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依平+朱成科
摘 要 教师惩戒权近年来一直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争议。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惩戒权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尤其是今年青岛市首先提出惩戒的概念,引发了一场关于惩戒与体罚学生的热议。当下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范围尚不明确、程序有待建立、方法与力度模糊以及惩戒标准缺乏精细化等问题。教师惩戒权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复位,需要加强国家立法、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科学的学校监督体系、构建多元化教育方法,让一线教师能够规范使用惩戒权,真正发挥惩戒的价值。
关键词 教师惩戒权 中小学 惩戒 复位
教师惩戒权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实践中避不开的话题。青岛市政府于2017年3月20日起开始实施《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中小学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惩戒学生。由此引来了社会、家长、教师等群体的热议。究竟如何定义教师惩戒权,确实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惩戒权的范围、程序、方法与力度以及惩戒的标准等方面仍然存有很多困境,难以发挥惩戒的价值与作用。
一、价值迷失——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困境表现
1.概念混淆:惩戒范围尚不明确
惩戒权是教师依照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惩戒的权力,“是教师基于特定职业所依法享有的管理学生权”[1],它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惩戒属于教育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戒”,以便维护学校的纪律与规定,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错误的原因,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而体罚则属于比较极端低效的方式,伴随着打骂、虐待心灵等不恰当的行为。因为教师惩戒权的范围没有明确,所以很多家长总是担心惩戒会面对成为变相的体罚。面对惩戒在何种范围内予以实行,或者在哪些情况下属于恰当的惩戒,教师往往举措失当:要么原本属于应该惩戒的行为,没有进行惩戒,或惩戒的力度不够;要么是惩戒的力度过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学生做错习题,教师用小木棍打学生的手心,可能就会打伤孩子。这种范围的不明确让教师难以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度,很容易将惩戒与体罚相混淆,导致实践偏离了惩戒价值的轨道。
2.视野模糊:惩戒程序缺乏科学性
学校允许教师在恰当的时机与场合使用惩戒权,就必须对相应的惩戒程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设计。有学者将教师惩戒权分为实质性正当程序和程序性正当程序,用以规范惩戒权的使用[2]。当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时,教师实施惩戒让学生能理解这是在纠正他们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向校级领导反映这种情况,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给学校。另外,教师在实施惩戒时,是否把惩戒的缘由和目的告知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惩戒,何时何地,由谁来监督或者评判,都需要细致化、科学化的规范。尤其是合乎法律的规定,“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研究为其立法实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3]。程序缺乏科学性的细则,就会掩盖惩戒内在的旨归,难以发挥惩戒教育的真正作用。
3.拿捏不准:惩戒方法表现低效
惩戒作为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权利”[4]。社会和家长总是抱有一种肯定又略带担忧的心态,担心惩戒过当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体罚。惩戒教育应注意几条原则:教育目的首先是正当的,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程序必须合理合法;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由于惩戒方法不当造成的教学事故仍然层出不穷,教师采用惩戒方法单一硬性化,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尊心受到挫折。反之,如果放任学生违反学校规定,不仅会破坏师生关系的和谐,对学生未来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惩戒方法如何以高效的形式进入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视野,是当下基础教育实践中必须要厘清的重点。
4.标准不适:惩戒准则有待细化
教师惩戒权作为一种权力,已经被社会、家长等群体所认可,但是是否配备细化的准则在社会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校或者社会对于惩戒的标准一直给予关注,目前部分教师在如何恰当地批评教育学生上仍处于“失语”状态,畏首畏尾。惩戒的标准是教师行使权力的一把尺子,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青岛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允许中小学实行恰当的惩戒,但是对于具体的细化准则并没有给出,这也是将来需要完善的方向。
二、追本溯源——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困境的成因探究
1.极端的存在:国家立法不完善导致教师畏首畏尾
虽然现行的法律体系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作了规定,但是其中教师惩戒权只是肯定其实施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对于如何行使、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行使、按照何种标准行使等都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因而,教师在实践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敢惩戒和惩戒过头。不敢惩戒的后果表现在教师的畏首畏尾,在犹豫中既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惩戒过头就会出现变相体罚的质疑,教师进退两难。
2.舆论的偏差:社会、家长的认识误解加重教师压力
在青岛市政府推出关于教师惩戒权的新政策之后,社会舆论就从未间断过,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家长的神经。社会、家长担心惩戒是另类的体罚,认为惩戒与體罚的界限在于教师对学生惩戒的轻重,现实中处理这件事情很难做到非常理智,当冲动战胜理智的时候,教师就不能把握好惩戒的度了。家长的这种警惕心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压力。由于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当学生违反教学秩序受到教师的惩戒时,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利益而去向学校投诉,这条师德的红线将困扰教师,以至难以真正发挥惩戒的教育功能。
3.制度的漏洞:学校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增加教师实践的阻力
学校规章制度的运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许多中小学校不敢正视教师惩戒权,以某种方式回避或者等到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才予以解决。首先,这些规章制度应该明确批评教育学生的准则与标准,将权力合理、科学地分配给教师。学校难以对惩戒教育作出恰当的规定,增加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阻力。实施教师惩戒还需要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合,防止教师过度使用惩戒权。其次,现实中学校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也造成家长的忧虑,担心将惩戒变成体罚。最后,教师惩戒权置身于学校的监督之下,会明确自身的职责,进一步地把惩戒的价值和意义加以表现,让学生懂得惩戒的作用是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思想和行动上予以改正。endprint
