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 310007)
进入21世纪后,理解世界各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已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认可,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关于多元文化教育交流,Ting-Toomey(1989)强调,“……通过理解所有文化成员之间的基本价值差异、来自所有社会的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不同语言社区参与者的对话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如何协调其世界观并修改其交流模式,以便在人际和群体间的交流层面上相互适应和调整。”该文就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有所裨益。
最近的研究将多元文化视为一个指数,审查教育、宗教实践、媒体、双重国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双语教育和平权行动 (Reynolds,2014)的具体政策,或评估宗教权利、文化权利、态度和身份以及政治代表的文化方面 (Colombo,2015)。 Gollnick 和 Chinn(1990)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项目标:(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力量和价值;(2)强调人权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3)接受人民的其他生活选择;(4)促进社会正义和人人平等;(5)强调在各群体之间平等分配权力和收入。Fraser(2014)提出:“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认知与实践的任务:发展一种批判性的认可理论,这种理论确定和维护那些可以与平等的社会政治协调一致、结合在一起的差异性文化。”这些目标还强调了民族或种族问题以外的文化与社会问题。
Oyewo(2000)认为交流是“通过相互商定的可理解的或确定的代码与符号来传递、接收和处理信息、思想、思想、态度和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用于“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告知、娱乐、指导和劝说”。交际能力的概念是由Dell Hyme在197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交际能力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就语言的功能和多样性适当地使用语言系统”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而且还需要配合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来使用句子。
Canale和Swain(1980)在交际能力模型中,阐述了作为交际能力组成部分的四个独立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和战略能力。Orillos(1998)提到Canale和Swain的社会语言能力现在被分为两种不同的语用范畴:语言的功能方面(施为能力,即用于表达和接收特定意图或含义的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涉及语言的礼貌、形式、隐喻、语域和与文化有关的方面)。交际能力是指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语法能力与掌握语言编码本身有关。语篇能力是语法能力在许多方面的补充,它关系到如何将语法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使不同类型的语篇达到口语或书面语的统一。社会语言学能力是对语言和语篇的文化规律的认识。战略能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指的是传播者用来发起、终止、维护、修复和重定向通信的策略。Díaz-Rico和Verd(2010)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者了解语言的一个特征,它帮助使用者知道“何时、何地且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一个有能力的语言使用者知道如何做出恰当的词语和结构的选择,以适应特定交流的场合。
对于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都受到他们所使用母语的强烈影响。他们能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当与说同一种语言的朋友交流时,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更喜欢使用他们的母语,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与同龄人分享的“代码”(Banks,2015;Díaz-Rico&Weed,2010)。对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使用他们的母语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与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联系(Berry,2006;Manning&Lee,2017;Nieto,2002;Zhou,1997)。学校是影响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这是一个能够包容和促进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所需要的多重交流技能和多元文化资源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决明显或潜在的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困难,笔者建议加强对有关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的重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学校没有成功地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多元化思维的教育环境,一些学生面临着处于文化弱势的问题。这些学生需要通过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培养积极的态度、归属感和在校园内的平等感与接受感。
根据Li等人(2017)的说法,现实与本来的目的和意图相反,学校中的跨文化活动效果有限,似乎反而支持占多数的强势文化的学生和教师的特权。这可被视为一种失败的教学实践,使主流文化地位的学生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多元文化活动最好被设计成能平等地展示所有的文化元素,而不是展示任何特定文化的主导地位或从属地位。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文化的不同观点与视角,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并且关心他人的福利和尊严。
多元文化语言活动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进行反思性决策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解决个人问题,并通过互动交流活动影响整体学习环境。正确的交流抉择不可能在真空中做出;它们必须以多元文化交流的知识为基础。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应使学生能够探索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族群的文化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如何让弱势文化家庭参与学校课程计划,或提供教学的输入和反馈,以达到文化上的公平和包容。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有关学生家庭的信息来调整课程和教学程序。然而,通常没有很多父母愿意或能够花时间有效地这样做。比如说,中国的国家政策规定,所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受到尊重和重视。这意味着当学生在家庭和日常交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时,他们不会受到谴责,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在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时会感到羞愧。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合作和交流,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关切事项的信息。
一些有效的措施包括邀请学生的父母或其他亲属访问学校,用他们的本族语言向其他学生或者家庭分享故事与生活经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的帮助下,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倾听、使用和学习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情况下,借助多语言与多元文化的资源,学校工作人员应该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提供给学生一些有用建议。通过从家庭收集有关其文化背景和关切事项的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经验。
尽管许多多元文化研究并没有在其多元文化内容的列表中明确提到语言,也没有将语言作为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但从20世纪初开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提升多元文化交流能力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弱势文化背景的学生如果能够在更加自然和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够克服文化障碍,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Villegas&Lucas,2007)。英语学习可以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因此,英语课堂应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以适应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课堂中,英语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帮助他们从特定的族裔文化逐渐过渡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应用“多元智能”和援引不同的学习风格也有助于进行多元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应该意识到成功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文化风格都应该受到重视。在学习或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使用文字、语言、戏剧表演、视觉艺术、音乐、创意材料,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表达和运动能力。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重视文化多样性,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并使不同风格的学习成就得到赞赏,以此作为对直接以“正确”的方式指导儿童在特定情况下“正确”说话或行动的补充(Gay,2010)。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先决条件是对个人的肯定,以及接受他们持有自己观点和表达意见的权利,而不被当时的主流观点所嘲笑(Hill,1994年)。在这些多元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探讨并询问他们注意到的文化差异,并以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方式诚实和周到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且,教师应避免傲慢自大,认为他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教育文化。如果期望从多元文化交流中得到不同的结果,还必须使用更广泛的评价基础。有效的评价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根据多元文化交流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评价手段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重要的是,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样的技能,以及他们能够将这些技能应用到什么程度。根据Clegg(2008)的说法,批判性思维技能并不是社会研究的专有领域。如果学生要正确理解文化和社会事实、概念和结论,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学习与语言艺术、阅读或科学等课程的某些学习领域可能有一些重叠,但教师可以借此加强其他课堂中经常忽视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学生需要在多元文化交流课堂上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索文化问题对学生很重要,能够使人文科目学习更加富有成效。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课堂上,应该经常使用那些学生有亲身体会和关切的文化问题实例,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加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做出更好的决定,并采取行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从而达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此外,在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中应提供学生合作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他们共同的问题、目标、任务和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是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因为在合作学习中,首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所有信息,让他们相互帮助以使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从而使学习过程能够对同一组内的所有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Johnson,1994)。学生将从这种合作学习机会中获益,并培养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尊重、移情和换位思考等。
该文引入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理论和实践,以满足多元文化环境下学生的交流需求,并将教学与多元文化交流教育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基于这些理论,该文提出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应教学原则和策略。
对于学校里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整合与实践应超越课堂活动,走向对文化交流的思辨性处理。学校和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包容的教育环境。这就需要在学生之间建立班级凝聚力,并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提高文化意识和反对文化偏见。此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化在交流和教学中影响的理解。其目的是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多元文化背景的课程,并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建立信任和关怀关系。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教育中,目标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并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纳入其教学和课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以使不同的学生受益,帮助他们培养文化感知和适应多元文化的课堂环境。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了解广泛的文化,并在世界社会中获得宝贵的见解。从广义上讲,多元文化交流也使教师能够选择不同文化的内容,通过对比和比较,使学生能够对当今世界的不同文化内容形成更高层次的概念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