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与茶艺茶道

2018-03-07 10:29莫晓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饮茶

莫晓运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意义的“礼”,通常指的是礼仪——礼节和仪式,甚至于仅仅指的是礼貌。其实不然,礼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制度,也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的规范。

茶,是中国人的重要消费品,人们日常生活少不了茶,人们常说的每天开门七件事就包含有茶。人们对于茶叶的利用,相传从上古神农氏开始;历经秦汉,到唐朝,茶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赋予它更多精神层面的价值;到宋代,茶更是文人墨客的恩物;明朝,人们制茶饮茶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重视茶的文化价值。至今,茶已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而且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茶艺茶道茶文化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茶文化更是和“礼”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茶制规范,茶行业一直受到官府的监管。(2)茶艺茶道具备相应的仪式规范。(3)茶文化在茶德方面的廉、和、敬等内质。

1 礼的起源和含义

礼起源很早,关于礼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常见的学说如下。

在上古时期就有礼起源于天神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一般认为,礼起源于祭祀,《礼记》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那时候人们敬天畏神,祭祀和占卜是很经常的活动,“礼”是人与天神的对话。

有的学者认为礼起源于风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常见的方式,逐渐积累,行程了风俗习惯,即所谓“约定俗成”。周代以尊礼著称,却没有留下有关礼制的系统文献。先秦诸子、与秦汉时期的儒生加以编撰、发挥现今我们所见到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就成为后代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一类“礼”是风俗习惯的制度化的结果。

有学者认为礼起源于人性。《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春秋时代战乱频繁,社会混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推行“周礼”的权威才能恢复社会秩序,用周礼来“正名”,所以儒家一般说的“礼”专指周礼。孔子毕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 认为“礼”是“仁”的外部表征,以“礼”来处理人际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人人都明白自己的名分和度量,社会就有序了,才能真正做到“仁”。在儒学里,“礼”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交礼仪、等级秩序、生活标准、行为规范等。

大儒荀子在《礼论》里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由此看来,儒家认为礼是用来规范人的欲望的,从而使社会秩序清明。到了汉朝,儒生对先秦的“礼”的学说进行了修正,在《礼记》里,对“礼”做了更清晰的诠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何者也,即事之治也”。所以“礼”对于社会成员,是行动的尺度,是必须遵守的行动规范。至此,孔子的礼的学说被上升到治理国家、提高自身修养等一系列行动准则,社会各阶层都必须遵守。在《礼记·王制》里,这些行为规则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分别是社会典礼仪式、人伦关系和生活制式的规范。人们通过礼,调整自身,达到中庸和谐的境界。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使儒家成为中国思想意识上唯一的正统,其学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统治思想。礼制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主导。隋唐推行科举制度沿袭至清,礼制思想更进一步得到推广,这一思想对中国人尤其是各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同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的茶艺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礼制的影响。

2 中国茶制的发展渊源

中国对茶的运用,源远流长,礼制贯穿其中。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事起源于神农氏尝百草。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对茶便有记载,大多是作为药用。汉朝时,茶成为宫廷和贵族使用的高级饮品。汉朝的诗歌里面出现更多的对于茶的表述。直到南北朝,茶树发现越来越多、制茶技术更成熟,贵族吃茶成为风尚,爱茶之人渐多。茶开始用于祭祀礼仪。

到唐朝,对于茶的利用全面兴盛起,饮茶之风由贵族向民间流行,茶礼大量进入朝野祭祀,非常繁盛。随着茶树由野生进入农业栽种,茶稅、贡茶、茶马互市开始出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征收茶税,这是茶的制度正式出现。后来茶税成为与盐、铁并列的主要税种。唐文宗年间,开始出现“榷茶制”,统一种植、统一制作、统一销售。由于全国农民反对,实施时间两个月不到就被迫取消,恢复税制。

“榷茶制”在宋朝得以严厉实施,直到北宋末年,“榷茶制”才改为“茶引制”,官府不直接买卖茶叶,由茶商购买“茶引”才能进行销售。这种制度,比“榷茶制”宽松,但是茶叶专卖制度更加严格。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直到太平天国才废止,改为捐税制。

