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8-03-09 08:35杨金福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品质玉米

杨金福

摘 要:玉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在生活中,同时玉米在畜牧业中还扮演着粮食的地位。玉米还是一些食品和制药的重要原料。玉米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应该采取一些列的措施保证玉米的供应。提高产量表面上可以使用加大种植密度的方式,但是也应该意识到,种植的密度过大会不利于玉米的品质,因此合理密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85

不同的种植方式、玉米品种以及栽培地区等都能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能直接影响到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则是种植密度。本文进行了相关实验,取得了一些结果,现报告如下。

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1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的负面影响

玉米整体的光合作用面积的增大的原因是玉米叶面系数和种植密度的同时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和玉米产量息息相关,光合作用面積的提高,就会使玉米的面积同时增加。每667m2的穗数是影响玉米产量3要素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要想让整体的穗粒数增大,就要考虑增加种植密度,但是穗粒重就会有所减轻。所以,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个体和与玉米种植的群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1.2 玉米种植密度过小的负面影响

尽管玉米种植密度的减小会导致玉米整体产量的下降,但是种植密度减小却可以让玉米个体穗粒发育得更饱满更良好,品质更高的原因是种植密度小可以使单棵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能够有效地得到提高。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茎秆的生长,茎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有密切的关系,茎秆的生长好会保证营养物质的运输,营养物质的输送会让个体产量增加。密度过小会导致玉米产量的下降与单位穗粒数有直接的关系。

2 玉米品质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飞速的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的质量也是越来越高,玉米作为主要农作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都是人体大量需要的营养物。有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增大,玉米中含有的玉米粗蛋白和脂肪含量会减少,但是种植密度和淀粉含量却是正相关。

3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奥3101的玉米品种。

3.2 实验设计

实验进行相同环境下不同密度梯度4组实验(见表1),每1hm2的种植数量以1万株的密度梯度从6万株递增到9万株,每个区域面积为84m2,种植的行距为0.5m,每个区7行,每1行的长度为20m。

3.3 栽培管理

播种前对选取的淡黑钙土施肥,控制氮肥(尿素)含量在500kg/hm2,磷肥(磷酸二铵)300kg/hm2,钾肥(硫酸钾)300kg/hm2,进行田间管理。从植株抽丝后进行,在每个区域总选取植株要具有代表性,每10d从其植株上取玉米200粒,等玉米在相同实验环境下进行风干,并对风干后的玉米穗进行品质分析。收获时在每个区域都选取生长平均的5株玉米,同上述条件一样,等玉米穗在相同实验环境下风干后作为测试的样品来测验其经济系数。主要测定的指标有:叶面积、淀粉、蛋白质、脂肪还有产量和,这里的叶面积为长×宽×0.7。

3.4 种植不同密度梯度对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从实验中发现,只有灌浆期中的玉米,籽粒蛋白的含量增加,是种植密度减小的原因。这个结论在位于不同的成熟阶段有着不同密度的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测定的研究结果中得出。在6~8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籽粒蛋白质的百粒含量不断减小。玉米子粒蛋白质的百粒含量明显增加,在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时。

3.5 种植密度和子粒脂肪含量的关系

对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种植密培养的玉米子粒的脂肪含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了自理脂肪的百分比含量,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种植密度之下进行玉米的培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子粒脂肪含量百分比在灌浆的中期及以后,后期之前,都会与密度成正相关,在灌浆后期到成熟期密度增加,脂肪含量百分比先升高,后降低。

4 结语

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包括叶面系数、光合系数以及光合时间,以提高玉米产量为目的可以不断提高3个要素中的其中1个或者2个甚至3个同时提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密植的手段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这是比较简单比较经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明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25(24):6-10.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品质玉米
收玉米啦!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