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要求“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学中应落实“生本教学”、构建“生本课堂”。然而,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元素。生本理念数学课堂的构建,是目前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简单分析,以期通过问题的探讨,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本理念;生本课堂;构建策略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发展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应加强初中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本,实施生本课堂,是目前课改的中心任务。生本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切实让学于生,让教于学。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本课堂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数学是实践性学科,不仅思维缜密,逻辑性也强,数学知识也是现实的,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想办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动手去“做数学”。通过“做”的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每两幅图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探讨,学生会得出“大小完全相同、形状也一样”的结论。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怎么验证△ABC和△A′B′C′完全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剪下两个三角形,通过平移、重合的方式,判定两个、三个三角形完全相同。
“做数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教学更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主要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的兴趣。仍然以“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为例,学生初步了解了对应边、对应角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性、开放性的问题:识别三角形的全等,关键是识别对应边和对应定点,那么,你有识别对应元素的小窍门吗?在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时,一般有什么规律?这类问题显然具有思考性,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培养学生主动归纳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师应追求的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跑”起来,还要让学生“跑”的过程中学会看路,学会选择最佳“跑”的路线。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在以人为本、生本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法”,比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学习、有助于素养的提高。
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包含的内容丰富,如自主学习习惯、反思的习惯、自主归纳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等,诸多的习惯对应相应的能力,其中主动归纳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的核心。教师应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始终。
归纳能力的培养,应从每一节所学的收获着手,课堂结束之际,让学生学会自问: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然后用思维导图,构建出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如“实数”的教学后,让学生反思并构建实数的知识网络结构。如首先清楚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无理数分为正有理数和负无理数等,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后,让学生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些方法;在教学“相反数”之后,歸纳什么是一个数的相反数,如何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归纳正数的相反数以及负数的相反数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0的相反数是零……每天坚持这样反思和归纳,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提高自主归纳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生本教育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自信心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动力。为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成功教育,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往成功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不断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
自主发现地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自信。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多样化的游戏、竞赛、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激发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
生本理念,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学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教学,优化课堂模式,还主体地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形成习惯、提高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庆勇.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理念下“前置研学”的实施[J]. 新课程(中学),2018(5).
[2]杨云.以生为本铸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读书文摘,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