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许 盈
(山东农业大学 a 文法学院 b 学生工作处,山东 泰安 271018)
此次调研在山东省某高校内,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针对辅导员、学院新媒体负责人、学生3个不同层面设计3种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一线辅导员、学校新媒体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设计并发放《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调查问卷(辅导员)》30份,回收30份;《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调查问卷(学院新媒体工作者)》35份,回收30份;《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调查问卷(学生)》620份,回收600份,在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均匀,年级、专业分布合理。调查问卷共发放685份,回收率96.35%,有效率100%。
关于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分布的调查(如表1)显示,使用“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的同学为88.5%,在使用频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属于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其次是“微博或博客”占到了48.5%;“贴吧”占据了22%的比率,其余的新媒体平台使用频率都普遍较低。
表1 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分布(N=600)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其中每天1-3小时的占43%;每天3-8小时的有34.67%,这两部分同学的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每天小于1小时(11.33%)和大于8小时(11%)的同学占据了少数。由此可见,各类新媒体平台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高校学生日常的言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论的道德约束与法律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表2 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使用时间分布(N=600)
经过调研(如表3)发现,高校学生中偶尔发表言论的有76%,经常发表言论的占据9%,从不发表言论的学生有15%。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学生会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少数学生不在新媒体平台发表言论。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发表个人言论的重要阵地。
表3 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发表言论频率(N=600)
高校学生网络言论的法律意识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体现。在校大学生中,有超高一半(83%)的学生认为高校学生应当为自己不当的网络言论负责;有约15%的同学表示需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产生的后果部分负责,仅有不到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对不当的网络言论负责(如表4)。
表4 高校学生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意识
高校学生对于自己发表言论真实性的认知是高校学生网络言论道德约束管理的重要体现,作为在校大学生,仅有37%的学生可以明确自已发表言论的真实性;超过一半的学生(51%)表示部分了解,略知一二;还有部分学生(12%)对于自己发表的言论并不了解其真实性(如表5)。
表5 高校学生对于自己网络言论真实性的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意识有一定的认知,仅有小部分同学对于网络言论的基本法律责任缺少了解。但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对于自己发表言论的真实性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如何提高校学生高法律意识,加强网络言论法律责任的进一步的普及、深化,提升网络言论严谨性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必要环节。
另有部分女子面对严苛的道德规训,表现出大胆的质疑意识。骆绮兰追随袁枚、王昶、王文治三先生学诗的行为受到了世人的攻击,但她却认为三位先生德高望重、才学深厚,以能得其亲炙为幸。她以《诗经》中《葛覃》《卷耳》《鸡鸣》《昧旦》等篇都出于女子之手,圣人并未删之以反驳世人以其从师为非礼之说。夏伊兰亦用《诗经》之例反驳世人的言论,曰:“不见三百篇,妇作传匪鲜”[注](清)蔡殿齐:《国朝闺阁诗钞》,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第1626册,第649页。,进而认为人生才德兼备方为完满。又如才女葛宜更用实际行动反抗道德规训:
调查中(如表6)发现,高校学生对于网络言论实名制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赞同网络实名制,认为这可可以有效的保证言论行为规范;有21%的同学对于网络实名制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还有21%的同学认为网络实名制的开展可能会不利于网络言论的自由化。
基于学生们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大部分还是认同网络实名制制度的,小部分不赞同的同学比较注重言论的自由化,这也是当前阶段网络实名制开展过程中的遇到的矛盾及言论自由与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冲突。
表6 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论实名制态度(N=600)
树立正确的网络言论观念,在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下言论管理中充分发挥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保证管理实施过程正常运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将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言论观念作为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依据和准绳尤为重要。
调查(如表7)发现,有80.83%的学生阐述自己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是客观理性的,还有一部分同学(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言论有盲目跟风的趋向,另有18.17%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发表言论有时是出于发泄情绪好压力的需要。剩下的8.6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言论主要是出于吸引注意力的考虑。
表7 高校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发表
对于自媒体平台上不良言论予以辨别及态度可对高校网络言论管理工作提供保证。对于不良的网络言论,有59%的学生抱理性态度看待,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言论的真实性,其中16%学生对于不良言论的辨别受到一定的情绪化影响。此外的25%的学生对于不良言论置之不理,可以独立的思考发表言论。(如表8)
表8 高校学生对于他人在自媒体上的发表
本次调研就高校大学生自媒体言论管理现状问题在辅导员和学生中展开了深入调查(如表9)。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言论管理主要在出现言论问题后进行相关的规范管理(占83.33%),另有16.67%的辅导员认为高校对于学生言论管理力度较大,有严格的引导和沟通机制。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中对于学生的言论有一定的管理,但也是主要集中于言论问题出现后进行的管理,前期的网络言论规范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加强。
表9 高校对大学生自媒体上的言论管理现状
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管理的发展趋势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其中存在着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在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虽然发现其中有所差异,但不同的角度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出可能引发的后果。由此可见,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对于高校学生网络言论管理的工作是不能够被轻易忽视,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言论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隐患。(如表10)
表10 大学生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学生)(N=600)
