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玲玲
摘 要:在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怕,教师要将它看成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最佳资源,甚至要善于挖掘各种“错误”,充分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提升,最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关键词:利用错误资源;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
初中语文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写错题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害怕学生犯错,甚至“帮助”学生规避出错的可能。从表面上看,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利,殊不知,这样根本避免不了学生犯错,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错误。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将这些“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行巧妙利用,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矫正错误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对第一段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认为“似乎”与“确凿”的含义是相反的,鲁迅先生时隔多年之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用“似乎”形容模糊的记忆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说“确凿”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这位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之后再采用将错就错的方式,让学生试着删掉“确凿”之后的效果。
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鲁迅确定百草园中有一些野草,因此用了“确凿”一词,而且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也是十分“确凿”的事情,但是对于那段童年时光的记忆,却有一些模糊,便用了“似乎”一词。這样看来,“似乎”和“确凿”同时出现并不矛盾。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此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好的教学契机,只要教师能够做到合理利用,便可有效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二、捕捉错误,展开探究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当解析到“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色,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中,作者将紫藤萝比喻成了什么?”学生答道:“将阳光比喻成银光。”这个错误的答案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显然是学生对这个比喻句产生了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再次联系上下文多阅读几遍,通过反复阅读,大家一致认为文章中“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句话说明作者将“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比喻成了“水花”,使之前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紫藤萝的生机与灿烂。从这样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置之不理或者一笔带过,而是要“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本身,通过认真阅读加深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三、预设错误,期待生成
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会通过提前预防的方式规避学生出错,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将错就错,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不但不要阻止学生出错,还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典型错误进行预设,多为学生提供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在讲解《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文章的题目《阿长和〈山海经〉》,但文章中却只描写了长妈妈的事迹,那这篇文章究竟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呢?”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作者从最开始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敬意、敬意消失、憎恶到最后产生新的敬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阿长的怀念与同情。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向学生传达一些写散文的技巧,例如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文字,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做的铺垫,绝非废话,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一大特点。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有效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立体与灵活。
正是有了这些“错误”的存在,课堂教学才变得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教师要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将错就错,因势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学会在“错误”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俞永见.基于导学案生成性问题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实践[J].课外语文,2017(2).
[2]张华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2.
[3]孟丽娟,黄伟.课堂上学生错误资源的归因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