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生活现状及改善对策探究

2018-03-07 17:44李慧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规训生活教育

摘 要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寄宿制学校需求量增大,寄宿制学校和寄宿生数量因此迅速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被寄予厚望,认为其在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上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对规训的强调,以及学生生活条件的艰苦使之更像“牢笼”。教育本质的错位、学校经费的不足,以及校园安全问题的压力使寄宿制学校没有实现应该具有的价值。我们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寄宿生生活条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加强学生规则意识,保障人身安全;合理设置教师编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使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家园”。

关键词 农村寄宿生 生活状况 规训 生活教育

为解决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手段,并被寄予厚望。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除了具有普通寄宿制学校的优点外,还被看成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良策。《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从2004年至2009年,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1]。农村寄宿制学校涉及到广大农村家庭和学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措施,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寄宿生的生存现状

福柯在其著作中提出学校和监狱的某种相似性——规训作用,不可否认学校具有培养学生、对其进行规训管理的作用,但教育的基本作用是教书育人,若只有规训而没有对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尊严的尊重,那样培养出来的“人”将是扭曲的、不健全的。

1.无处不在的规训

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规训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时间、空间和身体的控制上,根据福柯的规训理论,相较于直接的身体管制与惩罚,这是一种无形却更加有效的权力渗透。

首先通过严格、紧凑、高度一致的作息时间表将学生的时间进行精细划分。时间单位被规划得越精细,学生行为的可控性和连续性就越强[2]。学校单向度制定的严格的作息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执行,在同样的时间段学生做同样的事情,就像是同一流水线上的工人,行为不一致者很容易被监察到,更容易及时、方便地纳入教师的管理中。67.4%的学生因上课时间太长不喜欢寄宿。国家规定低年级每天不超过6节课,高年级不得超过7节课,而实际上住校生全天学习时间普遍超过10节课[3]。单调乏味的寄宿生活使寄宿制学校更像一个“牢笼”。

其次,寄宿学校的封闭性便于其对学生身体的规训。福柯认为全景敞视可以应用于监狱、工厂和学校等场所,并描绘了监狱中监狱长在中心瞭望塔可以随时、一目了然地观察四周建筑里的情况,而犯人却不能看见监狱长,最终形成无论监视者在或不在,被监视者都能处于自我监视的状态[4]。全景敞视的应用满足了学校“安全第一”“分数至上”的诉求,便于学校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而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秧田式的座位排序,学校的通报栏,张贴的成绩单,校园里无处不在的教导主任,教室窗外“时隐时现”的班主任,随时播报的班班通、校讯通让学生处于无数双眼睛监视之下,以至于学生形成自觉的自我规训,不敢做出有异于他人的行为,怯于说出不同的见解。

2.艰苦的生活条件

除封闭性以外,监狱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犯人身心的惩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产生痛苦的心理效应。根据福柯的观点,监狱就是用它的简陋和隔离性使犯人减少杂念,安静地、全身心地进行反省和自我赎罪。寄宿制学校在吃住方面的艰苦,增加了寄宿生活的艰辛。

农村寄宿生的营养状况令人担忧。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对586名农村学生进行了调查,宁夏寄宿生一日营养摄入量只有走读生的76%,湖南为85%[3]。饮食营养健康对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很重要,单一的饮食、对营养搭配的忽视,使农村寄宿生通常处于可以吃饱但不能吃好的状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

农村寄宿学校设施不达标。宿舍拥挤,通常不能实现一人一床,45%的学生8~16人合住一间寝室,23%的学生16人以上合住一间寝室[5]。这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平方米;学生宿舍应保证一人一床”[6]等基本要求相去甚远。首先,床铺的护栏不符合标准,被子铺厚了学生很容易掉下来;其次,洗浴设施缺乏,寄宿生只有每周或每两周回家时才能洗澡,特别是对于低龄寄宿生而言,个人卫生更难以保障,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再次,宿舍布置缺乏温馨感,斑驳的墙壁,没有窗帘的窗户等给人以冰冷的感觉。

二、影響寄宿质量的因素分析

1.应试教育观念的主导——教育本质的错位

寄宿制学校还承担着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发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都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名声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升学率上,教育部门的考核依然是以学生成绩、进入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认为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忽视学生成长需求,以至于学生的生活里只有学习而没有其他生活体验和娱乐活动,音体美等与升学不直接相关的科目也时常不开设或因教师的缺少而难以开设。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特殊意义,教育本质的错位导致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资金投入的匮乏——教育条件的不足

寄宿制学校几乎在各项生均教学服务支出上都要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尤以“生活加工设施”和“一般能耗”差距最显著。总体而言,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总额388.4元,是非寄宿制学校(176.59元)的2.2倍[7]。财政部虽要求“发挥省级统筹作用,财政上向寄宿制学校倾斜,统筹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但是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不同的倾斜标准导致寄宿制学校的经费补贴难以满足需求,这就导致了源头上拨款经费的不足。endprint

