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物种起源》中译本的比较

2018-03-08 00:01王亚南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译本译本译者

王亚南,张 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 712100)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著作即为重要载体。科技信息的准确传递,关系到国内科技的接受与传播水平,更关系到国际科技的交流与提升。因此,译者的责任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季羡林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能良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1]受经济利益驱使,科技译作质量良莠不齐,国内翻译界承担着规避翻译流弊、推出翻译佳作的重任。20世纪60年代,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及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nic Equivalence)的概念。而“动态对等”这一概念经常被误解,使许多《圣经》译者严重违反了其理论原则[2]。之后,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目前,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成果显著。早期有关该理论的研究,如时和平、周玉忠等学者,主要是理论的引介,包括对奈达所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翻译科学探索》 《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言、文化与翻译》等著作的书评。之后,中国翻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由开始的全盘接受发展到存在诸多批评争议。

《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3]在国内已被译成多个版本,而翻译界还未注意到其权威译本在翻译学中的贡献与价值。本文选取周建人等译本(简称周译本)[4],谢蕴贞译本(简称谢译本)[5],舒德干译本(简称舒译本)[6]三个中译本,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比较译者为实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功能对等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期为其他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即为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基本对等,更强调读者反应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严格对应[7]。该理论以等效原则为基础,吸收了信息论、交际论、符号论和接受美学的合理内核,于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是动态对等理论的修正版本[8],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功能对等理论旨在突出翻译中的交际功能。

该理论引入中国的早期,引发学者批评争议。如倪万辉等从译者主体性着手,以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翻译主体性”为背景,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理论依据,揭露了该理论不够重视译者的主体性的缺陷[9]。2011年以来,有关该理论的论文发表量急剧增加,论文主题也不再局限于理论的引介与批评,而转向了对理论的应用,应用范围不断拓宽。该理论逐渐被业内学者应用于字幕翻译、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等领域翻译实践中。其中,字幕翻译、文学翻译在整个文献贡献量中超过半数,且主要通过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研究译者如何实现功能对等。

科技翻译的相关研究所占比例不大,且切入视角比较宏观,鲜有用于特定科技著作的功能对等翻译研究。王宪主要探究科技英语翻译的术语译名、语言结构、文体功能三个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10]。欧阳玲利主要从该理论探究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翻译过程中实现对等的翻译方法[11]。代雨倩指出,信息传达的效果、内容的精确与表达的规范应是科技翻译的核心和基准,功能对等、信息准确真实应为科技翻译的第一要义,并再次强调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实用性[12]。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物种起源》中译本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物种起源》周译本、谢译本、舒译本三个中译本的翻译结果发现,译者在传达原文本信息的技巧处理上存在诸多差异。

1.词汇

《物种起源》中存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如greyhound, terrier, spaniel, dovecot pigeon, jacoblin,等等,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依据不同翻译策略翻译成不同的名称。以国内生物学词典为参考,可以比较分析译本有效传达了生物学专业术语的特征。

由于术语专业化的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本采用生物界统一术语。比较三个中译本发现,译者在翻译术语时同大于异。如nectarine(油桃),moss rose(苔蔷薇),sporting plant(芽变植物),hyacinth(风信子),等等,都采用了统一的翻译术语。但一些词汇的译法,却存在迥异的现象。

[例1]Such facts as the complex and extraordinary out growths which variably follow from the insertion of a minute drop of poison by a gall-producing insect,shows us what singular modifications might result in the case of plants from a chemical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the sap[3]19.

周译本译文:制造树瘿的昆虫的微量毒液一注射到植物体内,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和异常的树瘿,这事实向我们指出:在植物树液的性质如果起了化学变化,其结果便会发生何等奇特的改变[4]21。

谢译本译文:虫瘿昆虫以其极小量的分泌物而引起复杂的和异常的树瘿,这个事实,证明了植物树液的性质如果发生化学变化,便会产生怎样奇异的变形[5]22。

舒译本译文:产生树瘤的昆虫的微量毒汁一旦注入植物体内,便会产生复杂多变的树瘤。这一事实表明,植物体液如果发生化学变化,便会产生何等奇异的变形[6]15。

显然,在三个中译本中,“a gall-producing insect”译法迥异。鉴于《物种起源》为一部生物学著作,翻译专业术语时应注重权威性。该词汇在国内昆虫生态学著作多翻译为“虫瘿”。可见,谢译本更能传达原文科技文本的风貌,目标语读者对该译法的感受与原语读者对原语的感受更为相似。如果译为“制造树瘿的昆虫”或“产生树瘤的昆虫”,在形式上实现了对等,也符合语法习惯,但从术语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虫瘿”比较,则略有逊色,不能将术语特征完美地表现出来。

[例2]If we account for our several domestic races by this process, we must admit the former existence of the most extreme forms, as the Italian greyhound,bloodhound, bull-dog, etc. in the wild state[3]29.

