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2018-03-08 03:03◎周
文化产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连云港文化产业协同

◎周 林

(连云港开放大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就现阶段连云港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文化产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性还较差,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不尽合理、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广泛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1]。

一、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必要性

(一)目的

近年来,尽管连云港地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依旧较为突出,相较于部分国内地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仍处于中等水平,高职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力贯彻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机制,以集约化的方式结合社会不同领域的力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还能够达到资源共享、效益共享的目的。

(二)积极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通过校外合作教育,一方面能够拓宽高职教育融资渠道,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支持;另一方面,能够快速把企业引入校园内,充分发挥企业在经营管理、业务实践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外,通过学习企业的发展模式,还有利于开辟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项目的联系渠道,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积累有益的创业经验。

2.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机制的构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协同发展与合作教学的方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校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能够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部分,这对于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改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这种以市场为导向、开放办学的教育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达到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拓宽教育培训服务领域,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

3.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连云港地区的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期间,通过构建凝聚了政府、企业、行业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有效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校企合作中,学生通过进入工厂或者一线实习,能够更加清楚自身的能力短板和未来发展方向,继而有选择性地重建知识。

二、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不紧密

通过对连云港市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行业领导人的调查问卷可知,如今,连云港地区的各类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专业种类也日益丰富,但部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的问题却较为突出。尤其是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部分专业可能在学生时期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或者发展空间,这使得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过时的专业或没有优势的专业没有及时停止招聘或调整,使得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不够紧密,这将导致学生难就业、新兴产业也不愿从高职院校招聘人才。

(二)“服务地方”意识不清晰

为研究需要,对连云港市高职院校领导和部分企业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就研究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交流可知,连云港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清晰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部分院校单纯的把教学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标准,而忽视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中的作用。受此影响,社会服务功能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板,部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三、促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

(一)坚持需求导向

高职学校的专业的设置将直接决定其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类型,换言之,坚持需求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是促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的前提[2],针对当前连云港地区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不合理、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设品牌专业,发展具有连云港地区特色的专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社会职业种类、人才需求等均发生了频繁而迅速的变化,对此,连云港市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调整专业,保证专业设置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教育需求和人才建设需求。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及时洞察市场变化,根据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优化,达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的目的。

(二)建立共赢发展机制

针对当前连云港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清晰的问题,可建立共赢发展机制,提升院校协同发展意识[3]。在具体实践中,要求连云港市高职院校将政府、行业、企业等多相关利益组织纳入到学生的教育体系之中,由地方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导和协调,由行业在中观层面进行人才引领,由企业和学校在微观层面积极配合,继而实现技术、资金、文化的高效渗透与有机融合,达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可采用以下措施: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首先,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合作培训指导委员会的建设,由市政府、专家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要求委员会理顺各主要机构在程序上的合作关系,统筹协调多学科关系,确保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序运行。

行业加强中观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导向作用,通过定期举办论坛和研讨会的方式,增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的运行稳定性,为规范合作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可由政府部门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协作培训小组,由其负责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育,解决学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校企深化微观配合。首先,成立由企业管理部门和高校各部门领导小组组成的人才培训委员会,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保证协同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其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搭建特色合作教育平台,实现利益相关方人力、物力、财力的共享,增强多方参与的凝聚力。最后,共同制定人才培训标准,落实教学实习和岗位实习的校外合作机制,增强人员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连云港市多数高职院校还未能够实现院校文化产业与社会的协同发展,而高职院校文化产业协同社会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重要趋势,是促进地方经济进步、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此,连云港地区应当通过制度建设、意识培养等方式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连云港文化产业协同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