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中国国际互联网TCP/IP协议的签署宣告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此,中国得到国际认证,成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开放平台。正因为如此,中国网络文学在短时间内便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为沉寂多年的文坛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连载,开启了中国本土汉语网络文学类型化、言情化、青春化、娱乐化的先河,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奇观,吹响了汉语网络文学勃兴的第一声号角。自此,网络文学开始大范围进入中国公众视野,并在20年的发展中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于是,网络文学的时代隆起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文学现象。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由“网络”与“文学”“联姻”而成。网络写手李寻欢曾言:“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①因此,要讨论汉语网络文学的诞生,就离不开对“网络”发源地的追问。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1969年互联网问世,与电子计算机一起为海外网络文学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特德·尼尔逊提出的“超文本”的概念就被广泛运用于电子计算机技术,这是后来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协议的雏形。超文本小说开创性运用了这一技术,成为萌芽阶段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并且也为超文本小说与网络的对接奠定了基础。世界网络文学最早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网上写作,到了80年代,网络文学创作开始走向自觉阶段。
计算机网络诞生于西方国家的这一事实,决定了汉语网络文学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端。上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在美国诞生后,70年代经军用转为商用。8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政府、商业和大学等机构,此时,恰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批青年学子为留学深造远赴重洋。在此机缘下,一批留学北美的华人学子最早开始接触网络,并通过网络进行文学创作以抒发自己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情与文化苦闷。由此,原创汉语网络文学的雏形开始出现,并且在小范围内迅速风靡。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加入了原创汉语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之中。
原创汉语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汉语网络文学进入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阵地是海外留学生创办的电子刊物与网络新闻组。1991年,中国留学生王笑飞创办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社。同年4月5日,梁路平、朱若鹏创办了互联网上第一份中文杂志《华夏文摘》,自此,海外留学生的作品开始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月,该网络杂志上发表了网络作家少君的《留学生文学专辑》,在海外华人留学生圈内激起了热烈反响,鼓励了大批留学生写手进行网络原创写作,有效促进了汉语网络文学的勃兴。同年,王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这大概是汉语原创网络文学的最初萌芽。 迄今能见到的第一篇中文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是署名张郎郎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该文发表于1991年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第一篇中文网络原创小说是名为《鼠类文明》(作者佚名) 的小小说,该文发表于1991年11月1日《华夏文摘》第31期。②1992年,海外华人在USENET上开设了域名为alt.chinese.text的互联网新闻组(简称ACT),为中文国际网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93年后,由遍布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杂志大量涌现,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太阳升》,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网页上通常发布或转贴海外华人的思国怀乡之作,或表达异国他乡面临的文化冲突、心灵苦闷和对汉语的乡愁。1994年后,完全发表原创作品的《新语丝》、诗刊《橄榄树》,第一份女性文学期刊《花招》等相继出现,成为当时海外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自1994年4月中国加入互联网公约而成为世界上第77个国际互联网公约国后,漂泊海外的汉语网络文学萌芽得以借此时机回归祖国并在本土扎根,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网络文学创作自此开始走向自觉,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生长期。
1995年8月8日,第一个BBS“水木清华”在教育网上开通,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具人气的BBS之一。旗下开设有文学、读书、武侠板块,专门用于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为大陆网络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创作、阅读和交流的阵地。
1996年,网易开通了个人网页,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作品第一次通过门户网站登上舞台。
