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永霞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镇实验小学,江苏宿迁 223700)
优质课堂教学是一个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目标都将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在当前,人们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中国未来学生发展的高度,其中就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也便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更好培养,如何能够体现出优质化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思考。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首先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要能够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思维能力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因而,在新课的预设时,教师要能够善于了解学生,了解其对于与新课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甚至要能够进行温习。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时要能够预设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于当堂数学知识的不同环节的把握,如优等生可以让其直接探究;而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交流合作完成;而那些能力特别低下的学生,教师要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循循善诱,让其能够放慢思维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次,教师要能够做到不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真正能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能够“活”起来。凡是能做到如此的,学生便可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的动态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引领下孩子不但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也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最后,教师还要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对他们接受知识的快慢如何都要能够欣然接受,不骄不躁,耐心引领,更多的是要用激励性语言鼓舞学生进行学习。
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人们进行工作与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内驱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所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采用不同的策略,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于小学数学优质课堂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其衡量的一个基本标准。笔者认为,在优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用下面几种主要方式进行激趣。
故事激趣。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生动而又可以感知的故事性情节。小学生对于讲故事兴趣极高,特别是对充满童真性的有关小动物的故事更感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童心未泯的心态来抓好数学教学,能够常常创新、设想出许许多多的儿童故事,并在课堂上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就能够创设一只小黄鸭学走路的故事,用故事引领着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小黄鸭每走几步就设立一个点,而后让学生说出小黄鸭所在的位置,并能够数对来表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兴趣怎能不被激起呢?
游戏活动激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要能够经常采用游戏激趣的方法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小学生天生具有游戏的天性。比如,在教学《可能性》的一节课中,笔者能够设置学生投飞镖的游戏,引领学生能够以此来作为素材学习可能性的知识。再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时,笔者能够让学生先进行跳绳活动,而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再进行数学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最后得出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当然,能够用来激趣的活动有很多,诸如学生表演、猜谜语、闯迷宫等。
有效素材激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能够有效利用所要学习的素材,从素材本身的特征进行入手,这样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课时,笔者就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美妙的大自然中“蝴蝶、蜻蜓、太阳”等美丽的图案进行激趣,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便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提升了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已成为小学教师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情境能够给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性问题,谁能够在8、80、800的后面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并能够用“=”连接起来呢?刚开始,学生感觉有点儿新奇,但是经过他们的冷静思考,有很多学生就举起了自己的手。有的孩子说添上“元、角、分”,变为“8 元=80 角=800 分”;有的孩子说添上“米、分米、厘米”,变为“8米=80分米=800厘米”。接着,教师又问:“你们能有一个单位名称把这三个数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这时,学生们都很纳闷,此时笔者给学生们提示:可以使用小数点。于是课堂气氛又活跃了起来,便有很多学生能够积极举手,有的说:“8元=8.0元=8.00元”, 有的说:“8米=8.0米=8.00米”对于这样的发言,也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什么道理呢?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自学,学生轻易地明白了“小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解决“小数的性质理解”问题,整节课学生都能投入到积极思考的探究学习活动中,他们听得认真、想得深远。在具有的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积极动脑,发挥潜能,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学习,往往是让学生经历新知的理解探究过程,其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培养还未真正使学生达到一种内化。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内化往往是在其进行习题训练中得以强化的,因而数学教师要能够做好学生的习题练习设计,每个练习环节都要能够体现一定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在具体的习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能够紧紧围绕当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习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对于难点问题的突破。二是要能够体现出习题内容的全面性与概括性,让习题内容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目标培养。三是要让习题的层次性呈现出来,既要考虑好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又要考虑好习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让练习素材与学生能力都能够遵循教学的规律。当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教师往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习题,在习题练习中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以提升。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习题,改变不同的条件与问题,使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这样的变式与迁移练习,不仅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思考,教师要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学技巧,灵活把握教法与学法,善于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习的素材与学生的不同能力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数学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也将使教师自己能够在常规的教学中获得数学优课的良好效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