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洋
摘 要:问题是引导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导火线”,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思维逐渐薄弱。基于此,从问题思维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教学实例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途径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有后续的一系列探索,可以说问题就是探索实践的“导火线”。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许多学生的问题思维是逐渐减弱的,而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灌输式教学依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教师通常利用预设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忽视,一些教师为保证所谓的“课程进度”,在学生提出一些创新性问题之后,或者严厉斥责,或者敷衍了事,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预设教学轨道中来,从而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思维的发展。基于这些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实践探索的开端都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将问题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其实是满腹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最后都不了了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提问的良好氛围,或者是出于对教师的畏惧,或者是“碍于面子”。总之,在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不敢发现问题,羞于提出问题,以至于对问题逐渐迟钝。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对教学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赋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如果出现有人嘲笑提问者,要予以严厉的批评,这样才能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不耻下问”的健康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得到尊重和自信。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尝试学习中,给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并在错误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最后,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质数与合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形状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利用2个、5个、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慢慢发现2个、5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这一发现就是提出问题的关键,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其探索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二、采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即解决数学学科问题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解决学科问题上,通过大量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忽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针对此,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兼顾这两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还能够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一些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索缺乏耐心,往往会将解决思路或者答案直接给学生,从而跳过了自主思考的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针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为学生预留出一部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用耐心来对待学生的独立思考;其次,开展互助合作,利用任務教学为学生提供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集思广益,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思维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培养的主要内容,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基于此,在实践中,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引导学生或独立,或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杜国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6(32):209-210.
[2]陈成森,咸金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5):6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