1997年12月25日,美籍华人朱威廉创立“榕树下”个人主页,1998年春以网络文学公司的身份正式上线,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聚集了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安妮宝贝、黑可可等大批最早的网络作家,形成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此后,包括“清韵书院”“书路”“诗星座”“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西祀胡同”“中网”“博库”“文学城”“莽昆仑”“文侠楼”“原创广场”“麦田守望者”“左边卫”等一大批文学网站次第诞生,网络文学一时间涌现在文学爱好者面前。1998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当然这个“网络文学元年”的命名,除“榕树下”上线外还有两个可以持论的根据:一是我国第一部“网人写网恋供网友阅读”的网络长篇小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诞生于1998年春,二是2008年举办的颇具影响力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无形中也让1998年作为“网络文学元年”成为约定俗成的现实为公众认可。我们今天描述和讨论“中国网络文学20年”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网络文学只有在1998年才开始出现。
中国网络文学诞生时间不长便形成兴盛之势,除了上文提到的电子信息发展等技术层面原因之外,还受到来自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传统文学式微。20世纪90年代,文学生态背景发生的巨变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异变。改革开放进入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后,中国社会进入解构与建构的转折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作家、刊物、出版社直接与市场对接,不再由国家资助。于是,文学被迫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学出现“变现困境”,并受限于日渐显现的表征危机,关注度出现下降,“中国文学开始从社会文化的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学也从文学舞台的中心退居文学边缘。”③
其次,“亚文学”“快餐文学”挤占大众文化阅读市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精英性”“文学性”一直是其主要特征。然而,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学的商品化、产业化运营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传统作家的市场意识确立之后,文学创作的商业性日趋明显。有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走通俗文学创作的路子,文学性逐渐被消解,一时间,为了休闲娱乐而非追求思想深度的“亚文学”“快餐文学”涌入大众阅读视野,武侠、言情、传奇、纪实类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诸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卫慧的《上海宝贝》这类私人化写作的女性文学出现在文化市场中,凭借记录碎片化的女性都市日常生活而受到广泛关注,此前纯文学独领风骚的文学格局发生改变。“亚文学”以其强悍的市值创造能力一方面吸引了一批作家“下海”经商,另一方面诱惑着坚守文坛的作家因丰厚报酬开始转向“亚文学”的创作。传统文学、精英文学因无法突破的自身拘囿难免走向式微。于是,传统文学主导文坛的局面被撼动,这为海外网络文学的本土回流并迅速扎根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发展可能。
再者,网络媒介的兴起对文字媒介造成多方位挤压。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是讯息”④,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的确,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加快了大众传媒形式的多元化进程。新兴媒介技术的强大活力对传统媒介造成了激烈的冲击,广播、电视、移动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其直观快捷的技术特性牢牢占据着大众的视野。此外,在这一时期,数字媒介及其的衍生品也制霸了大众的视听世界。诸如智能手机、kindle等电子数码产品以及伴随智能手机出现的移动阅读、听书等应用软件相继出现,其技术更新的速度与规模都令人瞠目。新兴媒介及其产业链的兴起无疑成为传统文字媒介存在的巨大挑战,正如希利斯·米勒断言:“电信时代文学无存”“文学在这个时代里可谓生不逢时”⑤。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字化的媒介革命在我国的风靡一方面压制了传统文字媒介,为网络文学的诞生提供了理想的契机;另一方面,网络作为新兴媒介的迅速普及,又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基于以上因素影响,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宿命般地走进了一个特殊的生态背景,从而迫使文学在新的选择面前寻找新的活法。“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文学自身的演变。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到来,伴随互联网的接入与快速普及,一方面使得内容上偏重心灵和情感倾诉的汉语原创网络文学因其新鲜、淳朴、灵动的世俗文化气息迅速被国人接纳追捧;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媒体这种强大的信息媒介的传播能力,网络文学因此呈现出高度繁荣的盛况,中国网络文学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一种新兴文学“巨存在”。
网络技术的“平权式”规制,颠覆了现实社会“金字塔”式话语权结构模式,消除了传统体制下文学作品的“出场”焦虑,拆卸了文学创作、发表资质认证的门槛,谁都有权力上网写作并发布自己的作品,谁也无权阻止他人创作和发表,这就给了每一个文学钟情族以网上圆梦的机会,使来自民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人人都可当作家”的平等权力,形成了“全民写作”的新机制。“网络文学解放了以往的艺术自由中的某些不自由,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酿造自由精神的家园装备自由的引擎,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在互联网上,文学打破了创作身份确认的藩篱,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汪汪’叫上一通。”⑥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时,网友们呼吁:“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网络的自由就一定要实现!”文学圆梦的“全民写作”机制就是这一愿望的现实体现。手机文学、博客和微博创作出现后,“自媒体”文学创作大行其道,让“全民写作”更加普及。2011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发展,让文学创作更趋便捷化、全民化、年轻化。微信出现后,有了微信公众号的新平台,为公众的自由言说与表达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场所,“全民化”写作已成为当下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来源。总体看来,“全民写作”机制的产生一方面来源于文学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特点的影响。
