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构想

2018-03-09 20:36黄文翠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构想音乐文化课堂

黄文翠

摘要:基于笔者对布努瑶音乐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布努瑶音乐文化概述、布努瑶音乐文化现状调查、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可能性、布努瑶音乐教材编写的构想及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策略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布努瑶音乐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布努瑶 音乐文化 课堂 构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123-03

笔者曾于2014年、2017年两度下乡采风,在广西河池大化、都安的祝著节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参与祝著节的各类型节目如童谣、铜鼓、山歌演唱等都是以村、屯或者当地的山歌会组织的,几乎没有学校行为的参与。众所周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若能进入学校进行传承,无论对传承人的培养还是当地民族民间音乐听众的培养都是一大益事。于是笔者基于对布努瑶音乐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特别基于笔者多年音乐教育理论及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之上,对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进行了大胆构想,意图对布努瑶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参考。

一、布努瑶音乐文化概述

布努瑶在广西河池主要聚居在大化、都安和巴马三个县,音乐类型有山歌、“萨卓”仪式音乐、拜童歌舞、铜鼓乐舞、唢呐乐等。布努瑶山歌主要三种:笑酒歌、双声民歌“读分”、细话歌和情腔调;“萨卓”仪式音乐即挽歌;拜童歌舞即由孩子们承担的祭祀歌舞;铜鼓乐舞有乐有舞,铜鼓的演奏曲目及技法、铜鼓舞的每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布努瑶人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唢呐乐在布努瑶仪式音乐中必不可少,分为喜调与哀调。①布努瑶山歌有笑酒歌、双声民歌——“读分”、细话歌和情腔调。

二、布努瑶音乐文化现状调查

笔者曾于2014年6月及2017年6月分别考察了大化和都安两县举办的祝著节。在考察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汉壮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祝著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举办活动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如祝著节被政府纳入其政绩工程,笔者所走访的大化和都安都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意味;祝著节上演文艺节目加入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原创歌曲、广场舞、模特走秀,群众娱乐性更强,可见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民族的融合,布努瑶被逐渐汉化,布努瑶人民参加祝著节的心态更加强调娱人性,娱神性尽管还存在但被极大减弱,如都安的祝著节,祭祖仪式做得很隆重,但密洛古歌就基本只剩下表演性了。

三、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可能性

布努瑶的《密洛陀》是其创世古歌,历史悠久,承载着布努瑶独特的民族文化。2011年《密洛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努瑶的重要节日“祝著节”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大化、都安、巴马等布努瑶聚居地在政府的扶持下都过得非常隆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年祝著节都会有山歌、銅鼓乐舞、拜童乐舞等表演形式,在祭祀密洛陀的过程中也有师公祭祀环节,都安祝著节还有“密洛古歌”……可见布努瑶的音乐类型在祝著节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经过笔者的考察,发现每年祝著节参与的人数还是比较多,举办活动那一天附近乡镇的居民都会赶过来参与和观看,可见祝著节的举办既符合政府的需要,也符合布努瑶和当地其他民族的需要,为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提供了可能性。

四、布努瑶音乐教材编写的构想

笔者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时发现研究布努瑶音乐文化的学者虽然不多,但也有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文论,如硕士论文有四篇,分别是满丁华所撰写的《祝著节与布努瑶的族群认同——以2007年广西巴马布努瑶祝著节为个案》(2008)、谭智所撰写的《布努瑶传统音乐研究——以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为中心考察区域》(2010)、陆遥所撰写《东兰瑶族铜鼓习俗考察研究》(2013);万千所撰写《广西巴马瑶族民间舞蹈的叙事功能研究》(2016);博士论文有一篇,即刘雯所撰写的博士论文《番瑶音乐文化研究》(2010)。

概述类著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200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200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199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1992)、《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1989)、《广西特色器乐》(2006)。这一类文献从概述、乐谱、舞蹈及乐器等方面收录了布努瑶的部分音乐文化,但不够全面和深入。

《布努瑶民歌“读份”“杂旧”小议》(蒙桂方2003)、《音乐民族志研究路径与谱例文本建构的一些思考——兼探布努瑶双声部民歌“都飞”的歌唱模式记谱形式》(谭智2013)、《广西布努瑶民歌艺术初探——以民歌体“分讲”“呼咿”“离贯”为例》(黄海云 2014)、《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机制研》(田昀艳2014)等期刊论文从类型、艺术特色、记谱及现状与传承等方面对布努瑶山歌进行了研究。

《布努瑶“送祖归源”祭祀仪式音乐考察报告(吴宁华,艾丽娜2008)、《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谭智2009)、《广西都安布努瑶挽歌<萨当琅>的文化学解析》(黄海云 2014)等期刊论文从功能、演唱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布努瑶仪式音乐进行了探讨。

《论布努瑶音乐文化传播的“节日空间”架构——以政府和民间主办的两场布努瑶“祝著节”活动为例》(李常新 2016)这篇期刊论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祝著节这一布努瑶重大节庆。

刘雯2009至2012、2015至2016发表的番瑶音乐文化系列文章均为其博士论文中的内容,对布努瑶的音乐文化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铜鼓乐舞、拜童乐舞、仪式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

