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艳
摘 要: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拓展初中音乐课学习范围,引导学生感知、感受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满足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广播电视;灵活性;随机性;多样性;普及率高;音乐素养
一、广电媒体的特点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时代人们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不出家门就可以知晓“天下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通过探索,合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拓展音乐课学习范围,引导学生感知、感受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既弥补了音乐教学内容单一,课堂中的信息量过窄的弊端,又满足了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审美需求,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能促进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善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广电媒体对于提升中学生音乐素养的作用
因为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模式缺少再现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一些经典的、篇幅较长的音乐作品不能反复、完整聆听,使得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八年级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完整聆听一遍就需要24分钟左右,可是我们常规的一节音乐课只有40分钟的授课时间,为了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是分段让学生欣赏,而且重点只能放在欣赏音乐作品的主题部分,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在作品简介中了解了故事的大概,至于音乐作品的每个片段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音乐要素来展现故事的,学生没有太多的印象。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于流行音乐更是十分痴迷。时下最流行的歌曲一定是他们最先学会,并且在校园里传唱。可是对于民间音乐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例如: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山野放歌》就是讲到江西兴国县的山歌,可是学生对于这个地方的民歌并不熟悉,于是我就把央视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第一辑中的第三集(长江下)拷贝给学生,要求学生回家利用周末时间通过观看视频和家人一起聆听江西地区的民歌。
当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是当前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广播电视媒体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聆听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达到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广播电视媒体普及率高、宣传范围广,可以满足学生音乐审美需求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大街小巷的广播设备一应俱全,随处可以听到广播里播放的各类不同题材、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目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广传唱核心价值观歌曲,我们的校园里就利用广播,在课间和午休时间循环播放着《中国人的宣言》和《红绿灯》两首推荐传唱的核心价值观歌曲,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聆听,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几乎张嘴就能完整地演唱这两首歌曲。“教学相长,教无定法。”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践,我深深感到,广播电视媒体集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不同的信息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把声、光、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冲破了时空、地域等限制,拓展了我们的音乐课堂,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发挥著重要的作用,更为初中生学习音乐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徐囡.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4(12).
[2]刘艳.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
[3]彭晓蓓.浅谈网络信息下初中音乐学习库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