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河南安阳 455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迷失人生方向,生命观迷离的现象呈现上升态势,加强和改进高校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也给高校生命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在新媒体视角下,研究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合理路径,显得更加重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政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当前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生命教育均出现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在思政教育中积极研究“如何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深入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载体、新机制,就是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体现思政教育强烈的时代性。
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按照教书育人的原则,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从培养内容上看,帮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的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这与思政教育的育人要求完全一致。其次,从教育目标上看,生命教育是通过对生命的解读,引导大学生观察生命现象,探求生命机理,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全面发展。这与思政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新媒体环境下,在思政教学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珍爱生命,学会运用自我思维能力开展对人的本质、生命价值的探索,逐步学会驾驭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律能力,在困难挫折面前拥有更加强大的意志能力,培养出健全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通过接受生命教育知识的洗礼,帮助获取丰沛的知识储备、崇高的道德感悟与丰美的情感体验,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与社会相处,延展生命的长度,创造生命价值。
一是对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新生命观,认识上比较模糊。对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传统生命观认识虽然清晰,但对新媒体传播的负面、新形态的生命观,如“粉丝路径”“网红成名”等,尚不能很好区分。二是受传统文化或研究范式的约束,认识存在误区,比如把生命教育简单归结为“死亡教育”,割裂了生命的长度与质量等。三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对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认识模糊,不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和最佳的途径满足生命教育的新需求。
新媒体时代塑造了全新的交流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交流的“信息量大、即时性强、节奏感快”,在这种背景下,信息越来越碎片化,交流方式越来越简便快捷,却也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生活,仅仅从信息文字中获取简单的感性认知,缺乏真实性的情感判断;特别是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地点环境固定、交流方式单一,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形成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深刻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原本对学生充满着关心关爱,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在不自觉中淡化了生命情怀。一是受到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可能更多地关注利益驱动、市场竞争、个人主义等,对学生生命情怀的认识和关注点趋于淡化,难以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充满生命情怀。二是受到价值实用化的影响,更多的关注成绩、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的生命状态,没有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生命教育本身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各个成长、发展阶段,既关系到生存与生活,也关系到成长与成才。大学阶段只是人成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某个阶段,不代表全部。所以从宏观上看,高校生命教育内容本身就有“先天不足”,较为单一;而从微观来看,思政课更多集中在课堂教育,按照课纲规定教育,缺乏手段延伸,也很难涵盖所有生命教育内容,相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这一目标,方法手段有限,教育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一是重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轻保护生命的实际能力。不同于工作实习,生命教育更多的是在书本中,直接体验偏少,这样导致学生在保护生命的实际能力方面有很多欠缺。二是重书本内容,轻实践案例。生命教育更多的是从书本现有案例来教育疏导,对于周边实践案例没有加以介绍,生命教育所涉的知识面偏窄。三是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所以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学通弄懂,而非教师单向度地教。
具体表现:首先,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没有成体系地融入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其次,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中,生命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仍然偏少,多数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常常被学生忽略;最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生命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学校更多地去关注如何提升就业率,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一是没有充分开发学科资源。比如,政治教学中没有挖掘有关法治安全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生物教学中多是试验,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健康安全,让学生学会个人保健能力。二是没有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式,增强实际效果和针对性。比如,生命安全宣传方式单一,除必要环境宣传外,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传统媒介、学生专栏等,多层面宣传;比如,安全教育活动单一,学术活动多,但利用班会、团会、心理课、信息课等渠道,开展生命教育讲座、传染病预防教育、饮食安全讲座等较少。
进入新时代,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进一步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生命教育的需求。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参考,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从课堂、社会实践、特色文化、组团发展、网络新媒体、管理服务等维度,构建“六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既强化了课堂育人主渠道,也创新了实践育人的新形式、适应生命教育的新要求。借鉴该创新思路,可以把生命教育渗透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进入新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应该注重“思想、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有情感、有思想,所以更要自觉地将学生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教育;二是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意义,对生命拥有理性的认识;三是注重“情感关怀”的理念。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多与学生开展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是在教学课本中增加“生命教育”的章节内容,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将相关章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进行心理教育。二是在校园文化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特别是在教学和生活区域,张贴各类“生命哲学”主题装饰画,促进学生领悟生命真谛、提升情感认知。三是在实践活动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在学术讲座、文娱活动、主题沙龙等多种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一是注重师资队伍的组建。形成包括 “思政工作者、心理辅导教师、生命健康教育教师”在内的生命教育团队,奠定队伍基础。二是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生命教育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培训。三是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思政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的相互交流学习,承担共同课题等方式,取长补短,提升教育能力。
一是从学科教育中挖掘。如语文学科,既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也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生命质量;历史学科中,通过学习人类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此种种,将专业和生命教育相融合。二是从实践活动中挖掘。如学生在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时,提前开展危害预防警示教育,到了社会,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学生也能触类旁通,及时避险自救。三是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比如,在学校生活区域,渗透生命教育,丰富学生的防电防火防水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控烟知识、传染病知识等,掌握安全技能,增强生命意识。
进入新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凸显,可以利用其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完善网络新媒体系统,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有关生命教育的信息。同时通过平台,动态发现可能危害学生生命教育的信息,将预防和治理完美结合。二是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家庭互访教育。新媒体拉近了教师和家长的距离,一个微信视频就可能完成一场面对面的家访,思政教师应积极通过新媒体,发挥家庭生命教育的作用。三是着力提高思政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以便能全面、客观、详实地认识新媒体,同时,更好地运用新媒体,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和能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