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壮海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等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决定了我们所要增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把握当下、承接传统、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能“高谈而不根”。增进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涵养有力量、有底气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更强的当下意识、时代意识、担当意识、创造意识,有效夯实其认知认同的根基、创新创造的根基、民众素质的根基、全面发展的根基。
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由认知、理解而认同、确信,是文化自信生成、强化的基本进路。不断地深化对文化自我的认知、增进对文化自我的认同,是文化自信构建中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我们不能在对自我文化知之不深、知之不确、知之不全的状况下,满足于“热烈”但却抽象、空洞地喊“自信”“自信”。文化的自知,知什么?知整体、知走势、知内蕴、知趋向。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恰如一条由远古奔涌而来、恣肆汪洋、一往无前的大河。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我们既应知其源、识其流,也应真切地领略其涛浪所之、潮头所向。唯有这种整体性认知,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出中华文化中所通贯的大道、中华文化发展所体现的历史大逻辑。推进这种整体性认知在当代中国的普遍性增进,需要我们在构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同时,也积极构建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传承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教育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之上。从内在结构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既体现为文化精神的自信,也体现为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与此相应,在推动全社会深化对中华文化整体性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对中华文化真精神的提炼与开掘,注重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讲明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能力,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科学阐释,引导人们在对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文化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清晰理解中,增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
文化的生命力,激活和增进于永不停息的创新创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正是用卓绝于世的创新创造,铸就了中华文化的饮誉风流,奠定了令当下的中华民族足以自信的历史底气。同时还要看到,我们应当自信于所拥有的辉煌文明史,但自信于史,不是句号,我们更要有对于从辉煌文明史中一路走来、延伸于脚下的现实的事业的自信。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三个“这样伟大”,之所以成其为“伟大”,就在于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永远心怀梦想,始终革故鼎新,创新创造,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创新创造,成就了我们历史上的伟大,也唯有永不停息的创新创造,才能成就我们当下的伟大,开创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这些论述所鲜明展示的,正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自觉和雄心。我们应将这种自觉和雄心,转化为全党和全民族的行动,以承于古、强于今的信念和作为,以思想理论、学说体系、文艺作品、文化新业态等的精彩纷呈,在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同时,也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新成果奉献给世界,为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充沛不竭的新时代的底气。
人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一切历史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创造、人类社会所有创新创造的进程及其成果,始终与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人们展示着、实现着也并增益着自己的本质力量。提振文化自信的过程,同样要与人们文化创新创造的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性提升紧密地结合起来。筑实文化自信的民众素质根基,要求我们切实关注“以教育人”这个关键点,抓好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切实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实文化自信的民众素质根基,还要求我们切实关注“以文化人”这个关键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谋划、推进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但绝非仅仅生发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而是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国运民祉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得以不断地增进,之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5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着中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中国力量历史性提升的强力支撑。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需要我们放眼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放眼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全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需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以满足的发展进步的实践和事实,筑实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更加自觉地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更加清晰地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新创造新气象,用以滋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