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华
摘 要: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不管是在内容的深度或是学习的宽度上都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它不仅在问题的难度和题目的广泛上要求变化,更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维逻辑上要求转变。因此,研究好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策略至关重要,不仅要从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更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层面进行改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中小学的衔接过渡中架设桥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节奏,更快地投入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去。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区别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开始和起点,主要以学生数学概念的讲解和培养运算技能为主。在学习内容上,以基础的认知性和计算性学习为主,较为容易,当熟知特定的规律和法则时就不会出现错误,所以学习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小学的数学更多的是将计算的环节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去解决数学问题,更为具体化、具象化。在教师教学上,以教师的讲解教学为主,会将每个问题深入而又透彻地进行分析,比如讲解简单直观的几何图形的特性和性质。
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基础累积阶段,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宽度上都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主要注重学生灵活的思维转换能力和抽象化的列式计算,在计算中引入了未知数和方程的概念,解决问题中引入了数学模型的概念,在难度上更为深入、更加抽象化。而在教师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思考为主,传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部分学生的疑惑无法被解答,从而造成了数学学习的难以适应、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
二、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它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甚至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成为学生的下意识行为习惯,在学生的课下学习中发挥约束作用。教师还应该通过开展有趣生活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作为课程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体思想有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己在课前对第二天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整理。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学生疑惑的问题教师能够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解答,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讲效率,还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提倡上课听讲和做笔记
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力和控制力差,容易在课堂上出现走神、不专心听讲的现象,通过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类似的情况,还能够通过记笔记让学生梳理出学习的思路,记录下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以便于回家进行复习整理,加深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在考试前更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初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入化,知识点更是一环接着一环,一旦某一环出现问题,对整体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概念性的知识框架和知识梳理总结体系,以便于学生自己进行查缺补漏,对于不熟或者不会的知识点进行集中练习,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进一步巩固复习和提高。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多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深化
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学的难度和深度都更为深入。所以要求教师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要了解课本每个章节版块的编排意义,要知道每部分的知识点如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初中数学在教学的内容上,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仅仅简单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學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去熟练地掌握这些计算的技巧和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数学学习的得心应手。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动力,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则更加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倡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运算技巧,提升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更好地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初中阶段是学生时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最为活跃。与小学数学学习相比,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只有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不断提升自学能力,双方共同努力配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全新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玉玺.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5-146.
[2]贺欣新.衔接得法教学得益: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J].文理导航旬刊,201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