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斌
摘要:壮族山歌文化作为壮族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来都是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在几代人锲而不舍的研究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阐述了壮族山歌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壮族山歌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传承、发展和繁荣壮族山歌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壮族山歌 研究现状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85-0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千百年来壮乡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不断继承、发展创新的成果。伴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壮乡音乐面临种种现实因素,如何发展壮族山歌文化成为壮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壮族山歌的研究现状
从历史研究进程来看,20世纪上半叶是壮族山歌研究的拓荒时期,到了20世纪中叶,壮族山歌研究体系初步建立,20 世纪末叶至今,壮族山歌研究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发展趋势。目前,壮族山歌的研究领域及成果多集中在壮歌歌的定义、壮歌的起源、壮歌的内容、壮歌的价值和壮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这五个方面。
在山歌的定义这一问题上,狭义的理解是将山歌与民歌分开定义,山歌归属于民歌范畴,是民歌包含的众多体裁之一,与小调、号子、舞歌、酒歌和吟唱调并列为民歌的六种体裁;对山歌的广义理解是认为山歌通常就是民歌的别称,也将山歌理解为民歌的通俗称呼。随着壮族山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渐渐将社会学上的含义赋予在山歌中。起初,壮族山歌源于生活,自古便有开口即唱与出口成歌的传统,即人们在山间或田野劳作或休息时演唱的歌曲,大家即兴创作,你唱我和,在歌声中传情、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生活。随着研究者对山歌的深层了解,更多研究已不再把山歌仅理解为一种文学形式或音乐体裁,而是将之理解为壮族社会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在研究壮族山歌文化特征方面,学者们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壮乡山歌思想内涵、壮乡山歌题材及山歌形式三个方面:壮族山歌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壮族传统中的审美理念、心理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壮族的传统山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同时将寓乐寓教于歌的鲜明特点巧妙地融入其中。壮族传统山歌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感情的表达上,同时把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知识性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大家向往、追寻美好的生活,如果将壮族传统山歌的主要价值可以概括为三种,即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和经济价值。壮族山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广泛的题材,不仅满足了壮乡文化中独特的审美需要,提供独特的娱乐功能,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壮乡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播生活知识、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的认知功能。
随着学者们对壮族山歌研究的深入,壮歌自身发展现状也更清晰的呈现在大众面前。目前,壮族山歌的传承发展不容乐观,已开始呈现断层现象,山歌爱好者人数已每况愈下,大都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唱学习,能唱不能编的歌手普遍都已步入中年,能唱能编、对答入流、被群众称为歌师的人已经非常奇缺。同时,对于壮族山歌的创新也仅有少量民族作品,壮族山歌元素的民族唱法歌曲、对唱歌曲、合唱歌曲以及通俗歌曲的创新作品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在保留壮族山歌的原汁原味,把原先比较单调、缺乏舞台表演魅力的壮族原始山歌进行创编,如何通过融入歌曲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歌曲创新,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着手创作,大力推动壮族山歌的发展便成为当下壮歌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山歌文化是壮族音乐历史文化之一,对了解壮民族的民族精神、民风民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学者们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乡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时至今日,在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变迁、婚俗的改变以及壮族群体心理和价值观变化等多重原因,壮族山歌文化趋向衰落。同时,随着老一辈壮乡歌手的相继离世,大量优秀的山歌作品也随之烟消云散,优秀的壮族传统山歌也陷入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境地。在这种重重的问题下,如何发展壮族山歌文化成为壮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壮族山歌在当今社会有充分理由可以扮演新的角色,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壮族山歌发展应秉承借鉴、吸收、整合、创新共存原则,发展的前提是保留壮族山歌传统的“本”和“源”,把握壮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是我们继承发展繁荣壮族山歌的基石;深度挖掘和积极抢救优秀壮族传统山歌,并用现代化的音像设备记录和整理出优秀的壮乡原生态山歌,是当前壮乡音乐研究者传承和发展优秀壮族山歌最基础的任务和最有效的办法;重新定位壮乡山歌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是继承、发展和繁荣壮族山歌的关键所在;通过立法普及壮族语言文字也对发展壮族传统山歌有巨大帮助;大力推进壮族传统山歌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也是确保壮族传统山歌长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保护和发展壮族山歌文化一定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利用社会综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实现壮族传统山歌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在当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山歌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就使山歌增加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由此可见,若引导得当,壮族山歌文化将会更加繁荣。
壮族山歌的长久发展,也应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加强对民间艺术家的关心和爱护,对在民歌文化传承过程中做出奉献的艺术家给予经费补贴,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地方机构也应积极组织各种传统的歌节、歌圩等活动,大力推广传统民歌比赛,开办壮歌歌手培训班等活动,为壮歌发展提供动力。然而仅靠政府的力量传承与保护壮族歌曲是不够的,更需要本民族人们对壮歌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要想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就应该肯定歌者的主体地位,要想使壮族山歌流传不息,就应该让歌者处于对该文化的享受地位和支配地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发挥他们的文化创新能力来创造文化和改造文化,只有他们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促使壮歌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笔者认为,要想保留壮族山歌的民族特色,重中之重,就是“亲近土地”的问题,没有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掌握好地区、民族的山歌,这对继承与发展传统山歌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只有加强学习壮族音乐的发展史、调式及旋律等,同时加强对壮族语言、壮族习俗、壮族人民的思想感等的理解和学习,有理有据的分析壮歌演唱形式和风格,再加上自己在吸收优秀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更贴切的创作出风格、韵味依旧保留的壮族山歌。
综上所述,现有的壮族山歌研究论题广泛、视阈开阔、特色突出,但也存在方法单一、缺乏整合、不够深入等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者应深入实地考察,加强实地验证,深化研究内容,将把壮族山歌文化放在历史过程当中进行动态研究作为今后研究所使用办法的侧重点。然而,艺术的生命力的延续贵在创新,创新的艺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长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欢。在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增加对壮乡山歌进行新的创作,加强宣传力度,开辟对壮乡山歌的传播途径,利用法制手法保护壮乡山歌特色文化等,都必将对壮族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时代和价值意义。只有将壮族山歌与时代新发展接轨,才能将壮族山歌在保留本地山歌格调的基础上以新的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新面貌的形式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唐兆民.壮族族称的缘起和演变[J].民族研究,1980,(05).
[2]陆于波.壮族歌圩文化延续原因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4]梁庭望.20世紀壮族回顾[J].广西民族研究,1999,(02).
[5]杨桂桦.论壮族山歌音调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
[6]周作秋等.壮族文学发展史(中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7]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8]覃九宏.传统礼仪山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9]罗远玲.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3,(02).
[10]杨桂桦.论壮族山歌音调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