4.教学的单一:教师教学方式的简单化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适当惩戒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回归。教师依照法律法规使用惩戒权,是维护课堂秩序的有效手段。由于教师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方式局限于单独使用惩戒权,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认知,认识到惩戒他们的原因,所以学生会产生抵制的心理,甚至出现报复教师的想法。惩戒教育并不是用来惩罚学生,表达学生行为应该停止的信息,而是针对学生做的事情本身,教会学生懂得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单一化的教育方式会助长学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是在规训教化自己,没有把自己放到平等的位置,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微妙的状态,原本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和谐的交流伙伴关系,但是惩戒权的介入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将惩戒教育与鼓励教育结合起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仁治与法治的结合——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合理复位的路径建构
1.依法行事:加强国家立法以保证惩戒有法可依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关于体罚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涉及到教师惩戒权却一直没有给出权威、科学性的解释,包括一些细则、标准。教师惩戒权立法上的盲点是对目前在惩戒权方面出现困境的警醒。如何让惩戒权走向公正、公开透明,不再避而不谈,是当下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教师惩戒权并入立法体系的大家庭,填补法律空白,“明确肯定教师的合法惩戒权”[5],建立起教师对违反纪律学生不作为的监督机制与追求责任机制,借鉴国外关于教师惩戒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另外,教师惩戒的法定程序也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减少教师在使用惩戒权时候的盲从与无力,减少教师因惩戒细则的缺乏而造成惩戒无头绪或者惩戒力度不准确的现象。
2.指点迷津:建立正确的政府舆论导向
社会和家长的舆论是除了法律规定之外第二大影响因素。青岛市提出中小学可以适当地使用惩戒权,不仅让社会、家长为之震撼,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担心惩戒实践起来会出现偏离价值轨道的现象。所以,政府应该秉持以下三项逻辑线索来制定关于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法规:首先,明确惩戒目的的正当合法性。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做错事的行为,从而改正不合理的做法,并不是为了惩罚学生。其次,惩戒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惩戒权所肩负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6]。最后,在具体的惩戒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惩戒的程序、标准细则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使教师科学、合理、恰当地使用惩戒权。
3.高效运行:形成科学的学校监督体系
国家关于教师惩戒权立法体系完善的同时,学校更是需要建立监督机制来促进教师惩戒的实施。“教师惩戒权必须要受到全面的监督与制约,以保证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合理合法公正。”[7]管理与监督体系有效地保障权利的运行,当教师实行惩戒教育的时候,学校设有的专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与评判,让惩戒的过程公开透明,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本身,而不是误解为教师“借机惩罚”,家长也能够了解惩戒的缘由。学校制定监督机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监测评价的作用。因为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场所,违反学校的规定或者纪律,如果不及时更正学生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教师通过惩戒教育,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行为错误,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教育方式,进而改正不合理的行为。
4.多元融合:教师融合惩戒与鼓励教育
惩戒教育可以作为改正学生错误的方式,教师不仅要把握惩戒的力度与方法,还应该融合鼓励教育,共同推动学生的发展。中小学生还处在身心未完全成熟时期,对于惩戒从心理上仍有一丝的恐惧和厌恶,如果不正确运用惩戒权,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使用教育惩戒权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8]随着现代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的正当批评教育可能会被一些家长认为是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处在失语的边缘而迟迟不敢在惩戒之路上前进。唤醒家长对教师惩戒权的正确认知,关系着教师惩戒权的合理复位。另一方面,鼓励教育能够成为一种补充性的教育方式,在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教师应该灵活掌握和运用两种教育方法,打破僵化单一式的教育评价方式,让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教育方式。
在教育制度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教师惩戒权的合理回归已经成为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岛市政府首次实施合理惩戒的规定,舆论热议的背后更值得我们每位教育者深思。教师惩戒的具体细则还有待完善,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在督促我们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教师惩戒的方式与范围,有利于减少教师出现不敢惩戒或者惩戒过头的极端状况。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错误本身,在思想和行动上能够有所改正。惩戒权的合理复位,还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想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中小学教師惩戒权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6(2).
[2] 王鹏炜.学校教育惩戒的制度构建[J].中小学管理,2016(8).
[3] 曹辉,赵明星.关于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2(6).
[4] 贺武华.教师惩戒教育权的理性弘扬[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5] 张忠涛.教师惩戒权:让“滥用”与“不用”回归“正常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7).
[6] 白雅娟,李峰.教师惩戒权的流失与救赎[J].教育探索,2016(4).
[7] 黄语东.论制定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必要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8] 施丽红,吴成国.论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必要性及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作者:焦依平(1992-),女,河北衡水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朱成科(1973-),男,辽宁新民人,渤海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