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学院,福州 350202)
两宋时期,地处江南的温州以制漆闻名遐迩,有“全国第一”之誉。当时,温州本地的漆器制作几乎遍布全城,主要在新河街(今信河街)、百里坊、五马街和城西街等。同时,两宋都城的一些繁华大街上亦多开设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商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有温州漆器杂物铺;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区),因与温州相距不远,漆器店铺则更多,如彭家温州漆器铺、黄草铺温州漆器和位于水漾桥下的温州漆器铺等[1],俨然形成温州漆器品牌的市场效应。温州漆器名品逐渐辐射多地,且具有高档昂贵型与低廉大众化两种不同漆器品类,可满足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与市场。
实际上,温州地方本不产漆树,也无其他制漆好料,且土地贫瘠。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易桑而织纴工,不宜漆而器用备。”[2]最早的温州府志—— 《弘治温州府志·土产》卷七亦载:“漆器之类,独出永嘉。然漆非土产,仰于徽、严之商,征重而价贵,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赢,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其初精致之甚,奇彩异制,夺目光烜。”[3]通过消化吸收而为我所用,正是温州民间漆器作坊最可称道之处,亦为宋代温州漆器独特品牌效应发生、发展之缘。
1.广泛的社会需求
宋代是素髹漆器的集大成时期。素髹漆器不尚纹饰,造型质朴、价格低廉,设计风格素雅,成为宋代漆器设计中的重要种类与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温州生产的素髹漆器是一色漆(或称“光素漆”)之典范(见图1),在宋代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据考古实物分析,宋代温州素髹漆器销售足迹遍及今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省。
图1 北宋温州素髹漆器
宋代温州素髹漆器的大量产销具有丰厚的社会基础与土壤,与宋代社会主张俭朴节用的主流意识密不可分。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载:“祖宗立国之初,崇尚俭素,金银为服用者鲜,士大夫罕以侈靡相胜,故公卿以清节为高,而金银之价甚贱。”[4]这种俭朴之风明显体现在日常物品中,如服饰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迄今出土的宋代墓葬形制多简朴之风,反映出宋代社会简朴实用的器物设计观、审美观。宋代温州素髹漆器设计折射的是宋代典型的“简”与“用”的生活观念,体现宋代以清逸典雅为特色的独特的工艺设计风格。
2.设计风格与消费市场
(1)基本设计特征。从造型与色彩看,宋代温州生产的素髹漆器通体多髹一种颜色,但在不同的器型中会有髹色上的不同变化,有的表里异色,有的表里同色,有的底足异色。素髹漆器多为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而底足异色的异色漆器,形成黑髹、朱髹、金髹、绿髹等不同色漆的表现形态,色漆成为装饰之特色。
1959年江苏淮安县杨庙镇北宋墓中出土了盘、碗、盒等北宋素髹漆器,再现了北宋温州漆器的基本设计风格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从造型看,盘、碗、盒(奁)与碟、盒、钵、罐、勺、盆、渣斗、盏托等小件器乃宋代漆器、瓷器中的流行形制与常见种类,如北宋九花瓣式漆碟(见图2);从色彩看,黑与红色构成其主色调,此与宋代素髹漆器以黑、红色为主(有时少许加褐、赭、紫等色)亦并无二致。这反映出温州民间作坊紧随时代审美风尚,准确把握市场风向的经营理念与商品意识。
图2 北宋九花瓣式漆碟
(2)本地稳固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北宋温州素髹漆器大量出土,且于温州本地迭有发现。2005—2007年,在温州市区的百里坊及信河街周宅祠巷、八字桥、老邮电局等工地上多次发现宋墓,先后出土数十件宋代温州素髹漆器(见表1)。这些出土的漆器大多残破不全,有的只剩一小块,但其髹色或红或黑,仍清晰可辨。这进一步说明宋代温州素髹漆器具有产销两旺的时代特征,充分证实了温州作为宋代重要漆器设计中心的地位。