从文学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而言,网络文学的通俗化写作兴起,在于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学精英化写作的冲击。自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首次直面市场经济浪潮。“千禧年”代际之交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商业社会中消费趋向的明显化,激化了传统文学的表征危机,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文学舞台的边缘,而不得不让位于通俗文学、亚文学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俗文学、亚文学全面异军突起,离不开喜爱、拥护它的市民阶层读者群。受“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主导,一向以精英性著称的传统文学日渐曲高和寡,难觅知音,而通俗文学的叙述内容更贴近群众,满足了普通市民阶层闲暇娱乐的精神消费需求,从而受到大众和市场的推崇。当代文学史记载,中国文学发展到了90年代,受消费主义影响,“对现代都市活物化现实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展开”⑦。这个“展开”一方面表现在以林白、陈染为代表,彰显个人体验的“新体验”“新形态”小说的兴起;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的转变,即由80年代主要体现“体制内”的人和事转向了展现都市白领、个体户以及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都市趣味,如朱文的《我爱美元》、邱华栋的《都市新人类》、何顿的《生活无罪》等,成为这一类型文学的主要代表。由此可见,反映个体经验、体现都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作品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20年后的今天,受互联网以及消费社会共同影响下的文学写作出现了文学与市场“联姻”的现象,大众化、祛魅化趋势明显。较具代表性的是“80后”文学创作广受追捧,如韩寒、春树、郭敬明等作家快速走红,春树和韩寒甚至还登上2004年亚洲版《时代》杂志封面,产生了国际影响。他们的成功虽然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推力,但其作品本身的大众色彩和文学祛魅不可忽视。例如,韩寒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都市日常生活描写,开创了3年销售100万册销售奇迹的《三重门》,主要刻画的是一个中学生叛逆、反抗最终辍学的故事。虽然作品本身稍显稚嫩,称不上完美,但仍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群体的热捧。从其作品内容角度的看,离不开作品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的全景呈现,准确反映的是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微妙情绪波动以及情感困惑,以及为广大已经或正在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发声。再如郭敬明,2003年以一部《幻城》登上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2007年,青春校园题材的《悲伤逆流成河》出版一周销量破百万,成为当月中国图书销售量排行榜前三。他创作的着重介绍繁华都市中富二代、女白领、大学生们的恩怨纠葛的《小时代》系列出版后,也陆续创造各项销量神话,后来郭敬明推出了《小时代》的系列电影,虽口碑不佳,但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些小说存在多少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等文学性问题的讨论我们暂且搁置一旁,但就其娱乐性而言,其作品的确反映了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都市白领等层次的读者的生存现状,并且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中剑拔弩张的矛盾置于明面上讨论。这一情况本身满足了各类读者群体对于消闲娱乐目的的诉求,在阅读这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从而达到自我心理的平复。由此可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消费导向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学若想克服自身的拘囿,重新占据公众视野、提升自身影响力,势必要满足大众对于文学消费的各项需求。文学回归民间已成大势所趋,这是网络文学能够回归大众的重要背景。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全民化写作”的创作热潮也与网络时代的精神指引密切相关。网络文学在中国成长20年的历史,也是互联网在中国更新换代的历史。互联网是自由精神的产物,是无数网民自由创造与平等参与的结晶。这个自由平等的环境,孕育出了开放、平等、兼容、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将众多独立计算机终端紧密地连为一体,互联网精神也顺着这“不可见的网”,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写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文学表达。
