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当用处 追求真成效

2018-03-07 17:47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体验的确可以实现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在学生的情感投入与作品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功效。当然,要让体验的运用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选择与学生学习起点、生活经验高度契合的教学内容展开体验;其次,要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给他们选择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最后,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增长点和兴趣点,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在学生自主体验中把新的认知点当作教学的重点、难点来突破,才能有更大的获得感。一言以蔽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体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达到促进其充分、自由发展的目的。

一、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语言与情感共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为了更大程度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可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适时补充、拓展学习资源,通过对所选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让学生在及时而广泛的多维体验中,获得语言与情感的共融。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经过6年的古诗学习,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学习能力。但在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时,因为与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设计了多维体验环节。

首先,播放微课唤起生活体验。教师播放一段“冰心玉壶”的微视频,唤醒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通过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冰心玉壶”的含义。书本知识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通过音像视频材料的辅助,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学生自觉地、迅速地融入到被认识的对象之中,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

其次,换位思考引发角色体验。在与好友分离的时刻詩人为什么要用冰心玉壶比喻自己,而不再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通过换位思考,移情体验,深入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角色的内在决定着他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让学生换位思考,会极大满足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他们会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发挥这种“有我之境”产生的巨大而无形的导引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古诗的解读中去,使他们的体验真实、多元且不断深入,进而实现超越与创新。

再次,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体验。仍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资源:王昌龄29岁时在朝廷做官,后遭一些同僚诽谤,多次被贬。51岁在江宁做官时,依然遭受诽谤与议论。让学生谈阅读这段文字后的感受,他们再一次感受到王昌龄生平的坎坷,感受到他在遭受不解、诽谤与议论后仍保持“一片冰心”之难能可贵,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自我阅读、自我吸收的过程中,主动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再造,逐步建构起一种自我的体验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读第三、四两句诗。这时候的朗读不仅仅是学生理解内化之后的复现,更是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之后的情感流淌,是学生基于阅读体验基础上融入自我情感的朗读,内化于心,外化于声。

二、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语言与能力共进

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角度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中强化各自不同的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在共鸣中达成共识。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选学课文《六个矮儿子》的过程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表演不同的角色,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真真切切在体验中成为忠实的学习者。

第一次体验:让学生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台词。《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体验。不仅加强了角色体验,还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积累。即便读得口干舌燥,他们也不愿停歇,只怕自己一松懈就失去了当演员的机会。

第二次体验:给第三个矮儿子的台词进行艺术加工。笔者请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从“外形、地点、活动”三个方面给第三个矮儿子创编台词。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话语体系。根据三个方面创编台词,构成一个语言整体,有助于学生准确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有的说:我是靠四条腿生活的,它天天喜欢在泥地里打滚,养得肥肥壮壮的。有的说:我是靠四条腿生活的,它喜欢在草原上奔跑。养得肥肥壮壮的。……把台词连起来说一说,不仅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严密性、连贯性,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体验人物的勤劳致富品质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演。借用“用户思维深入到粉丝中去,与粉丝开展多形式的沟通与互动”的策略,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穿上服装,几个人组合共同演绎课本剧。在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入境,不但语气处理得好,而且表情、肢体语言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满足了表现欲。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生动地感知、了解和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作品主旨“人矮志高”的认识。endprint

三、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语言与思维共振

文本的“空白”处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合理“补白”,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建立起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巴迪在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后急于想得到父亲的肯定的心理,利用文本的空白开展了两次体验式教学。

第一次侧重体验小巴迪的期盼之情: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有的说: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有的说:爸爸,快点回来啊,我还等着你给我点赞呢!还有的说:爸爸,快点回来啊,快来跟我分享我的作品啊!……小学生的体验是和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这时候的每一句话不仅真实地表达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再创造和再加工。

第二次侧重体验小巴迪的焦急之情:等啊,盼啊,盼啊,等啊!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有的说:爸爸,你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了啊?有的说: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的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我真希望爸爸能早点回来啊!还有的说:不知爸爸回来会怎么夸奖我啊……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再次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为心声。这时,学生再次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将自己内心的需求一次次真实地表达出来。其实他们的内心与小巴迪是一样的焦急,一样地急于得到肯定啊!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将思维转化为语言信息输出并物化的过程。对文章的“留白”进行个性补白,激发学生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被进一步激活,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有效的体验必须彰显“以生为本”,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当然,无论是何种体验方式,在教学中还需要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既要注重文本内涵又要尊重独特体验。文本的内涵是丰富而多元的,教学时既要合乎文本的丰富内涵,更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呵护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驗。二是既要强调教师引导又要强化真实体验。体验,只有在真实情感中才会产生。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防止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随意、虚假的体验。三是既要重视形式创新又要选择有效体验。教学中不能一股脑地将多媒体演示、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游戏活动等用于教学之中,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可行的体验方式,不哗众取宠,求体验实效。

总之,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尊重学生,有效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打造生动语文课堂探究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中的转化之美
体验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研究
体验教学,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刃
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
高中历史体验教学实施途径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思考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体验教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