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针对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产教分离、学用脱节的现象,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15年,教育部选定了100所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随着试点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也愈发凸显。现代学徒制现代性不足,“新瓶装旧酒”现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傅的积极性不高、师徒关系不稳固。为推动现代学徒制突破发展瓶颈,亟需从新的视角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界定和探索。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发展受制于职业教育“重教育规律、轻技术规律”的历史惯性,这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因。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区别于学术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重视从教育学的一般规律中衍生出职业教育规律,忽视了技术生成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主要有两种学术背景:一种是教育学科,认为职业教育是从教育学科分化出来的学科;另一种是工程学科,认为职业教育是从技术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学科。”[1]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技能传授、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却忽视了技术规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这一路径依赖可能会阻碍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与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与学术教育相区别的教育类型,一直沿用学术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规律。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以技术传授为教育内容,以促进技术应用、传承、革新为目标,在发展理念上尝试打破职业教育发展惯性,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依托技术发展和形成规律提升职业教育实效。
现代性不足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内因。现代学徒制恢复后,基本沿用传统学徒制形式与内容,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信息化发展趋势更新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也没有跳出传统学徒制的师徒关系的“框框”开展技术教育,现代学徒制虽强调“现代”,但无论是拜师形式还是学习方式都没有脱离传统学徒制的思维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产业中恢复的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是培养现代产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现代技术与工作方式的基础。”[2]当前,传统学徒制仅存在于一些传统手工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经验技术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以科学理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挤压或取代。一方面,科学性技术的理论门槛越来越高。近代以前,技术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经验,学徒制也以经验传授为主,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存在的形态由经验转向了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出现后,系统的科学知识逐渐被工匠们理解,经验性技术逐渐向科学性技术过渡,科学原理对技术发明和应用的指导作用愈加明显”[3],技术的理论深度越来越高,导致技术沦为科学的应用与附庸,其独立性被忽视。另一方面,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取代了许多简单技术,部分工种和职业消失。技术哲学家范里森曾说,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旧工具不断让位于更加独立于人的新工具。当前,以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和自动化融入各类产业中,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然而当前的技术教育仅注重传授单一技能,技术工作的含金量不高,技术人员被取代或矮化。因此,现代学徒制只有遵循现代技术发展规律和技术生成规律,增强其现代性,才能提升技术教育的实效。
技术是现代学徒制存在的基础。现代学徒制以技术传授为内容,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是一种技能传承制度,也是一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将学校和企业置于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以师徒关系的建立为基础,以现代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为内容,以精湛技艺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是后工业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强调学生在企业中直接参与一线工作,贴近真实的生产情境,获取生产一线资料、问题和项目,并围绕问题解决与项目完成开展有目的性的学习,充分发挥问题情境与具体项目的导向作用。 ”[4]
技术也是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技术哲学可以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理论基础。技术哲学是研究技术起源、本质、内涵、要素、特征,规律的学科。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目标而采用的技能、技巧、方法、手段以及相应的逻辑体系[5]。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的思考》提出了四种技术类型: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准则、规律、规则和理论)、作为过程的技术(制作行为,应用工艺)及作为意志的技术[6]。技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技术以社会和企业问题为驱动,以专利和物化成果为标志,有自发独立的发展逻辑。技术哲学认为技术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技巧、技能、方法。技术本身包涵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技术目标的设定、技术意识的形成,也包括技术活动及技术目标的达成,这其中,以制造、使用工具和机械进行制或做的能力、方法、技巧和方式,是其核心部分[3]。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暗合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对生产经验和情境的关注。经典技术哲学关注对技术本体的追问及对技术价值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研究纲领标志着技术哲学由研究抽象技术转向研究具体技术,现已是国际技术哲学发展的主流研究方法,它主张 “将技术哲学研究建立在充分的经验基础之上,关注技术现象和技术过程本身”[7],“强调技术的情景化,要求技术认识论的研究要更深入到各种具体的技术发明、创新、设计等活动中”[8]。技术哲学开始“深入到技术内部的功能—结构关系中,揭示技术实现和技术创新何以可能”[9],通过对可靠、微观的技术经验,了解技术生成、优化、发展的规律,技术哲学由价值争论转向研究技术内在规律,由研究抽象技术转为具体技术,使得技术哲学与职业技术教育在内容和背景知识上更加契合,也与现代学徒制重视实践经验的理念相耦合。
技术哲学对现代技术的关注符合现代学徒制时代背景。当前,我国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信息智能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技术,逐渐渗透到各类技术中,现代学徒制正是在这种技术环境下开展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哲学开始研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技术哲学认为 “当代技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普遍实现社会生产过程的综合自动化,该技术向一切生产、生活和社会领域渗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3]。
