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颖
(宁德师范学院 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诞生于1854年的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的小说、戏剧、童话和诗歌等蜚声世界,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就开始翻译王尔德的戏剧、童话、小说等作品,并涌现出了一批翻译研究王尔德的作家,如最早翻译王尔德童话的周作人,将王尔德戏剧《莎乐美》翻译并搬上舞台的田汉等,形成了国内王尔德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本阶段,以王尔德作品的翻译为主,王尔德各种文体的著述几乎都有译本,其汉译出版物的规模可领当时翻译著作的翘楚。[1]新中国成立后,王尔德研究经历了近40年的沉寂,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
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王尔德研究整体状况,本研究采集了中国知网现有统计的1980至2017年间共38年的数据,引入了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华裔教授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的设计基于“科学知识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基本假设,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测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2]。本分析工具自2004年被发明以来,一直是学科研究的热门软件,它能够对选中的科学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再现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内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择“期刊”作为基本搜索条件,以“王尔德”字段为搜索主题,其中不包含“教学”字段,检索时间跨度为1980—2017年的文献,共得到文献数976篇;为提高分析效度,将与王尔德研究关联度不强的文献进行了剔除,最终得到有效分析文献894篇。得到基本文献后,采用Refworks格式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并生成文献目录,利用Citespace软件自带的转换器,将文件转换为软件可识别的ISI格式,然后导入软件分析。
通过对1980-2017年发表的894篇文献分析,国内王尔德研究总体呈缓慢复苏到逐步繁荣的趋势(见图1)。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4年间的缓步复苏阶段,发文量基本保持在10篇以下。这一阶段,王尔德研究逐渐恢复,一些日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暂露头角,如吴学平、周小仪,这时的王尔德研究从介绍性的研究文章为开端,逐渐向王尔德作品的分析,在对王尔德单篇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开始了整体性的综合研究[3]。二是1995-2002年缓慢提升阶段,每年发文量保持在10篇左右,王尔德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从上一阶段的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过渡到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王尔德文艺观研究等。三是2003-2017年至现在,逐步提升并剧烈震荡阶段,发文量快速提升且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波动下滑阶段。这一阶段,王尔德研究的文献约占1980年以来总体文献的87%,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国内对王尔德的戏剧、小说、书信、童话、诗歌等作品的研究全面铺开,单作品研究、多作品研究、整体研究、唯美主义研究、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研究综述、东西研究述评等都有涉及。
图1 1980-2017文献篇数分布图Fig.1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1980—2017)
图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Fig.2 The network of co-institutions
通过Citespace对从事王尔德研究的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生成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2),图中字号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多,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越大。从图2可见,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等发文量居所有发文机构的前列。然而,因名称识别问题导致同一研究机构被分别计算的情况存在,故经认真核对,对涉及到的研究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梳理。如根据实际情况将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合并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文学院合并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等,最终得出表1。从表1可以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发文23篇,占比约2.6%;发文最多的前10所科研机构共发文124篇,占总发文数的13.8%,占比偏少,没有形成在国内有绝对影响力的王尔德研究机构,有464个研究机构处于单篇发表的状态;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上海、广州、南京等中心城市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人文学院,中部的河北和江西地区高校也位列其中。通过图2我们还可以发现,发文前10的科研机构未形成有效的合作网络,研究合力无法体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呈现。
表1 国内王尔德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分布(1980-2017年)Tab.1 The top 10 institutions of publications on Wilde study in China(1980-2017)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发文作者分析和中国知网CSSCI期刊统计的合并分析,得到1980-2017年间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统计表(见表2)。排在第一位的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吴学平,以30篇的发文量居王尔德研究的榜首,其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文共8篇,也是国内最多,是本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吴学平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成为国内王尔德研究的主要机构,原因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共19篇王尔德研究文章全由吴学平独立撰写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通过表1与表2的对比研究发现,除周小仪、杜吉刚、张介明三人外,其他7位作者分别是各主要研究机构的支柱力量和绝对力量。通过梳理文献详情可发现,国内王尔德主要研究者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处于独立研究状态。
经梳理文献还发现,以吴学平为代表的10位高产作者研究领域宽泛,各位作者的研究内容存在较多的交叉,其中共同交叉于一点的是对唯美主义的研究,只不过选取的角度和研究的结果有区别。吴学平在研究唯美主义与王尔德喜剧的关系时指出,从唯美主义角度无法真正理解王尔德喜剧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因为王尔德喜剧创作的方方面面,都说明王尔德是一个市场上的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乌托邦在其喜剧的商业运作之中已彻底消失。[4]杨霓在分析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后指出,也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遁世消极,而是包含着以审美救赎为主观目的的积极因素。[5]乔国强认为国内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所持的两种观点都存在缺陷,不能简单的认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是艺术反对生活或纯粹的形式后隐藏着功利主义的动机,他的唯美主义既追求形式技巧之美,又追求理念式的美,是改造性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唯美主义,具有超越世俗和功利,走向永恒的精神需求。[6]
表2 国内王尔德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统计(1980-2017年)Tab.2 The top 10 authors of publications on Wilde study in China(1980-2017)