网络的平等开放精神决定了写作主体广泛的可能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拥有一台支持TCP/IP协议的计算机终端,无论是谁,身处何方,都能轻松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有着平等的创作机会,只要有写作的想法和表达的欲望,就能进行网上写作。网络时代的许诺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⑧此外,网络空间以其空间虚拟、身份匿名的特质,给网络写作蒙上了一层狂欢的色彩。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这种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当下都市人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网络空间中身份的匿名化为网民提供了巨大的言说自由。真实身份的隐藏,使得写手可以在道德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以“无我”表现“真我”,可以轻松快捷地借由网络及时抒发现实生活的感受,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卸下现实生活中的“盔甲”与“伪装”,做“真实”的自我,满足大众现实生活中因各种因素不可达成的宣泄欲望。通过满足大众的宣泄欲的方式,网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以敲击键盘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于是,网络写作蔚然成风。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移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和消费社会市场导向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学自身的拘囿日益明显,文学创作面临新一轮的转型。恰逢此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精神的关照,“全民写作”使得写作本身再也不是一种少数人的行为,更不是被精英垄断的某种崇高技艺,文学写作体制自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写作成为一种日常化、普及化、全民化的行为。正是出于大众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需求以及互联网自由、平等、兼容、共享精神的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迎来了“全民化写作”大潮,文学重返民间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1998年3月22日,台湾理工男蔡智恒开始在台南成功大学电子布告栏(BBS)连载小说,到5月29日,他花了2个月零8天时间在网络上完成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34集连载。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第一部“网人写网络化生活”的畅销小说,其调侃作秀的网络文风,表征着鲜明的都市时尚,体现了与传统印刷文化时代的深度美学不同的平面化、娱乐化、无厘头的审美追求,适合于一次性的快餐式消费,开启了中国网络言情类长篇小说的先河。随之,《第二次的亲密接触》《活得像个人样》《网上自有颜如玉》《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我一定要找到你》《交换》《悟空传》《媒子鸟》等凄美哀婉的情恋故事纷现错处。一时间青年男女网上邂逅,情投意合,红颜薄命,生离死别成了网络文学习用的模式,汉语网络文学的世界中情种遍野、泪水泛滥,为汉语网络文学与时尚、商业和消费文化的“亲密接触”提供了一个个范例。从此,“上网写作”掀起创作热潮,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自媒体呼啸而来,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革新,博客、微博、知乎、简书、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各类移动终端平台百花齐放,作为承载大众创作和阅读的新兴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当代网民的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在这个虚拟空间穿梭自如。互联网自由平等的精神关怀使得任何人只要拥有可以入网的移动信息设备,就可以发表意见、记录事件或虚拟创作。可以说“全民写作”就是文学网民的“狂欢节”。
据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7年2月发布的《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洞察报告》显示,通过对16家文学平台的监测,仅2016年1至10月,短短10个月内,累计新增的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142.4万⑨。20年的积累,网络原创作品数量十分庞大,增速惊人。例如,作为网络文学阵营霸主的阅文集团作品总储量已超过1000万部,原创小说覆盖的行业达90%以上。据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统计,“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的作品储量累计达300万部,红袖添香作品192万部,榕树下作品236万部。此外,晋江文学城作品超100万部,17K小说网作品97万余部,纵横中文网有作品49.5万部。其中,字数达200万以上的小说,起点中文网有2891部,纵横中文网有2178部,17K小说网有653部,红袖添香有86部,晋江文学城有55部。篇幅上1000万字的小说,起点中文网有19部,纵横中文网有12部,17K小说网有3部。文学网站日更新量突破1.5亿字,这意味着现在一年发表的原创网络作品数量,将远远超过传统文学过去60年纸介印刷作品的总和。”⑩
网络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离不开网络写手高昂的写作热情。从早期的网络写手,到近年的“大神”作家,网络写作者前赴后继,名家辈出。最早一批网络写手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网上文学创作,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等。他们不是职业写手,而是文学青年,创作并无功利目的,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自我表达与自由言说的渴望。因此,他们的作品极具个性化特征,语言幽默,思想前卫,作品拥趸很多,这也为后来网络文学创作热潮的出现奠定了作品和读者基础。这批写手最早可以追溯到罗森《风姿物语》开创的玄幻小说先河和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了2003年,VIP付费阅读模式兴起,网络文学网站寻找到了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职业化网络作家群体规模更加庞大。与早期网络文学写手因爱好而进行业余创作不同,这一时期的网络写手选择与文学网站签约,进行专业化网络文学创作。网络写手高额的收益和较低的入职门槛使得越来越多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投入职业写作的行列,网络文学“全民化”写作势头更加高昂,加剧了网络文学的创作热潮。根据阅文集团招股书显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阅文集团共有作家530万,文学作品840万部⑪。可见在文学市场步入商品化、产业化轨道的当下,网络文学创作已经由“圈子写作”变成大众行为。