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8-03-08 08:19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闫 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与价值追求做出了精准阐释,提出 “两个自由发展”,这是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对于“共同体”社会的终极追求,是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思想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党中央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略、新理念,是关于追求人类共同价值与共同利益的新主张。习近平结合当前时代主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诉求的时代性表达与现实性转化,顺应人类社会前进趋势与发展规律。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概要出的理论结晶,与唯物史观相生相伴,紧密联系于马克思思想的方方面面,也是对人的存在的深入探究。

1.从内涵层面看,马克思所指的“共同体”是全人类实现解放后联结而成的自由联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及足够的物质财富,可以从事适合自己的一切工作,履行成员责任与义务。共同体成员理性思维高度发达,使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体成为可能。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为马克思“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经济条件。

2.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阐述是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马克思指出,在“自由联合体”中,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将“共同体”下的“生活本身”区分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两个不同区域,强调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人的享受”。马克思认为,对于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是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共同体”成员通过享受自身创造的价值,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真正占有。

3.从实践层面看,只有诉诸“共同体”,全人类才能冲破因阶级对立而造成的藩篱。马克思通过对“共同体”思想的阐述,批判“虚幻的共同体”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对传统生存方式实践不断超越的过程。对于“共同体”中存在着的共性利益与个性利益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表明“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取决于“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只有依靠“共同体”,与“共同体”利益完全一致,个体才能实现自身的特殊利益,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提出的“共同体”思想并非仅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假设,同时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践路径,即通过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所有制进行重建。循着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的发现,在马克思提出的“共同体”当中,劳动者可以真正占有自身创造的价值,彻底实现共同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结合。

4.从现实意义层面看,“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设计与展望。“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设计为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提供了实践路径。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个人自由得以实现的条件,“真正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原始共同体”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后两者以实现特殊利益及剥削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以个体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而非某一阶级成员的身份,因此,“真正的共同体”已超越阶级界限,能够满足每个成员实现全面发展的理想,也为个体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客观基础。从现实意义上看,马克思指出,“共同体”以“人的本质”的实现为根本目标,系统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理论要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共同体”的思想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思想指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兼顾本国利益与他国合理关切,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权责共担、同舟共济,增进全人类福祉。[1]2014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共同开创亚洲发展新未来》的主旨发言,此次发言李克强强调了构建亚洲共同体的思想并总结为构建“三个共同体”,即亚洲责任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利益共同体。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做了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真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讲话,习近平表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世界无产者在共同利益诉求基础上,建立起“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以追求“两个自由发展”为目标。[4]习近平结合时代主题,在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继承和发展。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两个自由发展”思想。《共产党宣言》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论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与目的。这是马克思对“共同体”理念的阐释与概括,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考量。马克思强调的“共同体”思想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带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实现“两个自由发展”这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与创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个自由发展”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思想精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贸关系,体现了对马克思“两个自由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5]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向纵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佳方案,这一理念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创新全球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趋同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以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为核心议题,以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为无产阶级前进方向提供路径指引。马克思提出的“共同体”思想需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是习近平强调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终极目标,为人类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主张各个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不断增进人民获得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是为应对人类社会展现的利益交融、文化多样、观念包容等特点作出的时代性表达。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为基础,注重以人为本的表达。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习近平主张构建的“命运共同体”秉持人本思想,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引导下,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质上是对马克思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践行,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前进方向是马克思阐述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共同体”思想的升华。习近平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情怀、全球性意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的世界性思维和全球化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具体实践。从马克思全球化思维角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习近平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和矛盾,从人类前途、大国关系、全球性难题等层面,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四个自信”,展示出对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担当精神与大国气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途径,是对共同发展与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链条当中,并非每一个国际行为体都怀有利他主义的动机及人类大同的理想。例如,美国近期不顾国际规则对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发动贸易战,就是美国利己主义的表现。我国主张打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兼顾不同国家利益诉求基础上,为寻求人类共同发展而结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人民和平发展贡献出的最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发是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实践价值。

1.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现阶段,我国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持续和平的环境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受传统性与非传统性安全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环境受到极大挑战,维护我国稳定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习近平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对于维护我国周边总体稳定局势、开展全方位外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将为我国在新时期取得更大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创新全球治理模式提供目标指引。随着金融危机周期性反复性爆发,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制弊端不断显现,全球化进程受挫,全球治理模式不完善。随着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回调,并在世界范围内打响贸易战,创新全球治理模式势在必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全球治理新方略,表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人类、全世界的战略高度,为维护国际社会安全稳定出谋划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思想指引。这一理念主张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全球事务共同治理,以此实现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表明我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努力为实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国际秩序重构提供中国智慧。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正进行深度调整,国际社会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方向前进。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利于国际秩序重构,而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一直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就是对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中国将持续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愿携手各国共同推动国际秩序重构与变革,为国际秩序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4.人类命运共同体畅想为世界发展勾勒美好蓝图。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期时代要求,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不断升华。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实践的过程,是全人类为建立美好家园所拥有的共同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美好愿景,也是需要为之付出艰苦努力,一代代持续打造的过程。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潮流,中国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激励世界各国人民创建美好未来、凝聚世界各国共识做出突出贡献,为人类社会发展勾勒了美好蓝图。[6]

四、结束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从时代的客观形势出发,承认并发挥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主张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异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就在理想模式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超越。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传承、接续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顺应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为解决全球和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智慧和方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闪耀出夺目的时代光辉。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