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知识型创业教育模式及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2018-03-09 03:07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知识型大学生教育

, ,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 250100;2.大众报业集团生活日报,济南 2500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创业活动非常活跃,知识型创业高速发展,创业者们不懈诠释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中知识型创业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2017年4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大学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现场指出,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就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近年来,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立了“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体学生,建设从课堂到实训、从创意到创业实践,融软、硬件于一体的开放式、立体化、生态型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就目前全国大学生创业现状来说并不容乐观,知识型创业水平不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虽不断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但普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性,还没有形成普遍意义上的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和服务体系;而本研究综述从调研我国大学生创业及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切实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展开,以期给大学生创业者以正确、有效、长期、规范的引导。

一、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内涵综述

(一)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概念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伴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首先就在于厘清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的创业类型,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英国伦敦商学院在2001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首次提出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将创业分为“机会型创业”及“生存型创业”,并形成了业界、学术界的共识。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学界开始提出“知识型创业”和“非知识型创业”。

目前,对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研究较少,且对知识型创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邹云龙(2011)等结合彼得·德鲁克“知识劳动者”和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中提出的假说认为“知识型创业是大学生从事知识劳动,进入知识分工的重要形式之一”。[1]唐伟文(2011)认为大学生知识创业是“大学生创办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资资本投入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活动”。[2]徐建军(2011)指出知识型创业是依靠知识、技术创办企业实现价值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3]李桦桦(2016)指出大学生知识型创业是大学生依托知识技术,通过知识服务导向,借助知识经营战略的创业模式。[4]

(二)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能力构成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更关乎着创业的成败与否,是创业研究的关键因素。关于大学生知识型创业能力的研究,国内目前较少有学者涉及,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王辉等(2012)基于12个样本案例,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创业学习力、资源整合力等七个维度构成。[5]李晓峰等(2013)将构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分为两类:大学生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技能。[5]高桂娟等(2014)通过专家调查和问卷取样,解构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13个构成要素。[6]

具体到大学生知识型创业能力构成方面,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知识型创业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业者完备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一知识体系不仅包括拥有可化为知识资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有经营管理的知识储备。在知识体系之外,创业者还要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张旭东(2013)等结合企业家资源禀赋理论,指出知识型创业需要人力、社会、经济、心理、道德五维创业能力。[7]朱春楠、李桦桦、唐伟文等学者根据具体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创业能力进行了阐述。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是围绕着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开展的,培养目标是指导和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研究,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者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创新教育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意识上的一种培养,创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实现对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提升。李志义(2014)通过对知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四方面关系的分析,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教学始终的教育。[8]高伟(2015)提出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实践育人赛事平台和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实践育人教学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统一,培养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9]马永斌、柏喆(2015)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已经毕业的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塑造学生成为创新型综合人才。[10]王占仁(2015)则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三个层面。[11]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综述

曹胜利等(2009)根据学校的功能定位,分别对应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结合课程教育的培养模式,以课程教育为中心结合学生赛事和活动的培养模式及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培养模式。[12]葛建良(2010)借鉴Tim—mons的创业企业成长四阶段模型,提出针对初创期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13]黄林楠等(2010)提出了与传统教学融合的高校主体运作型、基于情景模拟的技能训练型、基于微型企业创业的实战训练型三种创业教育模式。[14]宋超(2013)归纳出我国创业教育三种基本模式:管理为主模式、商业运作模式以及科技促进创业模式。[15]徐琼(2013)从目标、理念、程序、条件、评价等五个维度比较分析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之间的异同。[16]张鹤(2014)根据百森商学院教学体系,对目前主流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前店后校”的创新创业模式,即由学校提倡场地、政府提供资金优惠政策、企业提供实战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战基地与学校的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17]

马永斌等(2015)结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提出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式。[10]王焰新(2015)通过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美国、日本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聚焦式与发散式两大类,并细分为四种模式。[18]段严(2016)根据北京工商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学院内涵发展、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基金运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四维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9]徐志怀(2016)引入生态学理论,对比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他指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同生物链,它是高校协同校内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生成、创业者提升等的循环递进链。一方面它需要大学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作为内部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的政策、金融、文化、管理、信息、技术等构成支撑。[20]

(三)知识型创业的支撑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陈彦丽(2009)从学科、活动、实践、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21]刘伟(2011)在对创业教育和目前遇到的困境进行梳理后指出了创业教育要实现跨学科、多元化,要探索本土化的教材和教学方法。[22]胡桃等(2013)结合美国百森商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比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基础性实验教学—创意性实验教学—社会性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体系。[23]刘艳等(2014)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平台、六个模块、多项选择”的教学体系。[24]游敏惠(2014)等引入类型学观点,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分层分类,以学校、学院、社团三类主体实现对学生的启蒙、培育、孵化。[25]马永斌等(2015)通过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业方式的分析,提出课程体系需要多层次、立体化,并形成规范化的权威统一教材,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阶梯型教育。[10]王占仁(2015)在“广谱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职业型”教育体系。他指出要以课堂教学和参与比赛体验的方式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型的创业知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各学科学生个性化教育,组织“创业先锋班”,对明确要进行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管理教育,最后对初创企业者开展职业化的教育、咨询、培训、服务以及力所能及的创业援助,开展“继续教育”。[11]薛成龙等(2016)在对“十二五”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回顾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配合学分制改革,以弹性学分改革助推创新创业教育。[26]郝杰等(2016)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强调课程体系建设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校园文化、同辈影响等)”三个有机结合,探索将产业界、投资界专家与高校专任教师联合开发教材及开展教学活动。[27]邵陆芸(2016)提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艺术课程融合,借助艺术课程成熟的课程设置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28]董婷(2016)等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的教育体系。[29]

