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之顺
摘 要:中学语文强调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意境并努力让学生自主领悟意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从意境的概念出发,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境阐释与挖掘。
关键词:意境;中学语文;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源于阅读,对文学作品中意境的感知同样需要仔细阅读文本。
一、意境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意境,简单来说,即作者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在一起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在内情外物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并能引起读者产生联想的某种感觉。[1]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意境实则是作者的心境,是作者那时那刻因某些事物或景物引发的情感,并将情感寄托在作品中的过程中产生的。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虚实相生,“实”代表客观事物,一般可看作是作者所见到的事物或景物,“虚”代表内心情感,人类的情感本就复杂,在创作者创造作品的那时那刻,那种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更是“虚”的、捉摸不定的,需要通过文本和创作背景等内容予以把握。[2]
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文本中暗含的意境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学生人生阅历少,情感不够丰富,对于相隔久远的人和事,更是无法理解或参透其中存在的意境,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细心指导,方可参透一二。
二、中学语文文本中的意境阐析
笔者目前所授课程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部编语文教材。下面我将选择其中的两篇文章对文本中的意境给予简要分析,并对文本中意境的发现与阐释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荷叶·母亲》意境分析
《荷叶·母亲》是冰心笔下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诗。散文诗兼具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是一种较为容易抒发情感的文体。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母爱”寄予在“荷叶”上,将自己比作了“红莲”,将母亲给予自己的爱表现得细微深刻,惹人联想,表现了意境美。
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先借外部环境渲染自己内心焦灼不安的心绪,再借红莲刻画内心抑郁不安、无所适从的情绪,最后进行斗转,一气呵成,借“勇敢怜爱的红莲”表现母爱的伟大。可以说,作者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由“阴天”到“晴天”的意境,我们的心情、情绪也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从阴霾转向晴天。
(二)《天净沙·秋思》意境分析
作为“秋思之祖”,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用数个意象创设出一个凄苦哀愁的意境,文中采用多意象叠加的方法,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读来有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昏”点名了时间——傍晚。后一句给人的感觉是优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看似在介绍地点和人物所处的状态,实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苦的意境。“断肠人”“天涯”更是字字珠玑,凝练深刻地表现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凄苦画面。
总体来说,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怎样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意境
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体系、想象力均有限,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不足,对意境的体悟和感知能力有待提高,对文本的阅读大致只停留在粗略理解的阶段,因此,教师要进行指导阅读,通过各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找出、把握和领悟文本中暗藏的意境。
(一)了解意境表现方法
表现意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十余种,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移情、白话写境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想要全部掌握和理解,不太现实,但几种最为常见的,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方法,教师在遇到时需重点讲解,力求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意境表现方法。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作者所托之物是“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所言之志是“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同理,在《龟虽寿》中,作者借“老马”这个物来托“志在千里”这个志,这些都是托物言志。
(二)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需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来让学生尽量感知文中的意境。结合作家创作背景,结合文本内容,可采取示范朗读、生生互读、小组比赛朗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尤其对于某些涉及暗藏意象的语句,教师需做重点强调,对此,需要教师自身的朗读示范过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注意意境的把握与挖掘。
(三)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实践永远比理论更重要,对于挖掘文本中的意境也是如此。
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不高,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渗入意境,教师可从短篇入手,以某一点(比如“借景抒情”)为例,让学生写一个片段或一小段话,让其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来体悟意境的由来,继而对意境产生更为深刻的感知。
比如《荷叶·母亲》中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意境表現方法,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段“借物喻人”的话,并要求在其中掺杂一些个人情感。学生写完之后,教师作细致点评,重点关照其中的意境表现手法,几次三番之后,学生对意境表现手法的认知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可见,意境虽然不好捕捉,但通过对文本的审视和挖掘,并不难把握,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文本阅读,可参透文中暗藏的意境。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阶段性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雨.寓情于景,境由心生:谈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陶维.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J].中学语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