这批新出土的宋代温州素髹漆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器表和内外底部以黑髹为主,其次是红、褐、赭等髹色,表面绝无任何纹饰,因而显得素面光洁,髹色素朴;同时,漆器以唐以来传统的圈叠胎工艺制胎,漆质优良,总体上以端庄典丽的造型、无纹饰素面色泽取胜。它们集中表现出宋代温州漆器质朴无华的设计风格,充分证明了宋代温州漆器以素髹日用器为主,因而拥有较为广泛的消费市场的历史事实。素髹漆器作为日用器皿,深入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得消费者的喜爱,拥有多层次的消费者,具有广阔的市场。这种旺盛的产销潜力与实用价值代表着时代消费与审美观的主流趋向。
宋代温州素髹漆器虽不及当时瓷器之盛名,却仍在材质、造型、色泽与设计风格等方面独出机杼,达到了较高水平,呈现出作为漆器设计中心的独特地域风格。宋代温州漆器手工艺者善于从宋瓷设计风格中摄取有益成分,从而以坚实致密的漆质、端庄典丽的造型、流畅圆润的线条与严谨而洗练的设计风格著称于世。更重要的是,温州漆器手工艺者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产品设计风格、产品种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成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出土的宋代温州素髹漆器的设计风格、产量、铭文等,清晰地反映了其可贵之处。
(3)消费市场的拓展。从总体看,迄今在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所发掘出土的两宋墓葬漆器中,温州素髹漆器数量较多,足见其市场销售范围广。温州作为宋代著名的漆器设计中心,其素髹漆器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市场广阔。在充分占有本地大众化消费市场的前提下,宋代温州漆器作坊还广泛开拓外地市场,将素髹漆器作为一种温州地方品牌加以推广,从而不断扩大产量,拓宽销售渠道。
从迄今出土的实物看,江苏淮安杨庙镇北宋墓较有代表性。素髹漆器达75件之多,其中有铭文者为19件,均用红漆书写在器外壁或底部。铭文主要铭记生产漆器的时间、地点、工匠姓氏、作坊名记等信息。漆器铭文数量在宋代迄今有限的漆器(主要是素髹漆器)出土实物中属较多者。从铭文上看,这批漆器分别产自温州、杭州、江宁、襄州(今襄阳)等地。漆盘、漆碗、漆盆、漆茶托等漆器大部分为黑色,有铭文者则大多为黑底红字(朱文)。有“温州”字铭的代表性黑髹产品有盘外侧书“丁卯温州开元寺东黄上牢”的花瓣式漆盘,底外部书“戊申温州口三叔上牢”的花瓣式漆盒,底外部书“已丑温州口上牢口”的花瓣式平底漆盘,底部有铭文“乙酉温州新河导俗巷林六叔上牢”的红漆碗。这些产品成为宋代温州素髹漆器品牌的标志,其铭文则成为温州漆器自我宣传的广告语,这标志着温州素髹漆器生产与销售的扩大。
江苏淮安杨庙镇宋墓出土的一只温州生产的六瓣形平底朱髹漆碗非常独特,虽是宋代百姓普通日用的素髹漆器,但造型与髹色独树一帜。漆器历来尚朱,宋代亦不例外。宋代素髹漆器表面不施彩色纹饰,因而必然在造型设计上独出机杼。因瓷器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较大,这件六瓣形平底朱髹漆碗造型设计亦深受其影响。素髹漆器模仿同时代的瓷器造型、色彩设计,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符合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各种极富生命力的花形诸如葵花瓣、莲花瓣、梅花瓣、菱花瓣等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为宋代素髹漆器增添了素雅秀逸的可人气质。温州生产的小件漆器多六花瓣形,兼黑、红二色素髹而成,体现宋代温州漆器设计的独特风格。另外,1982年7月,在杭州北大桥的南宋墓中出土了矩形黑漆盘、黑漆碗、黑漆钵、黑漆笔架、黑漆带托唾盂等10余件黑髹漆器,其中唾盂底部的朱书文字已漫漶不清,托圈内的朱书铭文则依稀可辨,显示“丁卯温州□□成十二□上牢”[5]。这反映了温州素髹漆器销往杭州市场的历史事实。
表1 2005—2007年温州市区出土的宋代温州素髹漆器
1.时代背景
除低廉化、大众化素髹漆器使用广泛外,宋代温州尚有另一类风格迥异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漆器设计与生产,那就是不惜工本,大量采用戗金、识文、描金、剔红、犀皮、螺钿、雕漆等装饰工艺设计制作的高档豪华类的漆器,这是自唐至五代以来在上流社会中便已流行的一以贯之的设计传统。尽管温州此类高档漆器的生产消费市场较有限,但它却普遍存在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在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后一度盛行不衰。南宋后,随时风所变,为迎合上层社会的消费需求,温州漆器手工艺者在大量制作素髹漆器以满足广大普通市民所需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设计、制作以雕漆、戗金、金漆、鎏金、螺钿镶嵌等为质料的高级名贵漆器,以应贵族之所好。