周译本译文:如果用这一过程来说明我们的几个家养族的起源,我们就必须承认一些极端类型,如意大利长躯猎狗、嗅血猎狗、逗牛狗等,曾在野生状态下存在过[4]32。

谢译本译文:如果我们用杂交来说明某些品种的起源,我们亦得承认必先有极端性型的狗,如意大利长嘴跑狗、寻血猎犬及激牛狗等,曾经野生于自然界[5]18。

舒译本译文:如果用杂交这一过程来说明现有狗品种的来源,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曾在野生状态下一定存在过一些像意大利细腰猎狗、嗅血警犬和逗牛狗等这样的极端类型[6]38。

2.句法

从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可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表达。句法主要涉及一些中英表达差异中的特殊现象,包括名词化现象、被动句的表达等。重点以中英文表达习惯为依据,判断译者是否把该因素考虑在内,让读者更易于接受。

[例3]How many animals there are which will not breed, though kept in an almost free state in their native country[3]20!

周译本译文:有多少动物,即使在原产地养,在几乎自由的状态下,也不能生育[4]22!

谢译本译文:有多少动物,即使在它们原产地,在接近于自然情形下饲养,也还是不能生育[5]23。

舒译本译文:有不少动物,即使在其原产地,并在近乎自然状态下饲养,也无法生育[6]16。

“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置于句末,这归因于英语习惯表达,即将重要信息置于句首,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在汉语中习惯将重要信息置于句末,正所谓“压轴戏”。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不谋而合,将“即使”引导的状语从句前移,作插入语成分。为迎合汉语表达习惯,如将该从句提至句首亦可行。

[例4]If, for instance, it could be shown that the greyhound, bloodhound, terrier, spaniel and bull-dog,which we all know propagate their kind truly, were the offspring of any single species…[3]27

周译本译文:例如,如果能够阐明,众所周知的纯真繁殖它们后代的长躯跑狗、嗅血警犬、、长耳猎狗和斗牛狗,都是某一物种的后代……[4]29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个中译本的语法结构可谓各有迥异。周译本中,通过增加句子信息,即“如果能够阐明”,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语言信息,从而快速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成分;谢译本中,将源文本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分成两个汉语小句,避免了句子冗长繁琐,符合汉语简洁的表达习惯;舒译本中,严格按照原文本句子结构逐一翻译,做到了形式对等,虽然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能保证句子通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也是完全可以采用的。

3.修辞

科技著作虽极度追求客观严谨,多直接描述客观事物,但为解释复杂难懂的事物或现象,亦不可避免地使用修辞手法。比较三个中译本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的阅读效果,可以明确各自传达的有效性差异。

[例5]All such changes of structure, whether extremely slight or strongly marked… as the chill effects different men in an indefinite manner, according to their state of body or constitution, causing coughs or colds, rheumatism, or inflammation of various organs[3]20.

周译本译文:一切此等构造上的许多个化……这与寒冷对于不同的人所发生的不同影响几乎是一样的,由于他们身体状况或体质的不同,而会引起咳嗽或感冒,风湿症或一些器官的炎症[4]22。

谢译本译文:所有这些变异……正如寒冷的天气可以使人咳嗽、伤风、风湿或各种器官发炎的症状,依各人的体质而异[5]22。

舒译本译文:所有这一类的变异……这正如寒冷天气可以使人咳嗽、感冒、患风湿症或引起各种器官的炎症,其效应因各人体质而异[6]16。

谢译本与舒译本都将“as”作为标记的明喻修辞,翻译为“正如”,从形式上达到了对等;周译本并未固守译本,跳出了语言层面上的禁锢,将其表述为,“这与……几乎是一样的”。从行文表达效果上看,周译本如此处理更显通达流畅,读者更易于接受。

[例6]I have often watched a tyrant flycatcher(Saurophagussulphurantus) in South America, hovering over one spot and then proceeding to another, like a kestrel, and at other times standing stationary on the margin of water, and then dashing into it like a king fisher at a fish[3]185.

