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药物花生三七发现史话

2018-03-08 02:46王德群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泾县皖南牡丹

王德群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第二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普查中,安徽中医学院曾收集到皖南山区的一种民间止痛、止血药物,只有球状药材,送请专家鉴定,无果。1975年,安徽农学院张传琪先生在皖南绩溪县也采到了这种药物完整的带花果和块茎的标本,但未请专家鉴定。

1986年初,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从安徽各县名录中发现皖南多县均记载了产于南亚热带的金毛狗脊。为澄清这一问题,笔者决定对皖南山区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考察结果,安徽没有金毛狗脊分布,并意外发现了皖南民间药物“花生三七”。

一、皖南考察喜获“宝”

1986年5月,黄山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结束,笔者率何业伟、夏庆中一道,深入皖南山区开展调研。

(一)一份意外的礼物

5月17日到达了泾县,首先访问药材公司。何世林先生主动介绍了普查情况,并拿出一份10cm长的一小段标本,说是当地民间药物,从一位医生家采来。该标本只有叶和花序,花黄色。如此小的标本,不忍心解剖,一时无法鉴定。何先生答应将标本赠送给我。

(二)巧遇知情者

我们边访问,边进山采集,傍晚,在一个山村住下,开始整理标本,一群看热闹的老乡围着我们。我们整理标本,有一人能说出标本名称,回头一看,是一位50多岁的老者,我好奇地问他:“你认识这些药吗?”别人抢先答道:“他是医生!”我取出泾县药材公司赠送的标本向他求教。老先生看了一眼,说:“你不拿出标本,我是不会对你说的,这样,晚上到我家去。”

(三)知根究底传秘方

老医生姓许名南财,家住泾县孤峰的一个小山村。晚饭后,沿着山间小路找到他家。他学医的师父是南陵县葛林乡余楚财先生。余老幼年外出,返回时学了一套整骨好技术,并掌握了许多验方。该药是余老先生最有效果的秘方,专治跌打损伤,止血止痛,是整骨复位的止痛良药,还可治疗其他很多疾病。余师告诉他该药发现的故事。从前,一位农民年后铲田埂,一锹下去,一只山龟被铲伤。刚过年遇到此事,认为不吉利,农活不干了,扛锹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又到那块地里干活,发现那只龟的伤竟然痊愈了,乌龟身体周围有一些这种药草。原来乌龟是用这种草疗好了伤,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药草在皖南山区就传开了。叶似落花生,有三七之功,被称为“花生三七”。

(四)深山探宝见真容

许南财先生5月19日起早,带着我们三人进山采集,步行约二十里路,赶到南陵县东山的一个山洼。天气很闷热,许老一身大汗。他找到以前采挖花生三七的地方,却一棵也找不到,他很奇怪!他确定了花生三七生长的具体位置,就带领我们开始采挖。挖了约2 m2范围,深度达60 cm,终于挖出三枚圆滚滚的块茎。见到要找的“宝贝”,大家都很高兴!

花生三七块茎灰褐色,表面有很多乳突状凸起。通过栽培观察知道它2—3月开始发叶开花,4月果熟,4月下旬地上部分就开始枯萎。此时是5月中旬,花生三七早已休眠,因此地上找不到它的踪影。这次考察,若未遇许老,无法知道花生三七的故事,更采不到鲜活的块茎。真是一巧遇也!

二、巧解难题遇朋友

带回二枚花生三七新鲜块茎栽培观察,它整个夏秋都在地下休眠,确定它的分类位置,必须耐着性子,等它明年春天“醒”来,才有可能鉴定出种类。

(一)庐山盛会遇朋友

说来也巧,在采到花生三七一个多月后的1986年7月15日,参加中国蕨类植物研讨会,与浙江金华的罗国海老师在江西庐山相遇,他主动告诉我,1985年春天与我校杨俊老师一道在南京药学院进修期间,从江苏溧水靠近安徽边界的山区采到一种药物,说了药材形态,估计安徽也有。我一听,很敏感,这不正是我们采访的花生三七吗?

(二)朋友还会有朋友

真是无巧不成书,罗国海老师1974年在杭州植物园进修,该园标本馆的裘宝林先生与他是朋友,当他把江苏溧水采到的药物告诉裘先生时,裘说,他1980年发表的江南牡丹草Gymnospermiumkiangnanense(P. L. Chiu) Loconte[1][2](P300-301),就是这种植物,属于小檗科牡丹草属。

(三)夏眠植物

江南牡丹草有一特殊习性,春天出土早,生长快,4月下旬枯萎,其他植物旺盛生长之时,它已深卧地下休眠了。整个夏天和秋天见不到地上部分,直至第二年春天才发芽出土,夏季前再次枯萎。这类植物我称之为“夏眠植物”。夏眠植物往往会躲过植物分类学者的眼睛,因为5—10月是其他植物生长旺盛季节,也是野外采集植物标本集中时期,这时它却静静的处于休眠状态;若早春到深山老林采集,确有很多困难。因此植物学者能采到和见到夏眠植物的机会就比一般植物少得多,所以民间药物花生三七藏于深山,直至1980年才被植物学者发现和命名发表。

