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的新课程问题随想

2018-03-08 03:03郭春娥
文化产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戏剧核心素养

◎郭春娥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 山西 晋中 030600)

一、核心素养

2017年11月2日,听褚宏启教授讲《学生核心素养及其评价》,条分缕析,思想深邃,妙语连珠。特别是把学生核心素养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褚教授说,核心只有一个、核心素养也应该只有一个。核心素养就是关键能力。国家颁布的核心素养很全面,有人说是全面素养。我们从核心素养里可以再归纳一下,找一下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素养可以分为基础素养(共同素养)、高级素养和核心素养。健康的身体是基础素养,创新与合作是两大超级素养。创新能力是智商,要有聪明的脑;合作能力是情商,要有温暖的心。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是素养中最集中的体现和巅峰表现。有创新能力的人一定会合作,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开展教育教学。

记得时任晋中市教育局长鹿建平同志曾提到过教育的五个困惑,即“教育价值观扭曲”“钱学森之问”“教育公平失衡”“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体制僵化”,并说这些教育困惑目前是无解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多年来,尽管为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却也遇到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就是课程问题,如:教材系统性、适宜性不强;孤立的分科教学而重复交叉的学习内容;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特别是高校和中小学的衔接几乎断裂;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薄弱。面对这些问题,能否破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实例——“芬兰的课程大变革”。

2016年11月14日,是芬兰教育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目前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的主题教学。这意味着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化学课、物理、地理课等等;他们的课程将是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样切近现实、更有助于理解这个世界运作规律的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1.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2.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任务值得深入研究?3.哪些地方可以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4.联系现实看结果,为什么今天的欧洲是这样、人口人种比例是这样、经济实力是这样,二战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其中包括了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内容,这显然和仅从历史课本上读几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咖啡厅工作”的课程“Working in a Cafe”学生将会吸收关于英语、经济和沟通技巧的整套知识。芬兰赫尔辛基的这种主题式教学法也叫“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的试验——从根本上,这种方法颠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而非传授的教学内容。从此,学校不再是教数学、物理、化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而教师不是课堂的掌控者,更像一个主题顾问。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个多大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知道,分科教育,语文、数学……整套系统都是19世纪确定下来的,已经使用了200年,为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怀疑过,分科教育这件事情有什么问题,但是回头想想,这个分科教育方式,是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掌握规律的方式呢?芬兰的这场“Phenomenon Method”——“现象教学法”的课程革命,对我们的教育困惑和课程问题有无启示?

二、我们的“教育戏剧”

当我们在谈论戏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在谈论京剧、豫剧、晋剧还是黄梅戏吗?不是,那是戏曲,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戏剧。亦或是儿童剧、京剧、话剧、舞剧,还是喜剧悲剧小品?又或者我们在谈论舞台明星、演员、表演?谈论戏剧当然会谈论这些。但从根本上讲,我们谈论戏剧的时候,事实上在谈论故事。因为没有故事不存在戏剧,没有戏剧不存在艺术,故事意味着情境、情节、角色,各种各样的戏剧背后,都是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用故事呈现的一段浓缩的生活[1]。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戏剧时,又在谈论什么?是培养小演员?是教孩子如何学习表演?是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戏剧就和各种专业的艺术培训没有区别。教育戏剧的本质就是把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等)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关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运用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品质。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的深度参与,从参与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它既是一门有着宽阔视野的综合的独立课程,同时又可以看作是相关学科课程的工具,可以和许多学科关联,活化课堂助力教学,帮助孩子加深对学科内容的认识。比如,历史课上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让孩子穿越几千年时空,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儒士,当你面对熊熊火焰吞烧着你的著作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表演出来,这种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刻骨铭心的体验。

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戏剧专才和戏剧精英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戏剧的编、导、演和舞台美术人才以及普及专业戏剧的鉴赏知识型人才,它和教育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戏剧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戏剧中学习”[2]。

