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对于文化强国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从状态上来说,就是指国家发展在文化上达到强盛,表现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力的极大增强和国民素质的极大提高等;从过程上来说,就是指达到这种状态的过程。在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思想方针,但作为一种战略,文化强国的最早提出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执政以来,继续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总结和概括,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发展理论体系。
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了“三个关系”,即“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定位与此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世界性,强调对文化发展的定位要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世界范围的广度。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把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浓厚的自信”,这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角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加了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们分别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和基础源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文化发展与中国梦的必然联系。譬如他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子研究院时就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提高国家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对文化强国与中国梦关系的概括高屋建瓴,是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与高度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强盛的重要力量。*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人民日报》2016年9月21日。从文艺复兴启动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今天美国经济强盛背后文化的强大支撑,文化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来都不容忽视,中华民族要从贫弱走向复兴,也必须高度重视文化。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时,提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同时也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也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对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提出了具体要求,只有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才能为中国梦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
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点,他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另一方面,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文化强国战略,是宏观与具体、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四个全面”包含、指导文化强国战略,而文化强国战略则是对“四个全面”的具体落实和支撑,是“四个全面”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执政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指导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议和工作,如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并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等。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非常重视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高国家软实力。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习近平也特别重视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舆论工作来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体现为“三个事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就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文化工作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大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强调通过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来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从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同时,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容框架进行了初步建构,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对这一目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了“五大原则”,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强国战略的架构,提出了“一条道路”“一个关键”“三个坚持”和“四大任务”,也就是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文化强国必须完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四大任务”。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容框架基本上继承这些大的方针原则,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充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指明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准则,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起着根本性的引导、凝聚和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所在。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大学生一起过五四青年节时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又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很多社会思想意识问题、社会热点负能量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网络喷子”的存在,其背后都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都是不遵守价值规范、缺乏价值信仰以及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外在体现。因此,加强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筑牢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民族复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暨秋季开学典礼上还专门针对领导干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习近平更加具体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对领导干部研读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和伦理经典等提出了要求。习近平同志自身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治国理政方面的很多思想都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学功底也很深,在很多外交活动和演讲时都非常恰当地引用了传统诗词,很好地宣传了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对于古诗词最为经典的一次引用就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时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概括总结,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对应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而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时,都专门论述了相关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把文化体制改革贯穿文化发展各个方面。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外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容,在继承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目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二是“两个阵地”,即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习近平近一步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做到“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指明了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与主要阵地是意识形态领域,因此,推进文化强国必须守好“两个阵地”。
三是“三个坚持”,即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即文艺生产和创作、宣传思想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是“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体现为“四个自信”,也必须做到“四个自信”。一个国家文化上的强盛,必然体现为对本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同样,也只有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是真正实现了国家的文化强盛。
五是“五种观念”,即道德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习近平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传承中华美德。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只有创造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除了包含以上的定位、架构,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处理文化的一些辩证关系中: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于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对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给予了具体指导,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到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做到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到“两个结合”,即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确宣传为主的原则,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中央加大了主流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力度,《湄公河行动》《人民的名义》等大片热播国内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党的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开通微信、微博等公众号,抢战新媒体阵地,也显示出了极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把握上,习近平强调二者在统一的基础上,社会效益优先,他指出:“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对于具体的文艺作品,习近平也指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味”。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定。
为了落实“双效统一”与社会效益首位的方向和原则,特别是突出社会效益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体系。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大力普及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广大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承创作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习近平强调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又要以创新为动力,做到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并对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区别对待、创造性传承、创造性发展。对于其中优秀的部分,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拓展完善、发扬光大;对于其中的糟粕部分则加以袪除、扬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近年来,故宫淘宝网热销,以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坚持开放的态度和取向,一方面强调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对外文化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宣传思想工作为例,习近平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同时,我们“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统一的思想。
在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的基础上,习近平更加强调和重视文化的“走出去”,对于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予了十分具体的指导。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和步伐,文化产品出口增加、文化交流输出明显增多,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已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的“习式外交”也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打上了深深的文化标签,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体现在以上的定位、架构与原则方法等方面,其思想体系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如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而且,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内容将进一步丰富、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以文化为先声,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