纵观茶行业的历史,从茶叶大规模运用开始,官府的税制和监管一直伴随始终。

3 茶艺与茶礼

唐朝,饮茶之风的兴盛,茶肆在市井出现而且越来越多。“茶道”的提法就在此时出现。陆羽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以往茶叶生产和烹饮,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经》不但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生产技艺,而且总结了大量的饮茶知识,使烹茶成为一种艺术过程。陆羽创造了中国茶艺,使饮茶正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茶经》讲解了茶的起源、功用,以及采茶制茶的用具和采摘、制作方法。《茶经》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工具,如炉、釜、囊、碾、碗等;还讲解了烹茶的方法和饮茶的习俗等,无论是煮茶器具还是用水、茶礼,都有恰到好处的规范,这些使得饮茶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形式和规则。这一套规则,即孔子所说的“以礼行之”,可见,茶艺的内容包含“礼”。

宋朝,是我国文艺氛围非常浓厚的朝代,宋人饮茶,把茶艺、茶礼更推向高雅。朝廷宴饮有专门的茶侍者,有一整套的茶礼仪式。在民间,文人以茶饮作为聚会的仪式,婚礼的仪式纳彩中都有茗茶记载,寺庙茶宴非常频繁,斗茶之风盛行。至此,宫廷民间,庙堂僧俗,皆有尊茶的礼仪制度。

茶礼的内容,包括出入的礼节、焚香、分茶、献茶、收具等,这些都是“礼”的规范。元代德辉所著《百丈清规》,十分详细地规定了点茶的礼节。明代著作《家常礼节》是另一部深刻的阐述茶礼的作品,对民间茶礼影响很大。

明朝,人们所饮茶品由团茶改为散茶,于是茶礼也与唐宋饮茶的礼仪不同,煮茶改为泡茶,程序有所缩减,器具也相应简化。

近代,“客来敬茶”已成为民间基本礼仪。有客人来,主人一定会献茶以表达对客人的敬意。敬茶之礼亦有定规,所谓“三道茶”,第一道只表敬意,并不饮用;第二道方可饮用;第三道茶已是送客之意,所谓“端茶送客”,即双方谈性已尽,主人端起茶杯暗示送客,此时客人就该告辞了。待客之道,茶迎之、茶送之。另一方面,斟茶应以七分为适当,太多或太少都不合适。客人用茶,亦有相应的礼节,如叩手礼,将手指略弯,指尖捏合轻轻叩击桌面几下,表示感谢。

到了21世纪的现代,茶,不仅是我国的国饮,而且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茶艺茶道深入人心,行茶之时,不同的茶品,对器具和水质有不同的要求,从烧水、温杯到冲泡、敬茶都有一整套程序和礼仪。茶艺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放松身心的绝佳仪式。

4 茶德、茶文化与“礼”

上文所述茶礼,表达了的是茶艺过程中的秩序、仁爱、和谐。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除了是一种仪式之外,还是调整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茶虽是饮料,因其属性调和持中,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上能产生和谐的效果。如前所述客来敬茶的礼节,无亲疏之分、无贵贱之辨,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萍水相逢,都可以相待以茗,茶是和谐交往、尊重平等的使者。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饮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就高度赞颂茶符合包括“礼”和“仁”的儒家之道,能谦逊和敬待人、提高人的品质素养,从而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茶艺是茶之技艺,茶道更多关注精神内涵;茶艺讲究外在程序制度规则,茶道指向内心。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茶道精神是“廉、美、和、敬”,台湾学者范增平认为“和、俭、静、洁”,不管哪一种阐述,都从强调茶人的内心修养,强调通过饮茶的过程,来完善和提高个人的品德,成君子之道、实现社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既是中国百姓家家户户不可缺少日常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表达礼仪的方式。中国是文明古国,丰厚灿烂的思想文化渗透在茶文化之中,表现于茶艺茶道。其中,深植于民族性之中的仁、礼思想,亦与茶文化深根盘结。茶艺、茶道从产生之初就和“礼”联系紧密,蔓延至今。而放眼当下,茶艺、茶道不仅只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高速发展的前沿和国际交往中,也发挥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茶道人生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茶道六百年》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