在“实景”学习中感悟教育戏剧真谛。我曾有幸参加了一次IDEC国际名师班之Jonothan Neelands工作坊。被称为“范式之父”的乔纳森大伯和老师们一起度过了三天的时光,这位教学40余年的教育戏剧大咖不仅仅为老师们的教学技巧带来了启发,更让每一个在场的人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这三天我们都做了什么呢?我们用很多好玩的游戏开启每一个话题——好玩的游戏“数字抱”;“抛球游戏”把球抛给叫出名字的学员,是不是互相熟悉的更快了呢?新加坡“松鼠与树洞”的游戏,猎人快来了,小松鼠快快躲进树洞里;肯尼亚“狮子与小鹿”的游戏,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大了,小鹿快快躲远点,狮子要抓到你了;中国的“皇帝与侍卫”的游戏等。

这些前置性学习的游戏,让我们懂得,游戏是孩子乃至成人的天性。游戏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游戏更是孩子们惯性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游戏不是孩子专属的,每个有创造力的人都可以玩,而我们也在用这种方式互相沟通。在游戏中导入戏剧元素,让孩子们在有规则的游戏中犯错,戏剧可以把挫败的感受降到最低。

第一天:人与自然情景剧《森林之子》。我们在大师魔法棒的指引下,置身于戏剧游戏不能自拔。其中随“数字抱”游戏随机组合小组后,我们做剧情造型,做绘本情景线路图,我们用身体做“氛围墙”产生对话练习……Neelands给我们分享说:造型游戏不是为了了解故事本身,而是为了在时间限制下让孩子体验压力、锻炼韧性。

我认为戏剧赋予了小组学习的新意义:例如游戏造型解决的是学习目标中“怎么做”的事情,它让人情愿承担责任和压力;而小组分享交流解决了学习目标中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评价和价值观”的问题,是一场竭尽心智的头脑风暴。

那么教育戏剧是如何创造气氛呢?

所有人排成两列,形成一个弯弯曲曲的长通道,代表一个通往森林的林间通道,通道的一头靠近村庄,有阳光、鸟叫;中间一段是森林深处,黑暗、恐怖;然后有河流、流水的声音;走出去另一头,又是一个村庄。

2.通道中每一段的学员讨论这段路会发出什么声音?

3.讨论结束,选两个志愿者,分别从通道两头出发,每经过哪一段,那一段的人就发出相对应的声音。

用戏剧形式创设教学氛围,我的感悟是:用身体搭成的“氛围圈”“氛围路”“氛围墙”气场更强大,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入情入戏。

第二天:中国神话剧《神笔马良》。Neelands拿出了一只毛笔,这样一只毛笔怎样可以改变世界呢/请小组赋予故事中鞋子、梯子、扇子、船象征意义/围坐的志愿者对着“监狱里”的马良发出心声/马良走进“漩涡圈”见到“神”,说出自己的决定,神笔留与否……

这段学习给我的体会是:入戏无需道德绑架。当我入戏的时候,我可以站在很高的立场,智慧的化身,高尚的长者;或者,我也可以站在很低的立场,比如瞎眼瘸腿的人、拜金贪婪的人;又或者是中间的立场,皇帝的使者、神的信徒什么的。

第三天:白居易作品《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学流程如下:

1.随Neelands模仿一些动作,重复几遍cover——覆盖、shoulder——肩上扛着、arry——拎着,提、toil——辛苦劳作、scorch——烫到、tired——累gleen——捡、hungry——饿。

2.Neelands问:你们从诗中的这些肢体语言学到了什么?大家自由发言。

3.走圈机动分五个组,Neelands给每个组一个身份,有场景组、有角色组,如丁壮、妻幼、老妇、富人或税官。

4.Neelands把整首诗都读出来,每个小组思考,诗句内容是不是和自己有关,选择提到自己身份的诗句,每个小组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诗句内容,可以整个小组一起边念诗一边做动作,也可以一个人念,其他人做动作,最后要固定姿势,做人体雕塑。

