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孜拉·买代尼亚提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因此各个民族都有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文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口传文化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它记载着各民族的辉煌历史,传承和寄托着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哈萨克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浩瀚博大的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尤其以哈萨克诗歌、民间谚语以及阿肯弹唱为主的口传文化,积淀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行力量。笔者认为发掘和探讨哈萨克族口传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内容及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哈萨克族的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并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德育创新,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德育体系提供了有利的视角。
哈萨克族是诗的民族,俗话说“哈萨克人的一只翅膀是马,另一只翅膀是诗歌”,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的生活与诗歌密不可分。哈萨克族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诗歌不仅是他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手段之一,而且亦是育人的手段之一。
哈萨克口传诗歌文化中的 “巴特尔勒克达斯坦”(民间英雄史诗),也是一种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歌颂保国卫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不仅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和群众观。如“松树长得再高,也得靠水上的养分;英雄剽悍勇敢,也得靠人民抚育养成。天鹅是百鸟之王,但它离不开其他飞禽;英雄是人民的首领,但他一刻也离不开人民。通过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让青少年懂得英雄来自人民,同时英雄又是人民团结的核心。
“喀拉约令”也是哈萨克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一种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的文体现象。如:“相识歌”“问候歌”“谱系歌”“搬迁歌”“知识歌”“宗教戒律歌”等。 列举一段如:“嘿!世界/虽说世道的光阴很短暂/要知道人们是它来往的客人/要珍惜时光,以欢笑待人/带着遗憾入土后悔更怨”。 反映了时光短暂,告诫人们要懂得珍惜可贵的人生,不要虚度年华。通过喀拉约令你可以了解和认识哈萨克草原生活、社会部落、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思想、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哈萨克口头文学的真正源头,堪称一部哈萨克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格言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哈萨克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经验的精华概括,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许多包含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的内容。
其中有强调集体利益,反映爱国情怀的,如“宁为本国的庶民,不为他国的君主”;“失去祖国的人,就像夜莺离开了森林”;“他乡的蜂蜜不如故乡的清水”;“天鹅常留恋清澈的湖水,人民永远思念自己的故乡”等等,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是哈萨克族人民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如:“大家一条心,天上摘星星;财富不是富,团结才是财富;一只春燕飞来不是春天,一只喜鹊飞来不是冬天”等,均表达了对祖国和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同时强调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哈萨克是个极为好客的民族,他们把登门做客人数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人以及一个家庭是否为人们所欢迎的标准。因此非常强调礼节,此类谚语如:“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的耻辱”;“吝啬鬼给来客只端上一碗白开水”;“对六岁的小客人,六十岁的老人也要问安”;“客人坐的时间短,考验你的时间长”;“年轻人登门要干活,老年人登门要款待”等。哈萨克谚语通过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段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对于指导人们勤奋努力以及培养爱劳动的道德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以口头表演为主的阿肯弹唱,又称为“阿依特斯”,含有“辩论”“较量”的意思。其中是以男女对唱或者两人对唱为主,通过即兴对唱的形式不仅锤炼了阿肯的艺术才华,也培养了临场的观众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演唱主题非常丰富,涉及安定团结、科技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阿肯们用歌声歌颂祖国和家乡,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讽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深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诗人唐加勒克的一段弹唱:“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然植被,在一处放牧不能超过一个月,要知足常乐,等你下一次游牧过来的时候,这里的草已经长起来了......”从中体现了朴素自发的环保意识。此外,还有蕴含说教意味的对唱形式,如《“阿肯”调解家庭矛盾》中描述了哈萨克著名阿肯库尔曼别克路过朋友家发现他正在和妻子吵架,甚至动手他的爱人。库尔曼别克没去劝解和拉架,而是取下冬不拉坐下高声唱道:“想当初如胶似漆地不可分离,全赖真主的恩赐结成了夫妻;如今鬓角已沾染上霜雪,为什么相互间如此厌弃?人不应当像秃鹰那样馋食,喜新厌旧是因为忘记了过去;但愿你们摒弃轻浮的恶习,夫妻间相敬相爱才是正理。”他的朋友听了深感惭愧,并对妻子道了歉。可见,即兴编唱的演唱形式是阿肯弹唱最具魅力的特征,可以不分时间场合,随时通过睿智的思考对德育对象发挥教育的作用。
斯普朗格提出了“教育是文化过程”,顾明远先生在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中也指出:“教育有如一条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可见,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文化也是教育内容的选择基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加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而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德育资源也为我国德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1)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哈萨克诗歌文化中包括主题丰富多彩的“喀拉约令”、广泛流传的英雄史诗以及优秀伟人的口头文学等,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地接受着一定时代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通俗精炼、意义深刻的民间谚语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也成为哈萨克族人追求进步的思想武器。此外,运用弹唱形式进行的道德文化传授比起那些枯燥乏味的被动的道德说教更易为青少年接受,更能持久深远的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和感情。我们不仅能从这些丰富的哈萨克口传文化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优秀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借鉴其多样的教育方式。因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并利用国语对其进行适当的翻译和改善,为提高我国各民族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文化导向的同时,用合理批判的眼光甄选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注重保留和珍视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意识形态的智慧结晶。
(2)保护传承,联动共生。俗话说:“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谱”在民间来讲,相当于历史。哈萨克民族口传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通过将教化内容寓于诗歌作品、民间谚语以及阿肯弹唱等生动多样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杂技戏剧、民间游戏、神话故事、民族手工艺、民风习俗等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与时间日渐萎缩。对过去因四季迁徙而长期没有学校的哈萨克族人民而言,道德教育的精华存在于丰富的口头文本中,哈萨克族优秀的口传文化,是其当代民间教育及学校体制内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而口传文化的流失,会造成许多德育资源的缺失。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对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及保护措施。但由于口头文化本身的不可控因素等,造成对于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等方面的记载和传承措施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计划。
因此,我们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及社区的合作联动,搭建民族文化传承平台,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口传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一方面,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同时,运用适合民族学生的特殊教育规律去进行德育。另一方面,在对我国哈萨克族口传文化的内容及德育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理解,逐步寻找适合我国整体的现代学校德育的途径。
[1]王鉴.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0(2):5-9.
[2]莫雪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朱俊杰,杨昌江.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2):28-29.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马雄福.哈萨克民歌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8]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9]王晓晨.哈萨克民谚中的道德观念[J].少数民族道德研究,1985(4):36-38.
[10]古那尔·艾则孜.哈萨克民间阿肯弹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1]古丽加玛丽.聆听阿肯弹唱[J].中国民族,2002(5):46-47.
[12]吴涛.民族艺术中绽放的一枝奇葩——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特征探讨[J].艺术教育,2017(Z2):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