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玛丽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所阐述的观点,对提升我国社会管理思想水平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查阅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探索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最终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提升社会管理思想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意识形态 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阐述的意识形态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通过厘清马克思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观点,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指导,这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的核心力量所在。
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并没有发现马克思本人在意识形态管理方面做出过系统的研究,但是针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其显然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管理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助于社会管理思想的优化。
马克思赞同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的社会阶级之中,统治阶级自身所持有的思想都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讲,不管是哪一个阶级走向统治阶级的舞台,都会成为生产资料分配以及精神支配的核心力量。反之,没有占据核心力量的阶级所持有的思想最终只能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属品。而所谓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其实就是依靠统治地位所展现出的物质关系,借助思想的形式表现出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从思想层面加固该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表现,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所在。而在各阶级思想的表达上,应该提高“头脑行业”的自由性(如新闻媒体、纸质传媒等行业),真正达到“头脑解放”这一最终目标,这样才有利于“手脚行业”的解放和发展。
意识形态管理主体应不断提高素质。马克思本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管理要把弄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放在第一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很简单,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管理的过程中,客体指的是进行意识形态管理的对象,其中包括人、物或者是思想,而这三者存在于一个社会和阶级之中。但是,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社会民众既是意识形态的最高管理主体,也是接受意识形态管理的客体,社会民众在意识形态管理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是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主体所在。反观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之所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由于没有被赋予意识形态管理主体的角色,没有倡导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权利和能力。由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众在意识形态管理中的地位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管理主体的素质能够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整体建设与传播。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对社会管理思想具有相应的指导作用。在社会管理思想中,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引领社会思潮、传播意识形态和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长久的推动力和保障力。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一个含义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變化的。就当前而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势必会引起某种程度上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也是复杂多变的。从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角度来看,新兴的主流媒体加剧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得以涌现,其中也存在观点错误、斗争尖锐的思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民众意识形态模糊这一问题的出现。
2014年,《人民论坛》对社会十种思潮进行了评选,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左派主义和极端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必须提取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先进思想及观点,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凝聚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发展,能够将极端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剔除出去,使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保持健康、积极、向上,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常,主流意识形态中存在官话、套话、空话的现象,并且传播的方式相对单一,内容缺少时效性,群众的认可度与接受程度不太高。在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下,社会群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很难达到期望值,这就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产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共产党人不是靠吓唬人来巩固执政基础,而是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靠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科学来巩固执政基础”。因此,在进行社会群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理服人的原则,切忌装腔作势、夸夸其谈,还要全面了解社会群众的共同兴趣、爱好,对社会群众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事物的能力进行普查,这样有利于寻找到社会群众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要在社会群众中广泛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做到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传播中,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传播与交流活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够真正深入到群众的头脑中、内心中。
社会媒介作为传播和制造社会舆论的主要工具,可以把世界各地的舆论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社会群众的眼中或耳中,这些舆论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约翰·B.汤普森针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就提出社会媒介并不是人们意识形态运行的唯一场所,但是社会媒介在意识形态运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得出,对社会民众意识形态的导向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够增强社会民众的政治信仰,提高社会民众看待社会发展的正确性。反之,舆论导向不合理、不正确,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我国在舆论导向方面付出的努力显而易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舆论的实事求是,从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确立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及制度,这也体现了社会媒介在社会民众舆论导向中的政治职责。另外,社会媒介在传播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说话、贴近群众,展现社会民众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还要将社会民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作为不懈的追求,尊重民族、地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强调社会舆论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多样,要展现出精神文化的建设成果,由此引导社会民众迈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社会不和谐的声音降到最低,避免社会舆论冲突的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为社会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但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必须要以社会主旋律为中心,传播媒介要严格遵行职业操守,切实纠正社会中存在的舆论偏差,确保社会民众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就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而言,他本人倡导多种社会思想的自由碰撞,但仍然强调要保持主流社会思想的导向作用,从而为社会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提供相关的指导。但是,马克思针对意识形态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广大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不断深入剖析,才能为社会管理思想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肖唤元、秦龙:《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内在旨趣》,《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1期。
②李紫娟:《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当代中国的阐释》,《学术研究》,2016年第4期。
责编/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