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睿鲲 屠羽
摘要:气象现代化是充分利用现代气象和相关科技,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过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发展新形势对国家气象中心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设施、气象服务能力、气象服务需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以及对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程度低、信息通畅性、经费不足、气象知识宣传、防灾减灾体系、均等化等五个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表明与气象现代化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对应提出了通过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建设在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创新等方式建立高效的信息渠道,提高气象信息化;加大公共气象业务创新,培养农村气象科技人才;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气象新技术应用,缩小城乡差距等相对应的提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均等化;现代化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求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希望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其中重视农业防灾减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意识和指向非常明确。为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着力建立适应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气象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問题,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各类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么,在气象工作方面,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因此,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状况,分析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问题,研究提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对策,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气象服务需求迫切,但现代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现代化道路。然而农村气象服务需求也日趋迫切。下面将从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设施、气象服务能力、气象服务需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
(一)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但农村信息化程度仍不高
根据2015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报告可知,2014年全国2/3的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在7个试点城市共建135个气象防灾减灾社区,逐渐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运行,逐渐实现气象、地质灾害、海洋、森林草原火险、重污染天气等预警信息统一发布。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很多地区,依然有超过15%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接受到气象预警信息,在这些地区的一些县城和乡镇以及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覆盖体系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还没有享受到防雷安全、气象预警预报等公共气象服务,远远低于气象现代化的目标。
(二)气象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但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
根据2015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报告可知,2014年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增幅达120%,73万名气象信息员、7.8万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43.9万个气象大喇叭等预警发布设施逐步融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气象服务设施总体还是比较陈旧落后,气象服务站难以细化到各个乡镇以下,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也难以细化到农村各个基层地区,设施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代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三)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但农业受灾情况仍较严重
根据中国气象局相关数据得知,2014年全国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4%,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已经超过80%,24小时、48小时台风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全国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9%。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可导致粮食产量降低5.0%~8.0%,严重地区减产10.0%以上。根据李俊等人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建议》的数据统计,由于我国信气象信息发布落实到家家户户以及防御灾害、灾情收集落实到人的目标还难以实现,目前我国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每年约有1/3的农作物受灾,损失粮食500~2000万吨,重灾年损失可达5000万吨,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3.0%,与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
(四)气象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但农村气象服务水平仍较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首先,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防灾减灾信息、科技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和手机,希望气象部门能够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技术指导,从互联网上获取农业气象信息和农业经济信息。其次,农民希望气象部门除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外,还应增加气象信息的发布次数,并能够从农业气象科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增加相关的服务。近年来,严重干旱、洪涝、暴雨性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都不同程度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则,村镇建设规划中部分移民建设、新集镇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交通、水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endprint
三、农村气象信息化程度较低,与气象现代化发展不适应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面对新时期气象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农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日趋迫切,我国农村气象信息化程度较低,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缓慢,存在着众多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不通畅,气象知识普及程度低
农村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电视的天气预报、广播电台的发布的气象信息和手机发送的气象信息,因此造成农村信息传播相对闭塞,实时性不高。较强对流的天气骤变及其附属的灾害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的发展,气象信息的不流通、依赖于数值预报、缺乏定量定点的准确预报等问题,都与气象现代化发展不适应。
(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经费不足,专门人才缺乏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一支经费充足、精通科学管理、熟悉气象改革业务、对农村生活深入了解的现代化队伍。但是由于之前农村气象部门发展相对落后,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不太熟悉,造成党委政府对农村气象部门的经费投入过少,较难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从目前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人员来看,基层预报人员的水平和能力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水平,精细化预报水平低,短时临近预报精确度不高,超过一周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低,达不到气象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而且缺乏其他有关部门人员的参与,综合性的专业化水平也比较落后。
