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兴平
摘 要:现代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改革在向前迈进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对教育的反思,发现教育在追逐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丢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民间技艺也都很难找到传承人。因此,国家在技术层面已经感觉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要求全国中小学都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乡土文化进行抢救性的传承。但由于多年以来,教育体制已经形成了太多固有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压力也无处不在。长此以往,祖先留下的很多散落在乡间的优秀文化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本课题组立足乡土文化的开发与继承,通过调查研究、实验验证提出了一些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农村特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和大家分享如下,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一、乡土文化的传承要在参与、实践、感知中进行
乡土文化来源于生活,产自乡土,它的存在于发展是反复实践验证、手口相传的结果。是最天然、最质朴、最真实的文化存在。因此,乡土文化的魅力深藏于广大的乡土生活和环境之中,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走进乡土文化的具体环境中去感受它的魅力,感受它千百年来传承的历史轨迹。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乡土文化教育以及乡土文化的开发,一直限于做表面文章,存在走过场、搞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去开发乡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这种错误的导向把参与、实践和感知都忽略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很多民间技艺都已经面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组致力于以认真、实践的精神去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并且开展了实验性研究。在乡土文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进行的“乡村秧歌中蕴涵的乡土文化感受实践”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事先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记录、有实践、有总结,并且按照不同的研究目标进行多点位、多组、多项目的探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实践的原味性,又要追寻其发展的历史起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亲身加入到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还要通过对涉及的具体的人物故事进行历史性的研究,把历史人物与故事情节的研究作为探寻根源的基础,进而找到其发展的历史线索。通过这种这种参与、实践、探究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发现我们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并且还有许多学生对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乡土文化的传承要在参与、实践、感知中进行。
二、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最近几年,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在很多地方掀起了高潮,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通过课题组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们的乡土课程的开发与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我们的学校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在认知上有偏差。学校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存在应付差事、做表面文章的现象。(2)部分学校在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传承上存在刻意模仿、盲目跟风,对知识的分级分层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因此,本课题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对照组实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进行细化分层、按照年龄阶段进行的传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更具有实效性。而原有的对照组,学生对乡土文化学习没有积极性,兴趣相对低下。在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实验中,通过对不同校、不同组、不同年龄阶段的药材种植、药材粗加工和炮制活动中,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预期能力相匹配的实验活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课题组发现有分层、有针对性的,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进行的乡土文化学习效果要远高于其他平行班。
三、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开展需要教师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
乡土文化是最原始、最原生态的文化存在,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自然结合,这种结合经过长期的进化和磨合发展到今天,便成就了我们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集风俗习惯、精神信仰和娱乐活动为一身的文化产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课题组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传统的生活中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种习惯,而没有在深层次的研究中去挖掘它的实际内涵。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对待,让教师自身对乡土文化的研究要结合乡土文化自身的特点,而不是在一知半解的习惯认知中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机械的记忆去让学生学习乡土文化。在我们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县域内的多所开展乡土文化课程的学校进行了听课、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等活动,其结果表明我们的校本课程中乡土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在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态度。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视乡土文化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亮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特质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
[2]刘晓峰.我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J].理论与现代化,2014(1).
[3]唐松林,聂英栋.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模式选择:批判、创新与辩证[J].教师教育研究,2012(5).
[4]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復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2017年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农村特色教育》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7] GHB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