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煜华 管新华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的重大政治判断。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文化建设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这与十八大报告强调的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相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通过相应文本比较,笔者发现这些新发展或是在十八大文本基础上的调整概括,或是概括后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又或是对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重要观点的再肯定。
在文化建设工作的回顾与总结部分,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105字到十九大报告的243字,字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则是对这一发展历程和成果的充分肯定。相比于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分别从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突出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等方面论述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思想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论述通俗朴实却内涵丰富,且更加聚焦于解决互联网+时代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彰显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显不同的是,十九大报告中首次着重强调了思想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鲜明提出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极力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报告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五年来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提振了全党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报告也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情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资本主义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企图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中,试图降低人们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中面临的形势都依然十分严峻,因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标题的变化反映出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具有时代特点,更加彰显文化自信。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到十九大报告中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的基本要求中略提文化创新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更加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理论的显著特色,而“坚定文化自信”则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强调的是要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信心,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并善于展示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的是在新时代对内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外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前言部分一般论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的总思路和总要求。相比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不仅阐释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且也强调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力。因此在定位文化的价值时,从十八大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发展为十九大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这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民族要重新振兴,不仅需要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支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深刻揭示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自信、文化兴盛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以更加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思路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更加彰显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自信自觉的强,是创新创造的强。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在前言部分增加了“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的、传承的、发展的文化,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内涵、有主导、有主体、有主心骨的文化。
在文化发展的总要求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既继承了十八大报告中所提的“两为”和“两百”方针,还重点突出了文化创新,增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这一基本纲领,更加突出了“创新”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一条主线;同时鲜明提出了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的正确估计,是在当今面临多元多样多变文化思潮的冲击所作出的有力回应,更加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强调了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更加彰显出文化领域的新发展理念。
总的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共有四处涉及了文化建设问题,其中有三处做了集中阐述。第一处在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对五年来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作了总体评价。第二处在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首次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第三处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的文化强国目标。第四处在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分五方面作了总体部署。这在数量上和十八大报告基本保持相同,但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和创新,并且更加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了党在新时代肩负的文化使命,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其中,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并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五方面作了全新部署,即:以全新的视角梳理了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作为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一小点,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进一步细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调整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具体指向“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更加聚焦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这些内容和部署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针对性强而又不失全面。可见,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并不是纯粹理论意义上的“为了文化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切的“为了实践的文化”。
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单独提出并特别强调。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问题。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从加强理论建设、创新和完善理论传播手段、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领导文化发展实践的理论。
1.新阐释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小点中,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方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中虽提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但并未明确指出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相比之下,十九大报告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第一小点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凸显了在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从中既彰显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功能,又较好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2.新部署了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建设工作
从文本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但十八大报告未对此展开全面部署,只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部分有所涉及。其中,主要谈到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建设问题,如“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全党、要深入实施马理论研究和马工程建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而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契合时代特点,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更加全面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其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方面,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建设”到“构建”的变化,而是更加强调我们有能力也有自信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方面,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特点,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和管理方面,特别突出了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建设,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明朗的网络空间”;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结合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锋,学术观点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状况,提出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更加体现出文化建设正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这些新部署为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明确了方向,更为建设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进行了一定的判断,并且首次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三个倡导”。由于时代及实践的局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宏观层面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未作出相应回答。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第二小点中重点论述了以上问题,更加凸显新时代的主旋律,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
其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导致的利益主体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样的条件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这更加突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的核心作用。
再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但较少涉及其具体培育和践行。而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培育和践行两方面做了更具体全面的阐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层面,既强调了培育的价值旨归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又提出了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至形成情感认同和行为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层面,既强调了要坚持全民行动如“干部带头,从家庭抓起,从娃娃抓起”,又提出要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环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引领作用,到社会不同群体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合,这些举措虽较为宏观,但直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阐述的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主要是从道德建设的迫切性、道德建设的内容及道德教育的方式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而十九大报告是将思想和道德一同纳入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第三小点来着重阐述。这样的调整变化更加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1.新凝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明确阐释,只是散见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小点中,概括起来其作用在于凝聚共识。针对当时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而思想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的思想觉悟会影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因此,十九大报告着重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措辞上,这从三个层面清晰明了地凝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这更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
2.新概括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到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具体深化,更加契合时代特征,更加体现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思想。随着时代发展,针对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十八大报告中却无此论述。再如,相比于十八大报告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目的是要“引导……营造……的社会氛围,培育……的良好风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十九大则更加凝练地概括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另外,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第三小点的亮点所在。十八大报告将其放在第三小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来谈。但总的来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因此在这一部分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新时代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最后,从加强“四个诚信”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凝练成“推进诚信建设”,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更加凸显出新时代要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社会主义文艺既是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主要方式,又是衡量国家或社会文化创新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以文艺育人”“以文艺化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文艺建设思想的重要理念。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概念是十九大报告中新出现的名词。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的第三小点中提到的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原因及相关举措。在丰富和改善文化生活的举措方面,十八大报告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如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扫黄打非”等方面进行了相应阐述。而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是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任务、继承创新等。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并从文艺创造、文艺创作、文艺创新、文艺队伍建设四层面论述了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凸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人民性及科学性。在文艺创造层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突出了人民是贯穿文艺创造整体过程的主线,又充分体现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始终坚持人民性;在文艺创作方面,新提出要坚持“三精”相统一,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不断推出“四讴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加注重文艺创作质量的提升,突出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党性和人民性的培育;在文艺创新层面,新提出要“提升文艺原创力”,倡导三讲(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低俗、庸俗、媚俗),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科学性;在文艺队伍建设层面,更加凝练地提出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更加强调德才兼备的文艺创作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提出了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既要满足物质需求也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要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论述散见于第三、四小点中。十九大报告对此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第五小点。虽论述字数较少,但层次清晰且有一定的创新。比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体现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更加制度化。再如,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又如,为了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提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此外,相比于十八大报告中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大报告新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论述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时更加凸显体系化、制度化。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注重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要将我们的文化强加给别人,而是在平等交流中发展彼此。关于文化传播,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到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更加明确地指出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中国话讲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这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始终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重要的一个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一系列直指问题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彰显了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及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特色,是新时代推进党的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在指向是指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不盲目崇拜其他文化而是接受、肯定并认同自己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能用自己的思想或理论阐释、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为世界贡献文化现代化方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再界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调“中华文化立场”,从提出要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华,再到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无不彰显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可以说,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无论是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中,还是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中,或是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中,都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其中并加以突出强调。从上述新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都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居于支配地位,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灵魂主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文化建设部分也得到了极大彰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是继承革命文化或是发展先进文化都应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谈到新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再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价值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