2.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刘伟(2011)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强调要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创业教育落到实处。[22]房汝建等(2011)将教学社会实践平台划分为“两个课堂、三层次训练计划、四类实践基地”,以第一课堂实践提升学生能力,第二课堂实践塑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国家、省、学校三层创新创业训练作为指引,训练、竞赛、体验、孵化四类基地作为支撑。[30]王占仁(2015)指出实践平台应该重视体验性,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验过程中。[31]张恩韶(2015)等以新建应用型本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互补型创业实训平台,形成“社团活动—实验室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孵化基地”互补的平台。[32]刘柏岩(2017)在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校需要建立校领导主抓、各部门联动的机制保障教育工作机制,强调要开辟第二课堂体系,形成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模式。[33]

(四)知识型创业的保障体系

唐伟文(2011)在分析美国“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式后指出,对于知识型创业政府的干预有必要但是要适度。他更加推崇以法律的形式推动大学生创业。[2]张鹤(2014)提出“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即政府、高校、企业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体。潘晓军等(2014)提出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积极对创业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打造积极的舆论环境。[17]马永斌等(2015)提出高校要从文化塑造、拓宽经费渠道、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研究三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保障。[9]廖瑞斌(2015)提出高校要设立专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构,实现组织领导。[34]郑石明(2016)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理念引入,提出构建云计算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35]张立真(2016)等结合系统分析理论以及中山职业学院的时间,提出学校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领导机构的保障机制。[36]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能够帮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调整。陈浩凯(2007)等根据创业教育理论提出了包括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背景、教师科研能力、创业教育软硬环境、学生背景、学生个性等在内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7]陈虎(2009)等借鉴国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分为直接评价指标和间接质量指标两类,并增加了学生满意度这一指标。[38]陶丹等(2010)结合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了包括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非课程教育环节等三个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总体状况、创业课程理论教学、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背景等二级指标在内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9]李明章(2011)等提出了创业意愿、创业胜任力的效果评价体系。[40]舒福灵(2012)等提出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创业氛围、基础平台建设、培养效果五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创业成功率等在内的十五个二级指标的体系。[41]冯艳飞(2013)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四个层面,经费投入等十五个二级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42]高苛(2015)等利用AHP分析法,建立起一套包含行业与社会支撑、学校投入、学生表现在内的评价体系。[43]高希(2015)等结合国际人才创新评价理论构建了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包括企业声誉等在内的十一个二级指标、二十七个三级指标的体系。[44]李旭辉(2016)等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投入、创新创业产出三个准则,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平台、创业氛围、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经费收入、学生评价、成绩考核、实践成果八个一级指标,创业基地数等二十个二级指标,根据群组分析法形成一个定量分析的体系。[45]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论及实践性研究,提出的策略也切实可行。但是从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有些高校在课程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培养,当学生面对创业失败难以调整心态;有的高校在宣传过程中重点宣传了创业所需要的技术,等等,对文科学生造成了错误的引导,打击了文科学生的创业激情;有的高校缺少对创业教师单独的评价激励机制,使得创业辅导教师缺乏教学的激情;在具体课程中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的观点,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笔者认为大学生本身的具有的高知、思维活跃等特点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当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能够分层次、分类别,关注到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帮助学生获得创业能力,具体来看:

一年级创业基础性课程,了解创新创业二年级、三年级创业能力课程,创业管理能力、创业心理教育等四年级及以上创业模拟、跨平台交流创业者及有创业意向学生咨询、服务等措施

除此之外,还应当配合有创业讲座、实验平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比赛等除第一课堂外的教育相配合。在学校由校领导牵头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探索在教师职级晋升、学生评奖评优方面设置创新创业单独考虑项,形成良好指引。强化与政府、企业合作,拓展创业合作,推动知识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

[1]邹云龙,孔洁珺,曲国丽.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05).

[2]唐伟文.大学生知识型创业与三螺旋模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6)

[3]徐建军,杨保华.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就业效应比较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6).

[4]李桦桦.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困境及出路[J].职业时空,2016(03).

[5]王春雅,陶雷,吴孙德,李展尧,吴志兰.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17(01).

[6]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01).

[7]张旭东,王宏蕾.以知识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8]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

[9]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

[10]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

[1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

[12]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北京方联合出版传媒,2009.

[13]葛建良,叶伟巍.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创业教育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14]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

[15]宋超.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徐琼.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3.

[17]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18]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19]段严.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16(20).

[20]徐志怀.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机理及运行方式[J].教育评论,2016(06).

[21]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

[2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24]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25]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6]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27]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

[28]邵陆芸.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拓展研究——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为切入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8).

[29]董婷,王唯.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30]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3).

[3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32]张恩韶,李清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2).

[33]刘柏岩.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新长征,2017(01).

[34]廖瑞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5)与之相对应的是,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提出“合作关系”模式和我国学者主张的“协调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王怀勇.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6(04).

[2]杜人淮.论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作用的边界[J].现代经济探,2006(04).

[3]刘志生.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J].上海经济研究,2008(02).

[4]程李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4(06).

[5]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6]秦馨等.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定位探究——一种经济分类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6(02).

[7]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8]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9]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09).

[10]高文、王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限度与力度[J].发展与改革,2007(11).

[11]凯恩斯.预言与劝说[M].赵波、包晓文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12]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知识型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之歌
知识型新移民城市生态融合机制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