一方面,活跃的大学生经常在QQ、贴吧、博客等地方发表言论,他们在表达、交流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将他人具有隐私性质的事情有意或者是无意的暴露在大众面前,甚至还会引起“人肉搜索”等恶劣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网络言论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肆意发表言论,某些极端、冲动性的看法往往会引起对立群体的反驳与攻击,严重情况下对方还会通过IP账号等方式定位找到当事人,对言论发表者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财产造成难以想象的威胁。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创造力量。青年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思想尚未成熟的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当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时,往往会引起大学生对事件的好奇和关注,喜欢标新立异的他们大多会极端的批判或者是极力的支持,发表的言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充斥着情绪化以及非理智化。由于自由宽松的校园思想氛围、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他们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心声和意见,言论经常会成为舆论的主导方向。一旦各种敏锐而犀利的言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往往难以独善其身,影响社会的舆论方向,使社会面临严峻地舆论安全问题。
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论的表达脱离了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时,不仅对个人造成无法预料的伤害,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情绪化的网络言论高发时期一般为各类评优评奖时期、学生会社团换届时期、贫困生评选时期以及服务收费变更时期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发生时间段,大学生的网络过激言论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产生较大的挑战,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从“杀人辱母”的于欢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网络舆论纷至沓来对于推动案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各种谣言、诽谤等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网络利用最多的群体,难免会因为不能看清真相受到误导,其偏激的行为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造成冲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高校学生言论管理的进程需要加快,有着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难题。通过调查(如表11)发现主要有三大难题:第一,网络言论环境存在漏洞,即受自媒体本身的匿名性及灵活性影响,管理难度大(辅导员77.6%,学生78%);第二,大学生正处在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期间,具有非理智性、冲动性的特点(辅导员56.7%,学生72.1%);第三,政府及高校相关网络言论管理缺乏,相关制度也有待完善(辅导员47%,学生66%)。这三大难题也是限制高校学生网络言论管理的重要原因。
表11 大学生网络言论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媒体平台与传统传播媒介截然不同,消息传播更为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网络创造出了一种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并不以自己的真实身份示人,往往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昵称、代号(亦称“马甲”),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和愿望,随时更改和更新。所以用户可以不用考虑自己身份的影响,能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畅所欲言。[1]
大学生们缺乏完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约束引导, 又大都关注社会变革, 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应敏感,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积极进取、多看多思的同时,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产生心理波动。此次调查的结果也证明, 绝大部分大学生存在诸如迷茫、困惑、焦虑等情绪问题。当前,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加深。网上曝光的负面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危机。[2]于是, 大学生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泄对阶层差异、社会不公、贪污腐败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 其网络言论呈现出鲜明的情绪性和偏激性特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时忽视了对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论发表的正确引导,部分学生的网络素质跟不上运用互联网的水平。这为后期高校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对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论进行规范,需要依靠大学生的自律。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群体,要提高辨别网络言论真伪的能力,积极抵制网络谣言,通过更多的实践来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实情,不作散布谣言者的帮凶。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激烈讨论时,要坚守法律道德和诚信底线,避免引导错误的舆论方向。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舆论的自由与控制引导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管理者要依靠教育与引导,依靠大学生的自律来对道德进行合理的约束。管理工作者要融入社交网络,密切关注,谨慎发言。鉴于微博、QQ等社交网络在大学校园普及程度非常高,高校教师要积极融入社交网络,以便随时了解学生们最新的思想状况及校园动态。遇到网络热点问题,要密切关注学生观点的表达,对偏激的观点和粗暴的言论要温和的规劝,切勿上纲上线严厉批判,对待比较叛逆的新一代需要循循善诱,引导为主。耐心且有理有据地去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用详细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纠正已经出现的偏颇言论。
网络空间仍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允许政府基于安全的理由对现实社会进行管制,也应该允许政府基于安全的理由对网络空间进行管制。
首先要对大学生网民行为进行规制。网络实名制的现实意义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网络实名制的提出由来已早,当时这一方案的提出所针对的问题就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对网络言论行为进行一定的法律规制并且充分发挥这种法律规制的作用,才能够促使网民提高自身网络言论行为的自律性,才能使网民的言论行为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尊重事实本身情况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能够促使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考虑到该言论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从而就能够提高网民网络行为的自律性,同时对于网络道德也是一种提升,此外,网络实名制对于网络环境也能够起到净化作用,最终能够达到建立和谐网络秩序的目的。[3]
其次要对网络媒体进行约束,必须建立健全媒介管理的行政干预体系,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误导政治信仰迷茫、法律意识淡薄、心理异常等因素的大学生网民。[4]
社会发展至今,法律逐渐实现了对言论等表达自由的合理化限制,这无疑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结果。有鉴于此,尽快完善、细化有关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使之在具备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表达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5]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言论管理面临着许多困难,网络言论管理应该从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建设、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络道德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的综合视野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性的统筹规划、协调并举。我们应当坚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1]窦武.略论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及其规范与引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6-89.
[2]石蓬勃,张艳梅.“敬甚无所苟”与大学生网络言论自由教育[J].青年记者,2013,(11):86-87.
[3][5]刘胤言.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
[4]金劲松.论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化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