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芬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结合初中课堂教学的实际,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剖析、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關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核心素养
“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3节的内容,该内容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初中生好奇心和创造力很强,愿意去了解生命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突破口。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彰显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找到心脏所在的位置,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心跳。师问:“你的心在跳动吗?”学生回答:“在。”只要心脏在跳动,生命就在继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心脏的跳动,体验生命的美好。
(二)复习旧知
1.心脏的主要结构
2.血管的类型
以心脏为中心,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到心脏,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闭合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心脏和血管组成了一个闭合的管道系统,此时学习血液循环途径是水到渠成,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
(三)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63页的血液循环示意图,提出下列
问题: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请推测血液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室。具体经历了哪些路径?
(2)当它再次从心脏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又先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室?具体经历了哪些路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猜测。并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推测。总结出规律:都是从一侧的心室出发,回到对侧的心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其他同学质疑,并说出反对的原因。让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激烈争鸣中,逐渐清晰血液循环的路径。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血液循环路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发生变化的关键部位在哪里?在这些部位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3.播放视频,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体现
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生物核心素养由4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一)激发兴趣,融入生命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挂图等素材,引导学生建立生命观。具体体现在物质与能量观,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人体的生命活动也需要物质与能量。在血液循环的途径中,注重血液成分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中,利用氧将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各种生命活动需要。结构与功能量,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例如:心房收缩,血液由心房泵向心室,心室收缩,血液由心室泵向全身各处,与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这一结构是相适应的,由左心室出发的体循环路径比从右心室出发的肺循环路径要远,与左心室壁最厚的这一结构特点相适应。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等等,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平衡与稳态观,如:组织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得到营养物质和氧,又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出体外,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问题引导,培养理性思维
整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例如: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请推测血液最先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室?学生大胆猜测:①能不能从左心室直接回到右心室?②能不能从左心室出发转一圈最先回到右心室?③能不能从左心室直接回到左心房?④能不能从左心室出发转一圈最先回到左心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大胆质疑,说出反对的原因,采用理性思维,作出合理的推测。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最先回到右心房。并总结出规律:都是从一侧的心室出发,回到对侧的心房。
(三)能力提升,肩负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也在多处得到体现。尤其是课堂的最后阶段,笔者提出:“阅读课外实践活动,学习如何测量血压,并给家人测量血压,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帮助家长健康地生活。”提醒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帮助家长健康地生活,由此渗透关爱家人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