这些文献从广西布努瑶的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分类及各类别的记谱、文本分析、演唱演奏方法、舞蹈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为布努瑶音乐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必要而全面的资料,使其成为可能。笔者认为考虑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布努瑶音乐教材的编写可重点放在山歌、铜鼓乐方面,涉及宗教信仰的仪式音乐可少量涉及。endprint

五、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布努瑶音乐文化丰富多彩,除了童谣、铜鼓、山歌,还有密洛古歌、唢呐等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内容和形式。基于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谈布努瑶音乐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童谣进课堂

2014年七百弄祝著节文艺会演中有一个节目叫“布努瑶童谣”,经笔者观察和分析对比,与文献中所述拜童歌舞十分相似,因而笔者大胆猜测,该节目即是由拜童歌舞演化而来。拜童是指在祝著节上专门表演祭祀始祖密洛陀歌舞的孩子们,拜童歌舞即由孩子们承担的祭祀歌舞。②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们虽然不再参加祭祀活动,拜童歌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形式仍然保留了下来。

笔者认为布努瑶童谣的音乐旋律简单、歌词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其内容和形式都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建议授课对象为一二年级,采用歌舞结合的形式学习。

(二)铜鼓乐舞进课堂

铜鼓文化在布努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重要的文化象征,“公母铜鼓声互相追逐、相互模仿”是布努瑶铜鼓乐旋律发展与结构手法的重要方式——这是刘雯通过对布努瑶13种铜鼓乐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在其博士论文中的论述。③铜鼓乐在演奏时有严格的模仿及即兴变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子,第二个层次是铜鼓乐曲,第三个层次是竞技。④除了刘雯的研究成果,根据上文所述还有多篇文章研究铜鼓乐舞为其进入课堂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刘雯关于铜鼓乐旋律发展和结构手法的观点笔者比较认同,而刘雯在其博士论文中记录的铜鼓乐谱及其对乐谱的分析能为教师进行铜鼓乐的教学提供很好的参考。

由于“公母铜鼓声互相追逐、相互模仿”,具有竞技性特点,且铜鼓文化对于布努瑶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铜鼓乐舞进入课堂可采用实践为主,辅以欣赏这样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能,并循序渐进的教授铜鼓的各类乐曲,在此基础上进行即兴和竞技。由于铜鼓演奏的节奏感很强,除了传统的传授方式,同样以节奏见长的奥尔夫教学法可用于教学中,增加集体教学的趣味性。

(三)山歌进课堂

山歌是布努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笑酒歌是在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来访,主家备足酒菜尤其是酒,边讲故事边听边笑边唱边喝一种音乐形式。⑤

双声民歌——“读分”其演唱形式为一男一女的重唱形式或两男两女的重唱形式,有“青腔调”和“黄腔调”。⑥“读分”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试探语,是布努瑶维系族群历史感与族系特质的纽带。⑦

细话歌和情腔调是布努瑶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情歌,细话歌轻声细语,情腔调高亢嘹亮。⑧

细话歌以四言体为主,一意双语,使用现代瑶语来演唱,读分以五言、七言为主,使用古瑶语,二者均讲究对仗,读分不仅是爱情的信号语,同时还承载着民族历史与风俗。而细话歌属于年轻人的歌,是布努瑶人进行爱情交流的载体,所以细话歌更注重比喻,而读分更注重平铺直叙。⑨

笔者认为笑酒歌可结合欣赏与教唱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生唱主要的旋律,欣赏笑酒歌在实际生活中呈现的方式,再引导学生创编歌词,这样即能让学生了解笑酒歌的基本音乐特点又能知道其历史源流。

布努瑶的双声民歌、细话歌和情腔调的提法及相关论述采用了刘雯的观点,这三类山歌均与布努瑶人的爱情有关。笔者认为山歌教学可选用已有的各种曲调,再配以适合孩子演唱的歌词进行教学,歌词即兴创编是学习山歌的难点。

(四)唢呐乐

其分为喜调和哀调。在谭智的论文中称为“八仙乐”,她认为该乐器形似唢呐,但不是唢呐,笔者没有进行对比,因而保留二者的说法。这是布努瑶除了铜鼓乐之外的另一乐器,常用在婚丧嫁娶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纯欣赏的方式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即可。

布努瑶音乐除了以上四类还有师公唱的仪式音乐,笔者认为这一类音乐与宗教信仰相关,不建议进入课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笔者对布努瑶音乐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布努瑶音乐文化概述、布努瑶音乐文化现状调查、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可能性、布努瑶音乐教材编写的构想及布努瑶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策略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布努瑤音乐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该段关于布努瑶音乐的类型根据刘雯的博士论文《番瑶音乐文化研究》整理而成。

②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版,第72-73页。

③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第79页。

④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第187页。

⑤韦启仕:《布努瑶族的“笑酒”》,《民族大家庭》,1994年版第3期,第40页。

⑥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第33页。

⑦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第27页。

⑧⑨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第4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想音乐文化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写字大课堂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