正因这些或出于热爱而写作,或为了生活而写作的网络写手的不断涌现,全民化写作得以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中国网络文学才能在这20年内取得长足的发展,并不断创造着令人振奋的市场价值。在网络文学步入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究竟有多少文学网民上网写作,在变动不居的网络空间要统计出精确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9家文学网站当前的写手总量高达916.13万人,2015年新增写手数量为124.53万人,顶尖写手数量为1642人,其中写手数量达百万以上的网站有小说阅读网、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起点女生网、云起书院、晋江文学城、中文在线17K等网站2015年新增写手数量都在10万以上,顶尖写手达百名以上的网站有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晋江文学城、小说阅读网、榕树下、红薯中文网、看书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等。”⑫另有统计表明,“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78亿人,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3.44亿人。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部,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非签约作者达1300万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总计约1400万人。”⑬如此的文学创作成就,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世所仅有,它们所构成的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学现象”成为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时代隆起的历史见证。
笔者在论及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成就时过,新兴的网络文学还存在“量大质不优”“新多月不明”“有高原缺高峰”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它的出现和成长壮大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均不可低估:一是它开启了“全民写作”新时代,其文学话语权的技术化下移大大解放了文学生产力,让无数文化青年有机会实现文学梦想,文学从来可以从不同的道口进入,一个时代有千百万人进行文学写作,有数以亿计的人阅读并参与评说文学,难道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么?二是以浩瀚的作品体量构成一种足以逼视文坛的文学“巨存在”,整体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以历史性的客观存在构成文学历史的一种价值存在,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还有这样那样不足,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就在那里,构成了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被人喜爱、让人记住或能够流传,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三是以虚拟世界的存在方式全方位渗入现实存在的文化生活,“俘获”了数以亿计的消费族群,影响波及海外,拓展并培育了文化市场,不仅为惠及民生的泛娱乐文化提供了内容支撑,还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窗口,与人类大家庭成员进行文学交流,这部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么?四是网络文学以丰富的作品形态和多样化的类型,释放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无限可能的探索精神创造出文学的无限可能,书写了中国文学的新范式,其所创造的丰富类型和多样手法,是对艺术创新的积极推进,也是对人类文学审美的巨大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力。还有,网络文学的底层意识、读者中心、人间烟火、民间立场,其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为民情怀,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和亲民特色。⑭因而,网络文学在中国的“隆起”不仅是文学的隆起,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创新、文化自信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行健不息。
注释:
①李寻欢:《让文学回归民间》,《文学报》2000年2月17日。
②参见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⑤[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⑥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自由本性的学理表征》,《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5期。
⑦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http://www.xiexingcun.com/Philology/29/027.htm,2018年4月20日查询。
⑧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年第4期。
⑨艾瑞咨询:http://www.199it.com/archives/553032.html,2018年4月20日查询。
⑩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创作与评论》2018年第1期。
⑪华尔街见闻:《月活用户超1.7亿!网络文学"霸主"阅文集团递交招股书》,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018254,2018年4月20日查询。
⑫欧阳友权、吴钊:《我国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人文杂志》2017年第2期。
⑬张斌、李俪《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达3.78亿人,创作队伍总计约1400万人》,中国新闻网:http://soccer.chinanews.com/cul/2018/05-17/8516356.shtml.2018年6月16日查询。
⑭参见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创作与评论》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