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是现代学徒制不断发展的动力。现代学徒制应通过推动技术创新确保技术独立性,因为技术独立性和重要价值是技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只是科学的附庸,忽视了技术独立于科学,具有自身发展规律和巨大价值,这不利于技术教育的发展。科学求真而技术求用,技术拥有独特的演进逻辑。“某些技术发明以科学理论为背景,但技术成就的取得却未必伴随着科学原理上的突破。”[10]“技术发明需要依赖科学理论,但又不是科学理论的简单应用。”[11]正如热力学原理不等于蒸汽机,电磁理论也不等于发电机,技术不是科学的简单派生。学术教育从对科学理论的追求中获得较高的价值层次,而职业技术教育长期把就业置于首位,目前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还是因其就业功能而忽视了它在促进技术改良与革新、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应定位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上,即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技术创新提供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12]现代学徒制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能维护技术的独立性和价值性,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为技术教育长远、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学徒制应积极倡导师徒发明专利技术,以此来提升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层次。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而技术发明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实物的创造、设计,包括图纸及相应的说明。技术哲学认为:“一项技术的产生,可始于某种技术思想的提出,以获取发明专利和制成样品、样机为标志,是智能技术向物化技术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13]我国专利法对技术专利的分类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现代学徒制应把教育目标从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促进就业,提升到推动技术改良与创新、发挥高层次目标的“溢出效应”,在追求高层次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低层次目标的实现。通过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唤起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追求技术创新高层次目标中认可职业教育,促进个人劳动技能的提升。
现代学徒制应在传授现代技术内容中彰显其现代性。技术的现代性体现在科学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现代学徒制应根据不同技术类型和技术发展需要,匹配不同教育内容。针对科学性技术,现代学徒制应注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理论水平,校企合作应有效衔接,学校理论教育要针对学徒在生产实践和情境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提高理论传授效率,促进科学理论和发现向应用技术、产业技术转化。针对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技术,一方面应加强传授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技术或支撑性技术,让学徒掌握与生产相关的软件和智能控制系统,接触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掌握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基础技术,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促进学徒对生产性技术和完整技术流程的了解。现代技术背景下,技术人员由具体操作转换为监控,要根据软件或数字信息的反馈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机器使工人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使他们从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转变为监督者和调节者来同自动装置发生关系,但需要建立在对技术过程深刻理解和智力技能的基础之上”[14]。因此,现代学徒制可借鉴物质生产技术过程规律和技术生成规律,帮助学徒掌握从设定技术目标,到引导学徒产生技术意识,再到掌握运用技术设计、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最终达成技术目标的一整套技术流程,让学徒掌握完整的技术能力,将传授单一重复技能变为提升学徒概括性的可迁移能力,让技术人员具备使用并监控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应遵循技术规律推动参与主体和师徒关系的现代性。在现代学徒制参与主体方面,鉴于现代技术既产生于企业一线车间,也产生于企业研发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和研究所是技术改良和创新的主体,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主体不应仅局限于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应包括与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设定标准和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广泛寻找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主体,主动放权给企业等合作主体,让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主导现代学徒制发展,学校则配合企业进行科学理论指导和基础教育。在现代师徒关系方面,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手工业情境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经济关系已经消失,现代师徒关系应该是一种以解决技术问题为目标的平等关系,既是教与学的师徒关系,也是合作中教学相长的契约关系。国家层面需通过完善制度和立法,规范师徒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激励师徒(师生)从企业需要和生产实境中寻找问题。师傅应以技术问题为基础,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师徒分别根据问题需要和自身志趣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师徒关系后共同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可以调动师傅积极性,有利于学徒能力的提升。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基于现代性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1):82.
[3]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审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1):61-62.
[5]邓树增.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
[6]Durbin P T.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M].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0:306.
[7]张培富,赵瑶.技术与工程哲学:走向分析与实践[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2):6.
[8]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8):87.
[9]吴国林,李小平,李君亮.技术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4(5):444.
[10]陈昌曙.论科学与技术的差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2(1):10.
[11]徐国庆.从技术哲学视角重思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J].职教通讯,2002(8):7-9.
[12]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1):32-33.
[13]陈昌署.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4]陈几,陈昌曙.关于技能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19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