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能提供别样启示。比如,收受违纪违法赃款近2000万元的安徽省蚌埠市原副市长刘亚在其悔过书中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关系硬,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读过刘亚的悔过书,人们不难发现,“爱攀比”是一个贯穿其间的因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一点儿比较心理也算人之常情,但关键要看比什么、怎么比。
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下钱学森是怎样“攀比”的。钱老在北京航天部大院一幢两个单元的老式普通公寓里住了49年。从1960年10月搬进去,他再也没有挪过这个在唐山大地震后留下裂纹和加固筋的“窝”。即便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也屡次婉拒组织上为其改善住房条件的好意:“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和“钱学森之问”一样,这位著名科学家定义了什么叫“錢学森之比”:以群众利益为标准,便比出了干劲和奉献;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便比出了失衡和欲望。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比贡献大小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优劣不比名利多少,比心灵和谐不比物质享受”。党员干部只要对着这个标尺去比,就能补上思想短板,补足精神之钙,树立正确的“攀比观”和“从政观”。
值得注意的是,让干部树立正确的“攀比观”,还需要有足够的机制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人用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用干部要坚持事业为上。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干出成绩而又不搞歪门邪道的干部,对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对那些因风气不正长期受冷落却始终坚守正道、正派做人、扎实工作的干部,应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重点考虑、提拔重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才能真正实现风清气正,凝聚起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强大合力。
对那些物质上的东西,也不是不能追求,但领导干部必须追求有度、心中有戒,不可逾越雷池半步。要有高于凡人的义利观,少一点儿斤斤计较,多一点儿淡泊名利,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修养。
而这正是钱学森“攀比观”带来的启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