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唐国龙
(1.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自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到全面推动,文创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倍增。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文创行业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逐年提高。高校一直是主要的文创相关人才培养机构,艺术设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文化产业方向是文创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输送管道。高校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授业的场所,也是各种文创活动的生力军和引领者。如中国美术学院开发的“敦品”设计品牌、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倾力支持的景德镇“乐天陶社”等。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保证人才质量,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文化产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和尝试中。大部分高校都在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学生了解人才市场需求,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必要途径。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和高职院校的文化市场营销类专业,是与文创市场、文创产业企业人才需求联系最紧密的。很多相关高校都开设了与文化创意相关的实训课程,建立了大量的文创实训室、校内外文创实训基地,设立了校企合作文创项目以满足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笔者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实训内容多为“仿真”性质,与真实文创产品开发流程有明显差异;
(2)在仍然以理论或技能教学为主导的情境下开发出的文创产品,难以适应真实市场需求;
(3)文创市场变化迅速、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较快,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调整速度较慢,造成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契合度仍有待提升。
一些高校只局限于本校本专业资源利用,忽视校际资源整合,文创资源利用率低,成效不显著。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团队尝试通过创新思维,探索高校校际文创资源整合利用的途径和模式,以真实文创产品的开发、销售为目标,充分整合、调动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陶艺工作室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商学院营销训练营两个机构的资源。以教师为项目总监和产品总监,骨干学生为项目责任人、具体执行者,合理选取目标市场,对接需求,融入课程,进行陶艺文创产品开发及销售活动。
该模式以商业目标为导向,真实项目为支撑,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将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作、销售策划及执行等环节接入,经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基于高校校际合作的文创商品开发流程及模式。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制作、销售、策划与执行等岗位提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高校文创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更加灵活有效的校际信息和人员交流、资源整合、互利共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根据项目目标,把商业目标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借鉴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和“实践共同体”理论,通过项目设计,将两所高校的师生整合为一个以陶艺类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为目标任务的“实践共同体”。项目运行模式设计如下。
“全真情境”是本项目的主要实践基础和基本导向。经过可行性论证,将主要用户设置为消费者用户,具体目标客群为高校学生,经过市场调研,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零售价格在10~35元区间的小型日用、装饰类陶艺产品,并设立盈利目标和工作考核标准。
充分发挥两所高校的专业优势,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陶艺工作室的优势在产品设计和小批量产品制作,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商学院营销训练营的优势在营销策划、项目管理、销售执行。两个机构结成项目团队,前期市场调研、需求验证和中期进度管理,后期销售执行由营销训练营主导,产品设计和产品制作由陶艺工作室主导,分别设立项目责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具体阶段的工作任务负责,牵头协商、调配资源、发现和解决问题、管理进度并相互配合。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将部分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经项目组研讨,项目的部分工作流程与任务可与两所高校的十余门相关课程进行对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局部任务,便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和实践。
两所高校均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竞赛、创业扶持、校企合作等资源。
充分利用、整合这些资源,寻找市场调研与产品策划、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项目环节与这些资源的衔接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更广泛地开展项目工作,扩大影响范围。
根据项目策划方案与执行计划,在项目初期首先进行了多方考察和调研。负责项目执行的教师带领学生先后赴景德镇、上海“淘宝造物节(2016)”、杭州文博会、义乌文博会、成都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成都无里文创园区创意市集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集文创行业现状与趋势相关资料;利用线下门店、网络等信息渠道,分析、研究目标用户购买行为、“爆款”产品的成功因素;并通过问卷发放、参与企业项目沟通会、用户访谈和社群主题活动等多种手段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并进行需求验证。
根据调研结果,将产品开发目标具体规划为针对消费者用户的MVP(最小可执行产品):零售类女性饰品和生活用品。根据用户需求和购买偏好,策划产品概念、功能,进行成本预算,设计零售价格区间;设计销售渠道;在确认产品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确定材质、工艺、形态、色彩等细节。综合在各门课程、社团活动竞赛中获取的各类信息和元素,通过多次修改、调整形成产品设计定稿。
在按照设计稿执行产品制作的过程中,陶艺工作室经历多次设计方案、工艺、原料的调整与尝试,最终制作出符合产品策划方案数量与品质的产品。
根据销售渠道设计方案和促销计划,零售类产品综合运用各类促销手段在线上和线下开展销售,基本完成销售任务。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两所高校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都显示出区别于以往“仿真”情境的真实感、活力和多元状态。
如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部分工作任务融入文化商学院《文化市场营销实务》课程,将项目前期调研作为实践任务发布给部分班级的学生,并由项目相关责任人负责整理、分析。将产品策划工作部分融入文化商学院《文化创意产品策划课程》,由课程教师负责任务的发布与指导和验收。将销售任务融入文化商学院《文化市场促销》课程,由课程教师和项目责任人牵头执行。
将部分产品设计任务融入美术与影视学院部分班级的《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将制作任务部分融入《陶艺》《材料与工艺》等课程,将部分宣传设计任务融入 《平面设计》课程由课程教师负责任务发布、指导与验收。
在调研、设计制作和销售规划阶段,“实践共同体”成员直接接触用户和供应商,获得了非常真实的用户需求及供货商、渠道商信息。
在销售阶段,利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各类社团活动、创意集市等渠道进行产品试销、利用学生个人微店和淘宝店进行销售、利用“初夏的下午茶”师生社群活动组织陶艺知识分享、体验活动作为销售预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了深入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营销专业与艺术专业学生不仅充分实践和发挥了其专业特长,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团队合作,合理沟通,资源共享的一套有效方法。团队成员都体验到非常真切的创业流程。通过以真实商业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形态变革的一系列工作,项目团队基本解决了应用类高校和高职文创类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仿真”程度不够的问题,设置了“全真”的任务和文创情境,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此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效果反馈速度快,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因需协调的对象众多,且内容各异导致沟通成本高,管理效率有待提高,课程教学进度与产品开发进度不一致,导致项目整体进度受影响等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充分利用高校文创资源,设立真实商业项目、渗透课程、全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本项目探索出的创新形态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可以推广的。
[1]王萍.文创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转化[J].大众文艺,2017(10):249.
[2]黄丽丽,王金水.台湾高校产学合作现状及启示[J].教育观察,2017,6(11):27-28.
[3]孙亚.基于高职商贸类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48-249.
[4]李明珠.高校力量助推中国文创产业发展[J].艺术教育,2017(Z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