5.学员走Happy圈成新小组,Neelands把剧本中几个经典画面分发给小组讨论,要做一个姿体剧场,以一个静态的画面开始,以一个静态的画面结束。

6.走Happy圈四人一组坐下分享交流,Neelands拿出英文版白居易《观刈麦》的翻译及出版时间,给学员分发里面的插图,学员讨论插图中哪些是与中国的现实不相符的、让中国人觉得奇怪的地方。

7.用身体撘造“万里长城氛围墙”,引发深思:用身体搭设的“氛围墙”象征了什么?围困“白居易”和农民的“枷锁”是什么?为什么白居易代表的统治阶层无法理解贫困大众?是什么阻挡了农民阶层成为官员的一员?这些古代中国存在的问题,现在有没有得到解决……当农民出身的白居易,终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释放自己,拥抱农民时,学员顿时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8.对话练习:学员围圈坐下,用任何身份与Neelands扮演的老妇人展开对话。你从哪里来?你遭遇了什么?我能帮助你吗?你可以把孩子给我吗?你怎么可以偷我地里的粮食?你这老太婆怎么还不交税……

9.真相时刻:大家站成两列,形成一个长长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的通道,代表一个“良心巷”;世界不是童话、不是小说,我们要展示世界本来的样子,观察不同情况下,两个不同身份的人老妇人与农民、收税人与老妇人相遇,会发生怎样的情形?

10.时空隧道:大家随机站到三天内感触最深的位置,在那里定格,做出当时自己的那个姿势,扮演自己的那个角色;所有人做好雕塑,定格,最后互相猜测这个动作是哪个故事里的?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一个姿势;每个人分享一下自己这三天的体会,最深的感触。

《观刈麦》给我的启示:教师要随时进入角色,进入剧情,根据角色需要来决定用怎样的口气与学生进行对话,根据剧情发展来提出问题、调控课堂、组织教学[3];戏剧老师的工作,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剧本,把知识技能转化为令人深思的问题,用一个个两难的选择刺激人的内心世界,升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戏剧教学没有结论,不求答案,甚至没有任何评价,可就是让你在那个用戏剧虚拟的世界里千回百转,欲罢不能,直至刻骨铭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非也!戏剧中的教师更像一个引导者把一个复杂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

教育戏剧中最不重要的是什么?探索戏剧教育,最不重要的是什么?可能就是人们认为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演得像不像、演得美不美;教育戏剧重在让学生打开心扉,重在深度体验,重在用身体来跟世界对话,用身体来接纳体验这个世界。其实不像没关系、不美没关系,就像我们的学科学习,不要计较学会没有、记住没有,而要计较这场学习对孩子有几多影响、几多获得。演得好、演得美、学得好、学得扎实当然要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评价标准。

教育戏剧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游戏精神,游戏的特质是好玩,”娱己“已成为整个时代跨国界的追求,教育也不例外,寓教于乐,让教学变得好玩一些[4];另外游戏的另一个特质就是深度参与,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因为他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情境是虚拟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即入情入戏。戏剧究竟有多少分类、多少形式、多少策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骨子里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人,一个尊重孩子和喜欢孩子的人,一个懂得孩子心理的人,那么你的课堂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你的课堂天然就有戏剧的成分——情感充沛、情趣盎然、生动诱人!

三、结语

我们谈教育戏剧、谈芬兰的课程变革,无一不在佐证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在全球大教育背景下,课程作为打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唯一载体,革新是必然的[5]。教育学者朱永新也说过:未来学校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而学校也好、课程也罢,所有的背后都是教师在起作用。“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3+x”的高考模式就是一次课程革新,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3+1+x模式”取代了历史性的中考。或许未来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这些新风向无不释放出一个强大的信息,谁拥有核心素养的新课程资格,谁就为自己的教育争得了舞台。

猜你喜欢
戏剧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有趣的戏剧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