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课”名称的界说

2018-03-07 17:48孟庆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政治课

摘 要 “政治课”这门德育属性的课程,作为课程形态它起源于清朝末期,作为课程名称它出现于新中国初期。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行,虽然其基本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课程名称却发生过多次变更。如今“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已成为其规范化名称。对此,我们应该尽力消除其名称使用上的乱象,而力争做到规范地使用这一名称,并向“中学德育课程”名称转向。

关键词 政治课 中学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思想政治课 中学德育课

一提到“政治课”这一名称,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也都了解它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都将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在中考、高考、考研中,又都将它作为一个必考的考试科目。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并相继公布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更名为“思想品德”课;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仍然叫“思想政治”课。这是这两门课程的最规范化叫法。然而,在目前的教學、研究和其他活动中,却仍然有人不能规范地使用这一课程名称,各种非规范化叫法不断出现。对此,我们有必要对本课程名称及其演变进行一番考察与界说,以为这一课程名称正名。

一、本课程名称使用中的乱象

为了弄清正规和非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情况,笔者通过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等几个不同年份所发表的与本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并对其具体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表1)

从以上3个表的情况来看,使用“政治课”“中学政治课”“政治课教学”等名称发表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平均达36.5%;而使用“思想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名称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平均达40.7%。这说明,非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占相当的数量。

为进一步弄清本课程名称使用过程中乱象的存在,笔者还随机查阅了2本《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并对其正规和非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具体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2015年第1期上共有32篇文章,其中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有24篇,占75%;而非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有8篇,占25%。具体情况如下:《“翻转课堂”翻出来的“问题”》一文,用的是“政治学科”这一非正规名称;《创新设计预习作业》一文,是“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政治课”非正规名称混用;《热点引领优效复习》一文,是“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政治”非正规名称混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一文,是“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高中政治学科”“思想政治学科”非正规名称混用;《巧用思维导图助力课堂教学》一文,写的是高中内容,却用了“思想品德课”这一初中名称;《高考二轮复习试题讲解策略》一文,是“思想政治”正规名称与“政治”非正规名称混用;《聆听、思考、内化——提高听课有效性的几点体会》一文,用的是“政治学科”“政治课”非正规名称;《期待型课堂与高中生政治学习倦怠》一文,用了“政治课”“政治课程”“高中政治课程”“政治学科”“中学生政治学科”“政治教学”“高中政治教学”“政治学习”“思想政治学习”“高中生政治学习”“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政治学业”等12个非正规名称。

2016年第3期上共有30篇文章,其中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有18篇,占60%;而非正规使用本课程名称的有12篇,占40%。具体情况如下:《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一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程”正规名称与“德育课程”“高中政治课程”“政治课”非正规名称混用,特别是这里的“德育课程”名称没有说明是哪一层级,因而这一名称的用法就更不恰当;《关注宪法素养提升课堂品质——以〈政治生活〉教学为例》一文,是“思想政治”正规名称与“政治课”、“政治课堂”非正规名称混用;《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基础》一文,是“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思想政治学科”非正规名称混用;《政治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一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政治课”非正规名称混用;《法治价值观融入〈经济生活〉的教学策略》一文,是“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思想政治学科”非正规名称混用;《“讲—究”之辨》一文,用的是“政治课”非正规名称;《优化“供给侧”增强“获得感”》一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正规名称与“政治课”“政治学科”非正规名称混用;《作业讲评巧处理》一文,用的是“政治”“高中政治课”“政治课”非正规名称;《于细微处见真功》一文,是“思想品德课”正规名称与“思想品德学科”非正规名称混用;《主观性试题的科学性探析》一文,是“思想政治”正规名称与“思想政治学科”“政治”非正规名称混用;《让名师工作室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一文,是“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思想政治(品德)”“中学政治”“政治学科”“政治教学”等5个非正规名称混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使用这些非正规名称的不当之处如下:使用“政治课”这一名称,丢掉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这一核心;使用“中学政治课”这一名称,混淆了初中和高中的差别;使用“高中政治课”这一名称,没有包含“思想”方面的内容;使用“思想政治学科”这一名称,没有弄清课堂教学和学科研究的区别;使用“德育课”这一名称,没能区分开是哪一层次、哪一年级、哪一年龄段的德育。

