古代散文教学策略探微

2018-03-10 00:12许德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言散文文本

许德凤

近几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学重心定位在文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上。实际上,在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中,绝大多数是古代散文,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思想。如果将这些丢掉,无异于捡了一堆小芝麻,而丢了个大西瓜——典型的舍本取末行为。下面笔者结合高中阶段的古代散文,谈一谈这类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听声音,学生倾心讲理解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里久久回荡的都是教师们霸气侧漏的声音,少有学生真实思想的尽情呈现。课改至今,该是好好转变此种局面的时候了。为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心底里迸发出一个冲动:好好倾听学生的声音。

很明显,有识之士都会认可一个基本事实:学是教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自我本位意识会不加控制地释放到教学活动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教师喜欢设置问题,然后静等学生的回答,继而教师给予评判,要求学生订正。这样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就是“填鸭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生硬灌输。而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教师让出话语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内在的知、情、意和外显的行“一泄无余”。可以这么讲,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到这一点的教师绝对令人敬佩。

以古代散文教学为例,因为这里面最为直观的障碍是文言现象,不少教师就会执着地先解决这重障碍,乃至于将相当一部分的力量聚焦于此,而且乐此不疲,自以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事实上学生却疲惫不堪,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了兴趣。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失当的,是越俎代庖的。语文教师需要对这类文体的教学进行战略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文言理解的重心前移,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尽量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解决掉。对于依然存有的困惑,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力量集中攻关;在有必要显身的时候,再适时参与,进行点拨乃至适度拓展。

有了以上的基础,教师的工作重点自然就是倾听学生的声音了。在这个阶段,教师大可不必设置太多的问题,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有限的几个问题之中,而是应该学会“大度”地放手,让学生充分熟知、占有文本。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层面畅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这样做的原因是学生在同伴面前可以不用“设防”,能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自由的呈现,就会有很多新的生成,而不是只能在框框里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智慧和活力。当然,为了使得这个活动不至于“漫无边际”,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预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各抒己见”这一环节对同伴的活动进行妥帖的导引和总结。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没事可干。教师一要悠游于小组之间,探听和收集学生自由呈现的信息;二要组织各小组在班级层面的交流,将信息集中化、类别化。其实,经由以上层面的准备,对学生声音的倾听就相对完备得多了,也就会为后续的教与学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给意见,学生努力找发现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重心,但这不影响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地位。作为文化领域的先行者,教师的学识和经历相对于学生自然有一定的优势。对这个优势的利用,则是教师倾听完学生声音之后的重要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适时给予意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明晰继续前行的方向。

客观地讲,教是学的平衡点,会拨正学生“旁逸性”学习的路径。例如,在学习《师说》之时,有学生受到前任教师授课的影响,津津乐道于文本之中大量出现的“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以及比较,孜孜不倦于本文中出现的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等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很明显,这样的学习自然属于“旁逸性”的,不能聚焦于蕴含于本文之中的理性及其分析。

其实,对于这篇古代散文的学习完全可以从写作目的谈起。作者的写作目的集中在本文的最后一段,即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向“我”学习。换个角度讲,当时社会有不少人是不行“古道”的,还有不少人是“拘于时”而不拜师学习的。为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就可以对文中存现的不拜师学习的现象有个实质性的理解。例如,有些人会为自己的儿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以拜师学习为耻辱之事。而那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传道、解惑。为此,就涉及韩愈所倡导的那场古文运动。

这时,聪敏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走到文本之后,寻求背景知识的支撑和拓展。作为这场运动的年轻领袖,韩愈极力维护先秦儒家的正统思想,反对当时大有甚嚣尘上之势的佛老思想,倡导作文与做人之统一,要力求言之有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韩愈虽然年轻,但他内心闪耀的思想确实光彩照人。他尊奉真才实学,认为只要别人比自己强,就应该向其学习;他不顾年龄大小、身份尊卑,师生平等的思想在这里熠熠生辉,让读者不得不叹服其理论之先进与深刻。其实,也只有从文本之中发现和解构出这些内容乃至更为细致、深刻的思想元素,对于这篇古代散文的学习才会走出“旁逸”的怪圈,回归其本原。

三、搭平台,师生交融促提高

时至今日,在语文教育界依然回响着一种声音:课文学习与考试是脱轨的。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存在,课文研读之后的进一步操练缺失或无效是主因。其实,从“学习”的字面意思解析当中,就可以寻找出一些端倪。“学”是指向文本、教师、同学等外界元素的,而“习”却是指向于学生自身的,是學生借助一定的平台,将学到的东西经过“习”而“得”。

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后继“习得”选好平台。但事实上,在平时的古代散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设置的课堂巩固和课后练习以文言知识的操练为主。实际上,这就是学生不懂古代散文学习要旨的根源之一。笔者以为,相似情境的平台设置方为正道。

例如,在学习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本文的观点,重新寻求对周边景物的认识。经由这个带有颠覆性的感召,学生纷纷回忆自身的游览经历,并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景物。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对茶花的新发现:“以往看茶花,它们竞相开放,花满枝头,十分艳丽。但是,有一次竟然发现当大多数茶花零落之后,还有一两朵依然绽放于绿叶丛中。阳光下,它们分外妖娆。”这个发现堪称成功,是从文本学习中获得了启示,笔者为此大力点赞。学习还未结束,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人生。很快,学生领悟出后来者、后进者同样可以艳丽、成功之类的感悟。这样,经由师生合作、交融的后继“习得”行为,促进了学生知能的提升。

古代散文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里面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因此,语文教师理应转变观念,选准教学策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引领、指导学生发现、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指引学生在其光芒的照映之下,坚实前行,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散文文本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