三、追寻前人足迹

为进一步了解民间药物花生三七与植物学研究的关系,我们又进行了相关考察。

(一)安徽标本早发现

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见到了最早的安徽江南牡丹草标本,那是1921年4月3日采自安徽省太平县“授口”的标本。太平县现称黄山区。“授口”可能是方言“三口”的误记。

后来有张传琪1975年4月22日采集的标本,该标本从安徽辗转存于中科院北京植物所标本馆中。1997年9月22日笔者专程到马鞍山市访问了张传琪先生,并根据他提供的信息,再次到绩溪寻找“花生三七”。

以上早期来自安徽两号珍贵标本,虽然珍藏于标本馆,但未得到植物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误定为产于东北的牡丹草学名。因为这一疏忽,使民间药物延迟了近四十年才被发现和命名。

(二)邻省的发现

据裘宝林先生记载,浙江安吉、临安有分布。他还介绍安徽宁国也有分布。与罗国海先生交流知道,与安徽皖南交界的江苏溧水也曾见到分布。

(三)东北与西北的资源

据文献记载,牡丹草属植物零散分布北温带,全世界只有6—8种,我国3种,长江以南1种,东北1种,新疆1种[3](P673-675)。东北地区有牡丹草Gymnospermiummicrorrhynchum(S. Moore) Takht.。但访问多人,均未获确切消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后被《中国高等植物》引用)之图有误[4](P763),只有直根,未体现块茎形态。

据《中国高等植物》记载,新疆有阿尔泰牡丹草G.altaicum(Pall.) Spach。我曾托新疆朋友李泽南先生从伊宁采来样品,发现是近缘囊果草属Leontice的囊果草L.incertaPall.。

四、遍访民医究根底

经过三十年的持续调查,了解了花生三七分布,民间名称及药用的大概传承关系。

(一)分布

调查得知,花生三七主要分布在安徽皖南山区,靠近安徽的浙江西北部及江苏西南部也有零星分布。分布集中地区为安徽泾县、南陵县、旌德县、黄山区、绩溪县、宁国市(裘宝林介绍)及浙江的安吉县、临安市。

(二)名称

在民间,花生三七有不同的称谓,“花生三七”是由植物形态结合功效而形成的名称,这种名称所含信息较为全面,我们定为该药正名。其他尚有“百三七”(比三七功效还全面);“江南元胡”(突出功效,喻其止痛与元胡相似,分布江南);“滚山珠”(隐其功效,只介绍了药材形状)等。“江南牡丹草”是原植物名称,小檗科牡丹草属植物,以分布于江南而得此名,不宜作为本草的名称。

(三)民间应用传承

多年调查发现了民间医生应用“花生三七”的传承关系。泾县的许南财先生是南陵县的余楚财老先生大弟子。余楚财带了很多徒弟,包括南陵的王世友先生,自己的儿孙,如其子、侄:余新海,余乐,余泽义,余金海,余国振;其孙余晓兵。余先生还传给其朋友泾县的徐方成先生,徐方成又传给徒弟泾县郑宗保先生,郑宗保的徒弟有吴建华、曹志兵等人。

在旌德县访到了另一条传承系统。金旌生先生介绍,他用花生三七治病,来自其师王厚斋先生,王厚斋则师从王瘦之先生。早期访问(1983年),还得知石台县的姚先生,方煮先生均会使用花生三七。

五、载入史册广传播

为了将藏在深山中的民间药物发掘出来,并发扬光大,我们不仅为研究者提供药材,还做了相关工作。

(一)开展生药学研究

1986年,王立志先生带领杨俊等年青教师做了花生三七的生药鉴定,并发表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5]。

(二)申报科研项目

1992年,由芮正祥先生牵头,申报了安徽省科研项目,刘青云先生等进行了药理研究,先后发表了“江南牡丹草的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及“江南牡丹草总碱抗炎作用及其机理”[6-7],刘中本先生等发表了“江南牡丹草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8]。

(三)编入本草传万家

芮正祥教授主编的《安徽中药志》[9](P140-142),我撰写花生三七,编入第一卷中。后来,笔者参加《中华本草》编纂工作,又撰稿编入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第三册中[10](P316-317)。

六、结语

自1986年5月发现民间药物“花生三七”,转眼已三十年,访谈的很多医生已经逝世。每当念及,心头涌起无限的敬意!“花生三七”的发现与应用是他们的默默贡献!让我们用本文纪念他们,记住他们!

猜你喜欢
泾县皖南牡丹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三不够”牡丹节
《皖南印象》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牡丹的整形修剪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绿牡丹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牡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