2.高档漆器的设计、生产与消费
(1)温州本地高档漆器。宋代温州高档奢侈类漆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一种运用多种名贵工艺加以层层装饰的雕琢过程。因此,剔红、剔黑、犀皮、针刻、戗金银、识文、雕漆、金银釦、螺钿镶嵌等高级工艺制作不厌其烦。为最大程度地赢得这一特殊的消费市场,满足上层社会的消费需求,温州工艺匠师可谓极尽工巧之能事。
1966年在温州瑞安仙岩寺慧光塔之塔基处发现了北宋以识文工艺精制而成的两件漆函——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和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在两件漆函的盖面、斜沿和函身处均以识文工艺堆塑出开光、缠枝莲、折枝花卉、神兽、练鹊、羊、佛像等装饰性纹样,十分精美。同批温州本地出土的华丽高档的漆器中,有一半以上亦作与素髹漆器相类似的铭文。这就为深入、全面地研究宋代温州漆器设计的特征、属性、种类与风格等提供了史料。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温州本地,伴随着素髹漆器实物的出土,部分华丽高档漆器也陆续重见天日,更加完整地展现出宋代温州漆器的魅力。2005—2010年,温州多次出土宋元时期温州生产的漆器,陆续出土的漆器实物达300余件之多,其中宋代漆器占大多数。除日用的素髹漆器为主外,部分制作华丽的高档器物器型完整,工艺手段极为先进,这显现了宋代温州漆器设计的另一面,由此可清晰地了解温州本地生产的素髹漆器和高档漆器两个不同而稳定的消费市场。
这些以装饰性为特色的高档漆器分别采用识文、戗金、描金、描漆、针刻、剔犀、银扣等多种髹饰工艺,尤其识文工艺较为罕见。所谓识文,即是以起线为序,先将漆料捶打成漆灰团,然后搓成漆线,再用线盘缠出花纹,由此构成富有立体感的纹饰,是一种将纹饰与漆底色彩相互统一的髹饰工艺与技法。
(2)外销高档漆器。1978年春节前,江苏武进县村前公社蒋塘大队发现一座南宋墓葬,出土的3件产于温州的戗金漆器在旭日映照下依然金光熠熠,其构思之巧、制作之精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一是庭院仕女戗金莲瓣形银扣朱漆奁。此奁作十二棱莲瓣形,分盖、盘、中、底四层。器盖用弧形莲瓣为肩,托起盖面,盖面戗刻仕女两人(见图3);自盖至底层各层器口都用银丝线镶口;器身十二棱间细刻上下对称的荷叶、梅花等数组折枝花卉,花枝间留出朱地空间,格调清新高雅;奁盖右侧髹黑漆,用朱漆书“温州新河金念二郎上牢”。二是沽酒戗金长方盒。盖面戗刻一身着宽服的老翁;盖内以朱书“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以上2件漆器以戗金装饰法与表现婀娜仕女、豁达老翁的绘画形式相结合,达到戗划与绘画融为一体的独特工艺效果。其工艺手法与元代戗金漆器中的通体刻画、浓重装饰之风迥然不同。三是柳塘小景戗金填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此盒装饰不以人物故事为题材,而是以一幅风景装饰画为主题。工匠用戗金钩出景物,在景物空间里密布细点以填衬朱漆,形成红色斑底,在装饰工艺运用上可谓精雕细琢、工细有加。在此盒盖的内侧有朱书“庚甲温州丁家桥廨七叔上牢”。
图3 南宋庭院仕女戗金莲瓣形银扣朱漆奁盖
以上3件戗金奁盒均可谓工艺精湛,制作精良,价格昂贵,生产时间大致在南宋理宗时期。与温州占据更大消费市场的素髹漆器一样,此类高级豪华型漆器亦非常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在漆器上均物勒工名,这些铭文内容无不显示出宋代温州漆器手工艺者所具有的较强的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表明温州高档漆器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可见,宋代温州豪华型漆器设计与制作的真实水平,展示了宋代上流社会中继续崇尚、流行奢华富丽的颓废的工艺审美观。
