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里霜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既具有新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体上,我国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国家坚持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又继而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样也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新经济新业态大量涌现和全民创新大量增加产生的结果。但是,陕西省的劳动力市场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并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中的核心,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1-0135-02
引言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在新的经济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随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的宏观经济以保证就业、稳定增长为主要目标,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即我国的经济发展渐渐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速就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2011年的经济增速就从2010年的10.6%增速下降到了9.6%,到2015年,经济的增速就下降到了6.9%。虽然经济增速在不断减缓,但我国的就业形势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美国,实际GDP的增长率比潜在的增长率低 3% 的话,将会使失业率上升1%。但是在中国,因为经济条件比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所以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因此,当经济增长减缓的时候并没有对就业率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近三年都维持在1 300万以上,调查的失业率在5%左右,与发达国家7%的失业率相比明显要低。根据西方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一个地区的GDP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陕西省的就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这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的特殊国情下,解决了突出的问题,基本保持了全国就业局势的稳定。GDP的增长对就业做出重要贡献,而劳动力的就业也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刺激了并扩大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使得GDP进一步增长。就业量的增加使得因失业造成的贫困减少,使贫富差距减小,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的就业机会很有限,人口规模基础和每年到达就业年龄的人口规模逐渐增大,以及市场上资源的配置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整,还有体制转变对就业的冲击,都使得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来,陕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年均11.91%,在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仅有GDP的增长却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小,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逐年降低,就业不足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到了“十五”时期,GDP达到了11.6%的增速,增加到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够解决2.22万人的就业问题,虽然有所上升,但陕西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却仍然很弱,特别是最近几年。陕西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未能使就业完全同步地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高,就业的弹性系数下降,就业压力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减轻。这也影响了大多数群众收入的提高和对生活的改善,这算不上是全面发展,会导致后续的发展潜力下降,会显得后劲不足。为了追求发展的全面性,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就业的发展。
三、就业政策的改革建议
在新常态下,陕西的就业政策应该有所转变。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同时要考虑资源、教育等社会性的和人文发展方面的问题。陕西作为西部大省,必须始终保持经济建设的强度和速度,并着重防止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下滑。在企业建设方面,加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要不断改变全省的投资环境,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招商引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吸引国际化的大型企业来陕西投资办厂,促进和陕西省内企业的战略合作。要形成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加大投入,发展产业集群化。
应对经济新常态,政府应制定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根据现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出台新的就业政策,可以完善各群体劳动力就业网络平台建设,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相應的职业教育培训及就业援助,从而更好地支持就业和人力资源配置。同时,积极倡导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个高校林立的教育大省,陕西省的就业政策应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这一占有相当大比重的群体的就业情况。例如,政府应鼓励、支持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健全就业制度,增强政策吸引力,给予他们资金技术、教育上的支持;高校要及时、准确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对当前形势正确解读,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帮助其更新就业观念,树立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的就业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有益的教育指导。同时,政府应引导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把握企业用人需求,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来培养毕业生就业意识。并且应鼓励积极投身基层和小微企业来开展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就业,能够真正地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服务基层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正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结语
国家的经济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各群体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动力来自于改革创新。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改变思维惯性,从完善社会保障、就业援助、就业创新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帮助弱势群体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再就业,发展新兴行业、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扩宽就业渠道。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保证投资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趋动力,从而把握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带给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就业问题也会随之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9.
[2] 莫荣,陈云.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J].中国劳动,2015,(1):4-9.
[3] 徐梦阳.“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刘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