二、本课程名称的出现与演变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审视与分析,我们发现本课程名称的出现与演变大约经历了史前期、萌芽期、形成期、演变期等四个阶段。

史前期——中国古代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个别教育,都没有设置“政治”或“思想政治”这一类德育课程,但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课程中,却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与政治、伦理、礼仪等相关涉,并在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培养理想人格,在教育方法上主张教化与修身相统一。如孔子的办学就特别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主张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明人伦”的“大丈夫”,而董仲舒则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化民成性”“重义轻利”的教育。正由于这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存在与发展,才使后来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成为可能。endprint

萌芽期——中国近代分学科课程名称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本课程的真正设置是在清朝末期。1902年,清政府頒布《钦定学堂章程》(任寅学制),规定在中学堂开设“修身”科、“读经”科,但这一学制并没有付诸实施。1903年,清政府在此基础上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在中学堂开设“修身”科、“读经讲经”、“法制及理财”科,并决定于1904年正式实施。“修身”科主要讲授“养正遗规、顺俗遗规、教女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等五种遗规,“读经讲经”科主要讲授《春秋》和《周礼》之篇,“法制及理财”科主要讲授“国家财政、民间财用之要略”。这些课程在当时虽然只是以学科课程科目的方式而存在的,但它已经正式进入了德育类课程的范畴。

形成期——新中国初期“政治课”名称的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学普遍开设了政治课。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设计了各科课程表,其中排在最前面的科目就是“政治”。这是“政治”这一课程名称的第一次使用,而后便一直沿用这一名称。如,1951年11月,教育部在《中学“政治课”略有变更的通知》中,也使用了“政治课”这一名称;1957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课程总称为“政治课”;1980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的通知》中,又明确使用了“中学政治课”的名称。

演变期——改革开放后“中学政治课”名称的变更。198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1]在这里,“中学政治课”名称被“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所取代。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落实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通知》中也提出,“从现在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部分地方首先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实验”[2]。这是原国家教委以主管部门的名义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的使用。1992年3月,原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并决定从1992年起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而统称为“思想政治”。这样,“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又被“思想政治”这一总课程名称所取代。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对本课程总名称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规定高中仍叫“思想政治”课,初中则改叫“思想品德”课。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9月新学期开始,将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而高中的分列课名在未来改革中也将发生变更,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更名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3]。

三、对本课程使用新名称的建议

尽管国家已将本课程名称确定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但如前所述,人们在具体名称的使用上却依然乱象严重。我们认为,改变这一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合称为“中学德育课程”。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国家有关文件已使用这一名称。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就使用了“中学德育课程”这一名称。如在第3页指出:“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在第4页又指出:“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在第39页中还指出:“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体现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4]

其二,有关学者已使用这一名称。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学德育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我们发现在31篇文章中以“中学德育课”为题目的文章有25篇。这些文章发表时间最早的是1990年,这说明在90年代初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使用“中学德育课程”这一名称了。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们,在其所出版的学术著作中也已使用这一名称。如,刘强教授的《当代中等学校德育学科教学论》、蓝维教授的《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邝丽湛教授的《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胡田庚教授的《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卢少军教授的《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都是把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统称为中学德育课程来进行研究的。

其三,使用这一名称符合“中学”这一称呼。由于“中学”是初中与高中的统称,所以人们常将初中与高中的某门课程统称为中学某门课程,如将初中语文课与高中语文课统称为中学语文课,将初中数学课与高中数学课统称为中学数学课。但是,目前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却不能将两者统称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因为这已是两门不同层面的课程,因而无法对其进行“合并同类项”,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统称为“中学德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政治课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