同时寄宿生活增加了寄宿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学生需要支付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及其他日常的在校生活费用。据统计,西部部分地区寄宿生一年的最低生活费用大约要820元左右[8]。这对年收入水平很低的西部地区来说无疑使家庭负担加重。目前,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国家与省级财政主要负责“两免”,“一补”则主要由县财政解决,但部分贫困县财政较为困难,国家级贫困县的财政更为困难,从而导致或者补助不能切实落实,或者补助力度小。

3.校园安全问题——教育责任的加重

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和校园暴力事件频见于报端。学校在承担育人职责之外更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在学校,儿童的健康成长被单一化为两个可操作化目标,即“成绩好”和“不出事”[9]。安全问题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为了保障“不出事”,体育课取消了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同时尽量减少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对安全的重视和强调催生了学校这种极端的行为;同时这恰好可以增加学习时间,对学校来说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增加了學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又减少了出现意外的几率。在“尊重生命”的同时压抑了天性的发展,这种两难的境地让教育者很是无奈。

三、寄宿生生活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生活条件

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所获财政拨款均不能满足其支出需要,两者经费的缺口分别为872元和533元每生[7]。农村地区学校都面临较大的经费压力,但寄宿制学校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农村地区学校数量总体减少的情况下,国家不应该就此减少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而应该建立单项基金,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并出台相关的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设立具体的内部设施的标准,另外还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上级部门应该对不符合规范的学校进行整改和给予财政支持,保证寄宿生能够享有舒适、整洁、温馨的居住环境和方便、安全的生活条件,用生活上的舒适为寄宿制学校增添筹码,让寄宿生感受到在此学习、生活的快乐。

2.转变教育观念——回归生活教育

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其特殊的使命,学校应该以培养人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不管学校出于安全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对学生作息进行精密的规划,超长的学习时间都让学生缺乏自由,不但身体固定在座位上,思想也只能为学习服务。长时间的规训和压制,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没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机器,又怎能奢求其具有创新能力。随着寄宿生的低龄化,学生幼年时就离开家庭、社区等生活环境,学生们最缺乏的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和健全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圈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学校应该是一种简化的社会,在学校里学生应该学会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考核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丰富课程设置,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生活技能和情感经验的获得,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这样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规训为手段、充满爱和关怀的学校才是学生生活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3.加强学生规则意识——保障人身安全

人有人性,可人性是什么呢?“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10]不让学生活动是不符合“人性”的,对孩子天性的压抑,会以心理问题的方式爆发出来。活动是保证孩子思维活跃、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现实中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不管主要责任人是谁,学校都会成为指责对象,但学校为此因噎废食、减少活动时间的做法是极为不妥的。避免危险的重要方法就是遵守玩的规则,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教学生以规则意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寄宿制学校里更具有威信,应该和同学一起建立规则,禁止危险的动作和行为,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学生终将步入社会,面对复杂、丰富多彩的社会,突发事件和不可防范的事情太多,学生迟早是要“动”的,学校只有教他们以规则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生存能力。

4.合理设置教师编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据瞿章文的调查,编制过紧、缺乏生活老师被认为是制约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其赞成人数占总样本数的69.1%[11]。按照现行国家政策规定,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与学生比例为1:21,寄宿制小学高段按1:50配备生活教师[12]。而实际上由于编制政策的限制,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生活老师,低龄寄宿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寄宿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这就增加了他们对寄宿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看管、照顾学生的重任通常会落到任课教师的肩上,增加了其负担,从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形成寄宿制学校教师责任大、负担重、待遇差的状况,不利于农村地区吸收引进优秀教师,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体美等学科对丰富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学校编制的紧张造成教师兼科、甚至缺少相应科目教师的现象。合理设置教师编制对提高学校生活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校对规训的过度强调和寄宿条件的恶劣,使农村寄宿生在求学路上走得更加艰辛。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改善农村寄宿生生存状况,有助于提高寄宿生的幸福度,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2] 高雪莲.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5(1).

[3] 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EB/OL].http://image.cdb.org.cn/editor/20150119/files/电子——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2014-01-12_compressed.pdf.

[4] 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1999.

[5] 甘琼英.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基于G省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6]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通知[EB/OL].(2011-08-16)[2013-10-28]http://www.moc.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2/201109/xxgk-124983.htm1.

[7] 雷万鹏,汪曦.寄宿制学校成本与财政拨款权重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8]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中部九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督导检查的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9/in-fo28739.htm.

[9] 汪淳玉,潘璐.“文字上移”之后——基于三地农村小学寄宿生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中国[J].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0]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1] 瞿章文.寄宿制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3(3).

[12] 刘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J].教育与经济,2006(1).

[作者:李慧敏(1990-),女,河南郑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训生活教育
规训之教育管理价值再认识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影响女学生运动参与的文化规训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