(三)农村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近年来全球气候多变,气象问题越发显著,有关部门的科普宣传工作不到位,未能结合当前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现状的发展,进行气象现代化的相关宣传科普,导致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气象科技常识薄弱,防灾减灾意识缺乏,在自然问题方面束手无策,从而难以最大程度地发动人民群众来采取全面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四)农村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经费、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后、公共基础设施匮乏。例如:全国的防雷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而农村防雷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匮乏,防雷防爆设施在大多数农村比较少见,尤其是有些山区范围大、地形复杂,小气候复杂多变的地方,农民的防雷防爆意识薄弱,缺乏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保护,曾多次发生雷电使人畜致死的情况,造成了许多人员、经济的损失。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防灾减灾、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将会阻碍气象现代化、城乡均等化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五)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由于曾经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二元化的社会经济制度,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明显倾斜于城市,气象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呈上重下轻的倒三角型,导致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严重缺失,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形成明显的反差,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阻碍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积极应对农村经济新常态,以信息化推动气象现代化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服务现代化,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水平,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进程,是气象转型事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思维, 结合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推动农村气象信息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要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快速传播,并尽快实现气象观测的精细化,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控网络的精细化程度,以及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及时为有关单位提供专业气象服务。譬如:进一步增加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手机短信预报等投入,为广大群众提供贴近生产生活的、实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雷电防御、洪涝灾害预防、农业病虫害科普等知识的传播;开发利用新技术,建设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实时传播气象信息,实现与广大群众的互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大家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更加贴近农民生活生产的公共气象服务,真正建立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气象部门及地方农村政府要重视“互联网+”在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创新,转变职能、简化程序、信息公开,推出互联网气象服务、互联网气象科技、互联网气象管理等业务,提升气象政务、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等水平,真正促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
(二)加大公共气象业务创新,培养农村气象科技人才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努力在关键领域的气象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对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现代化服务业务创新、科研项目支持、气象设施的购买更新、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持续经费投入,推动农村气象服务的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形成气象信息化与气象技术创新、气象服务创新、气象业务科技创新、气象管理创新之间融合、互动、并进的局面,打造“气象信息化+”格局。围绕“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集约高效、协同创新、精细管理、普惠服务”的目标,把气象专有云建设、大数据战略、“互联网+”等在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中的融合创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增加对农村气象部门的工作环境、科技人才培养、气象科技研究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创造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吸引并培养外来的高学历和高科技的技术人才;加强对现有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采用上挂下派、 访问进修、 交流轮岗等方式培养锻炼干部,强化部门转岗、履职培训以及工作创新能力提升,并加强科研业务人员之间、上下游业务之间以及与国土、水利、IT、管理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拓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的应用领域,有效地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气象现代化的发展。endprint
(三)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气象部门要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逐步纳入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和公共财政预算,对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与农业、国土、环保、交通、住建、旅游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尤其要加强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融入式发展。具体措施例如:加快建设农村雷电全闪、风廓线雷达、环境气象、生物舒适度、蓝天等观测网和生态气象示范站;加快建设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系统与农村气象数据库的融合,实现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一体化;实现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数据接口平台,实现农村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标准化,开展大数据支撑服务工作,完成设备监测在线、质量控制在线、数据管理在线、数据支撑在线、产品展示在线的一体化业务工作,实现业务门户网站菜单式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气象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气象新技术应用,推动城乡均等化
气象部门要推进农村气象工作改革,增加对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将农村气象服务现代化的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比如: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县、乡等效应用系统,新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山区农业林业小气候观测站、能见度自动站、区域气象站、生态气象观测站、海洋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站、负氧离子观测站等各类灾害监测站点;加快构建和发展农村智慧气象,加大项目投资,推动农村气象探测系统、农村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农村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农村气象预警系统、农村气象应急指挥系统、农村防灾减灾科普展示系统等高科技系统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大力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工作的开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研究建设与应用。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设备,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及时向政府和农民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逐渐缩小城乡气象服务的差距,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结论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水平,既是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农村气象服务需求强,而农村的气象发展不适应现代化等问题,国家要全面深化气象工作改革,科学定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增加财政支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将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作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基层组织通过在农村开展文艺汇演等活动,大力宣传气象现代化建设,基层人民群众要提高学习气象知识的意识,擅于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密切关注气象信息,了解农业科技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孙小平.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分析与探讨[J].北京农业,2013(02).
[2]冯雪菲.朝阳市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9).
[3]王磊.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J].北京农业,2013(21).
[4]王建民.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
[5]李彩霞.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3(18).
[6]邓晓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缺失及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调研情况浅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7]李俊,劉涛,杨正元.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建议[J].北京农业,2014(21).
[8]朱保美,周清,王丽,吴泽新,周成,张成元.县级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 第五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气象服务与信息化[C].2015.
[9]张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审视并加快推进气象改革发展[N].中国气象报社,2015-01-12
[10]魏学军.基于气象法框架下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探讨——学习“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理念[A].第十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5.
[11]许永锞.坚定信心 狠抓落实 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J].广东气象,2015(01).
[12]陈卫良,郑旭晖.台州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N].中国气象报,2011-03-14.
(作者单位:彭睿鲲,南京第六十六中学;屠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