周译本译文:我在南美洲常常观察一种暴戾的鹟,它像一只茶隼似地翱翔于一处,复至他处,此外的时间它静静地立在水边,于是像翠鸟似的冲入水中捕鱼[4]194。

谢译本译文:我在南美洲时,常常观察一种霸鶲,有时象隼一般高翔于一处,复至他处,有时却静立在水边,随后突然入水捕鱼,和翠鸟一样[5]111。

舒译本译文:我在南美洲时,常常观察一种霸鶲,它像隼一样,在一地的高空盘旋一阵之后,又飞至另一地的上空。在其他时间,它却像食鱼貂一样,静呆在水边,然后猛然钻入水中,向鱼扑去[6]189。

“like”作为修辞语法标记,被译为“像……一样”。三个中译本在形式上实现了对等,使修辞手法得到有效传达。周译本和舒译本译文相对合理地将修辞部分嵌入句子中;但谢译本译文中“和翠鸟一样”置于句尾,语序上突现了对等,但读起来有些拗口。

4.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译者在传递与译语文化相异的文化因素时,必须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如果只是形式对等,从词汇层面一一对应,易使读者不知所云,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败。朱光潜强调:“各国各地的事务情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同,同指一事物的文字所引起的联想和所打动的情趣也就各不相同。”[13]49因此,对《物种起源》中文化译入情况的比较分析,应以中国文化为理据,判断译者是否实现了文化层面的对等翻译。

[例7]…but the old saying of Voxpopuli, vox Dei, as every philosopher knows, cannot be trusted in science[3]188.

周译本译文:但是像各个哲学家所知道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在科学里是不能相信的[4]198。

谢译本译文:所以一般哲学家所熟知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在科学上是不可信任的[5]203。

舒译本译文:所以,像每个哲学家所熟知的古谚,“民声即天声”,在科学上却是不可信的[6]103。

“Voxpopuli, vox Dei”是拉丁语,在Wikipedia中解释为“the voice of the people is the voice of God”。自古中西天神观念不一,西方文化受神学体系影响较大;而中国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对上天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三个中译本的译者在翻译时,都考虑了国内读者的接受程度,选择了最易接受的“天声”,使译语读者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原文信息。

[例8]A celebrated author and divine has written to me that “he has gradually learned to see that it is just as noble a conception of the Deity to believe that He created a few original forms capable of selfdevelopment into other and needful forms, as to believe that He required a fresh act of creation to supply the voids caused by the action of His laws”[3]522.

周译本译文:一位著名的作者兼神学者写信给我说,“他已逐渐觉得,相信‘神’创造出一些少数原始类型,它们能够自己发展成其他必要类型,与相信‘神’需要一种新的创造作用以补充‘神’的法则作用所引起的空虚,同样都是崇高的‘神’的观念。”[4]550

谢译本译文:一位有名的作者兼神学者写信给我说,他“已逐渐地弄清楚:相信‘神’创造了少数能自己发展为其他必要类型的原始类型,与相信‘神’需要新的创造行为以补充因‘神’的法则作用所引起的空虚,同样都是崇高的‘神’的观念。”[5]315

舒译本译文:曾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神学家写信给我说:“他已渐渐觉得,相信上帝创造出了少数几种原始类型,这些类型又能自我发展而形成其他必要的类型,与相信上帝需要一种新的创造作用去弥补因他的法则作用所引起的空白,二者对于上帝来说是同等崇高的。”[6]531

“He”在此语境中,是一个宗教术语。在西方的基督教中“God”与其存在同一语义。《圣经》或《天路历程》译本中美国传教士多用“神”,而英国传教士倾向于用“上帝”[14]。“鬼神”之说在中国自古就有,舒译本译为“上帝”,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周译本与和谢译本译为“神”,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科技文本主要是以传达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周译本、谢译本、舒译本三个中译本各有优劣。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目的不同,导致三个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各有迥异。对于科技文本而言,词汇层面,尽量做到统一,特别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句法层面,一般采用被动句、动名词结构等形式,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灵活转变句子结构,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避免翻译腔的出现;修辞及文化层面,主要涉及源语及目的语所处的社会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背景,使用地道的目的语翻译并传递源语言信息。科技翻译应以传递信息为主,语言风格的准确、流畅、优美再现,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亟需翻译界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增订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

[2]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76.

[3]DARWIN C R.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1.

[4]达尔文.物种起源[M].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达尔文.物种起源[M].谢蕴贞,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达尔文.物种起源[M].舒德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6-96.

[8]NIDA E A, WAARD J D.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 [M].Nashville:Thomas Nelson Inc., 1986:1.

[9]倪万辉,杨寅.从翻译的文化本质看“功能对等”理论之实用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34-36.

[10]王宪.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J].上海科技翻译,1989(3):5-8.

[11]欧阳玲利.从功能对等角度探索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翻译[D].长沙: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12]代雨倩.从功能对等角度研究科技英语翻译[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13]朱光潜.谈翻译[G]//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355.

[14]刘现合,刘耘华. 《天路历程》宾为霖中译本与《圣经》汉译的互文性研究——以“God”圣明翻译的演变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30.

猜你喜欢
中译本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与上海
世界首都中国文学史专论《中国文学史纲要》中译本出版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