这种融合多种工艺、精工制作的漆器适应皇宫贵族、地主豪绅的特殊好尚与所需,乃宋代温州高档豪华型漆器设计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在温州信河街周宅祠巷工地宋墓中,与黑髹、红髹漆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南宋池塘庭院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此盒正面有戗金池塘庭院的纹饰,在下边沿和中间处则有密钻细斑,斑内填朱漆。此盒与柳塘小景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工艺相同,这就为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戗金类高档漆器的设计、生产与消费市场等提供了新的史料。
(3)佛教用高档漆器。北宋温州佛寺林立,佛教信众甚多。温州漆器作坊广开销路,为佛寺专门设计制作了各类经函(箱),满足佛寺消费市场的特殊需求。20世纪60年代,温州市郊南白象街道的白象塔出土了北宋阿育王漆塔(现藏于温州博物馆),在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处出土了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外函)、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些漆器制品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温州漆器设计的认识。
1965年温州出土的北宋阿育王漆塔(见图4)为佛教礼仪用塔,是目前仅见的阿育王漆塔,堪称雕漆典范。它以山麻干粉掺和油脂为胎骨,层层堆髹以褐红色漆,然后剔刻、镂雕,藏锋清晰,隐起圆润。在塔顶中央剔刻十二瓣莲纹,四角有山花蕉叶,并剔刻佛传故事,在塔身四壁券门内镂刻佛本生故事。这件北宋阿育王漆塔在质地、纹饰、色泽等设计方面匠心独运,综合剔刻、镂雕等多种工艺精制而成。
尽管佛塔发现的漆器数量甚少,但宋代温州民间作坊为佛寺所制作的各类漆器却普遍精美无比。1966年瑞安仙岩寺出土的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外函)、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等3件漆器制品,其中舍利函内装北方多闻、东方持国天王像等金漆木雕造像。这些经函均采用识文、描金和螺钿镶嵌等高级制作工艺。在舍利函的四壁开光内,工匠采用描金手法绘大梵天、帝释天礼佛护法佛教故事图各一幅;在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外函)上亦以描金法绘飞天、乐器、牡丹等底纹;在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上则采用纯金线描绘出双凤牡丹团花、缠枝莲花鸳鸯和神兽等纹,同时衬以忍冬、牡丹和网格纹(见图5)。这种纯金线描将金粉调胶相调配,而后直接用笔描绘在漆面上,而不罩髹保护透明漆,使线条细如游丝,流畅自如,其手法可谓巧夺天工。从整体上看,为凸显佛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高档漆函的设计与制作极尽富丽华贵之能事,而绝不惜工本、财力,成为当时温州民间作坊在高档漆器制作与销售中的经典作品。
图4 北宋阿育王漆塔
图5 北宋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
北宋温州是江南手工艺交易的重要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使宋代温州漆器形成了产品的序列化设计风格。一是生活实用漆器设计,以素髹漆器为代表,结构平实,色彩淡雅,以平易实用的功能化处理为特色,是面向广大消费者市场而设计的产品。二是沿袭前代,尤其是唐代漆器艺术陈列化、观赏性的传统,形成面向皇室贵胄等上流社会及地方豪绅的观赏性与陈设性的设计风格,由此培育了一个高档漆器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因此,温州地方民间作坊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消费趣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生产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漆器产品,这是宋代温州漆器赢得最大消费市场的根本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07.
[2]蔡克骄.瓯越文化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43.
[3]王瓒.弘治温州府志:卷七[M].蔡芳,编纂.刻本.宁波:宁波天一阁藏,1503(弘治十六年).
[4]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北大桥宋墓[J].文物,1988(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