关键词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和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词频高低的统计可以清楚地了解和判断某时段内的学科、机构及期刊的研究热点。[7]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现象。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发现同一研究领域的热点转换的关键点,从而发现知识演进的逻辑脉络。根据陈超美的定义,共现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是发现不同学科和主题的连接点或是进化网络的支点。[8]利用Citespace工具对1980-2017年共894篇王尔德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3,并整理生成表3。
图3 关键词自然聚类视图Fig.3 A visualization of keywords cocitation analysis clusters
表3 关键词频次统计表Tab.3 A table of keywords frequency
从图3可见,奥斯卡·王尔德(因软件识别问题,导致“奥斯卡·王尔德”变为“奥斯卡·王尔德”,此处予以更正)居于图谱的最中心位置,其中心性与频次均为最高(也见表1),既是研究热点也是研究重点。由它辐射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内容领域(见图4):一是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王尔德及其作品研究,主要关键词有:审美文化、艺术化、审美救赎、审美、现代主义、人文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潜文本、柏拉图式爱情等;二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张闻天、戏剧翻译、戏剧创作、艺术创作颠覆等;三是从作品及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喜剧、儿童、童话、希律王、约翰、希罗底等;四是从背景及文化视角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消费、生产关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等;五是对唯美主义的研究。唯美主义的频次及中心性位列第二,是王尔德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唯美主义,其辐射的研究内容包括消费、童话、艺术观、个人自由原则、陌生化、为艺术而艺术、现世原则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唯美主义进行了阐释,特别是《夜莺与玫瑰》这篇最能体现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童话,成为研究王尔德唯美主义不可或缺的作品。其他关键节点如童话、《莎乐美》、《道连·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艺术、道德、死亡、同性恋等均处于自然聚类的关节点位置,代表着不同时期研究主题的转化。如同性恋的研究主题最早由吴学平在1995年发表的 《同性恋损害了王尔德的艺术才华》中进行了研究(本篇未设置关键词,故未列入关键词统计),明确将同性恋作为题目的是何昌邑在2007年发表的《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视野中的王尔德》。本文分析了《W.H.先生的肖像》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蕴涵的同性恋主题,认为《W.H.先生的肖像》作品是王尔德挖掘同性恋历史和对莎翁十四行诗中隐含同性恋内涵的成果;《道连·格雷的画像》表现了王尔德对同性恋的困惑和探索以及在同性恋视野中王尔德的人生底蕴和美学观。[9]从2006年开始,吴学平等人陆续发表与同性恋相关的文章近10篇(见表4)。
图4 奥斯卡·王尔德及唯美主义节点相关的研究内容Fig.4 Research contents ofWilde&aestheticism clusters
表4 以同性恋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统计表Tab.4 A table of publications on homosexuality-related keywords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与其中心性一般情况下是同向变化,但也会出现频次与中心性不同步的现象。如表3中的关键词“喜剧”出现的频次为26,而中心性高达0.58,出现了频次相对低而中心性相对高的情况,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该词的转化范围广[10],但对此关键词的直接研究不够。为佐证这一说法,以“王尔德喜剧”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得文献110篇,但内容涉及广泛。经梳理发现,国内对王尔德的四部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无足轻重的女人》《认真的重要性》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多元化,涉及哲学、伦理、创作、翻译、艺术特征、唯美主义、思想内涵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缺乏对王尔德喜剧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11],将“喜剧”作为直接关键词的文献较少见。
为了更好了解王尔德研究的时态演进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软件构建关键词时区图谱,从而显示各时间段内的研究分布情况,特别是研究热点。还是选择关键词为研究内容,时区图谱的时间坐标选择以2年间隔标识,提取每个时间段排名前50的数据生成时区图谱(见图5)。图中被定位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为该关键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频次的高低,节点越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图中的连线代表共现。
从图5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早期王尔德研究中,特别是1988年之前,研究者共同的关注点比较单一,主要是王尔德本人、唯美主义及王尔德的喜剧《莎乐美》等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从1990年开始,研究者开始向王尔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蔓延,他的童话作品、喜剧、戏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之后,王尔德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经统计分析,自1980年以来,在共现频次2次以上的162个关键词中,有135个关键词出现在2012年之后,其中以2008年的数量最多,共约出现36个共现关键词。根据图5所示,涉及王尔德研究的关键转折点的关键词有莎乐美、唯美主义、王尔德童话、喜剧、道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翻译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新解读、戏剧研究、诗歌研究、女性意识等属于前沿问题。
图5 关键词共现下的奥斯卡·王尔德研究时区图谱Fig.5 A timeline visualization of the keywords cocitation analysis clusters
通过运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王尔德研究共894篇(1980—2017)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可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国内王尔德研究演变路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首先,王尔德研究从窄口径到宽口径研究转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强。王尔德研究是一个文学批评领域的常新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王尔德研究由最初的简单介绍,粗线条评析逐渐向问题聚焦研究、文本显微研究、全景扫描式研究、跨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等展开,从最初的单纯唯美主义研究与介绍发展到道德、矛盾性、喜剧、同性恋、死亡、叙事、文本结构等研究,研究角度也从单纯的文本分析发展到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翻译研究、心理学研究、哲学研究、美学研究等。在发文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巨大变化和质的飞跃。
其次,王尔德研究主体力量已形成,但以“单兵作战”为主。国内王尔德研究形成了以吴学平、杨霓、周小仪、陈瑞红、乔国强等为主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形成了以外国语学院为主力的研究机构,但还未形成较明显的学术共同体,各主要研究者之间缺乏互动合作,未形成具有标签式的学术共同体派系。尽管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都将唯美主义作为研究主题之一,但大多数研究内容比较散,未形成系统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最后,王尔德研究的后劲不足,在经历短暂的高潮后,颓势明显。国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内研究中体现不明显,而且研究热度在2013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6年后,有部分作者发文处于空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