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荣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当前,我们正面临“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腾讯总裁马化腾2014年4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1]。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2]。“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其实质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教育行业当然包括在内。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由此产生“互联网+教育”这个概念,高校教育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改革也成为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旨在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立足点,积极探讨高校如何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
2015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撑和教育资源,“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和方法的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传统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改革契机,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学习。这种个性化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课内课外的深度学习,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然而,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老牌专业,有着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多限于课堂之内,教学模式大多呈现为教学知识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内容偏文学化、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当今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5],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面对当下“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系列改革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从原来的“一专”培养转向“多能”培养,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优化课程结构、改善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网络在线教育资源的出现打破了过去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紧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在教学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利用在线资源。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老牌文科专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新的教学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接受,一部分教师总是还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排斥思想,不愿去尝试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然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专业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组织模式的冲击以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高等教育者必须积极拓展自身的视野,不断与时俱进,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专业,更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这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一是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要调整自身定位,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者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构建网络平台,更新教学内容;三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四是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逐步建立起实时跟踪的网络评价体系等。这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归根到底是要改变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快速适应“互联网+教育”给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带来的深刻改变,用一个全新的理念适应这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环境[6]。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与之相适应,教师的作用要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要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是教学方法由传统课堂教学向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使教师面临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改进教学方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反馈;既能不干预学生的选择,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考验。
二是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都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学生们通过电子产品便可以获得丰富便捷的网络课程。高校教师要努力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把课堂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相结合,努力推动专业教育线上课程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加快专业教育新模式的变革。如今慕课(M00C)、虚拟教室等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及平台应运而生,高校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满足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将这些网上资源合理的充分的引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网络的运用能力要尽快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是教师要注重网络新课程的开发和创造。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外,还要充分发掘本专业的网络新课程,积极开发是和本专业发展的优势网络精品视频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开发人文类的通识教育课,作为一种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8]。教师一方面可以将这些人文素质类的慕课课程开发为通识教育课,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人文素质类的慕课内容进行线下阅读。因为这些人文素质类的慕课是以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经典阅读为核心。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楚辞》等,或是文化类课程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史》等。教师将这一类人文素质慕课作为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加强经典阅读,通识观看相关的慕课视频,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因材施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应对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目前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来看,新闻媒体、广告设计、文职公关等这些人才的需求比较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要根据社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以调整,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7],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核心,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定的“文学概论”“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外,还应增设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特色课程。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文学院下属的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善于整合利用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作为支撑,探索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构建出各个专业相互依托的大文科平台,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和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撑,培养具备一定的新闻传媒、文化传播与策划、公文办公这三大能力的学生,并以这三大能力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比如说,培养学生的公文办公能力,可以增设文秘方向,开设与之相关的“行政管理”“档案管理”“秘书学”“公文写作”“秘书技能”“人际沟通”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公务处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适应现代化办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传媒能力,可增设新闻传播方向,开设“新闻写作”“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公关关系学”“播音与主持”等方向的课程,提高学生的采、编、摄、播、网络运用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与策划能力,可以增设文化传播方向,开设与之适应的“语言与文化”“汉字文化”“文化创意”“文化策划”“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培养学生的的文化创意、文化活动策划、文化组织等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一专多能”的应用能力,才能不断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8]。
“互联网+”拥有最为先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记录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等,生成大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量身定制”。“互联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借助在线评价与交互技术,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建立起教与学互相促进的动态评价机制。评价将从课堂教学之后的滞后性评价走向在线实时评价,及时跟新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极大地拓宽教学评价的范围,提升评价的时效性,从而灵动地支撑师生的教与学的发展[9]。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评价体系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丰富及时。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往往显得比教学内容滞后,而互联网能伴随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克服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单一化、片段化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学习平台采集学生访问的次数、观看视频的时间、完成课程作业和参与讨论环节情况等数据来统计出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使得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在线评价不但可以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数据,而且可以收集考试成绩之外的情感因素、心理倾向、实践能力等非结构化数据,从而支持综合性、系统化的评价,使教育评价的内涵和功能得到拓展。二是评价方式双向便捷。通过互联网平台,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学校和家长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教师评价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绩效。在“互联网+教育评价”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人人也是评价的对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就能真正得以实现。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转变过去的单一型的中文专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培养人文素养扎实、多学科兼备的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高了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需求性、跨专业的复合性和创业能力的可塑性。这也给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科学、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以及综合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是指在“互联网+教育”中拓展学生在线实践学习的空间,增加网络实践项目,利用社交网站全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开展文学评论,学习沟通技巧等;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帮助学生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相互合作,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校外实践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转变意识,激励有合作意愿的各级各类学校、新闻媒体、公司企业和政府机关共同参与到实践基地建设中,协调专业教师完成学生实习实践的顶层设计,搭建更加开放的面向社会参与的校外实践基地[10]。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学校、报社、企业以及政府机关等,为以后从事教育、新闻、文秘管理职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就是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学习的实际性。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对4年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总结,“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改革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发现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策划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市场调查报告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或设计,或是在论文成绩评定中占有一定比例。
综上可见,只有不断完善“互联网+教学”环境下的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实践中获得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帮助高校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管理手段,对实践教学管理的提高带来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可以避免对学生“放鸭子”式的管理,而是利用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促使学校、企业形成双元培养责任主体。一方面实习单位可以按需要推介岗位、学校按能力审核岗位、实习单位和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清晰各自的职责、构成有序的互动、形成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学校教务处、院级教学管理者,以及专业指导教师对各类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管理评价;可以利用智能APP实现校外实践活动的管理;利用校园网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实习实践自觉性、教师实践指导的有效性[11]。这既促使了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一体化,也提高了学生实习的满意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必将更加方便、更为科学,效率也更高,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互联网+教育”将网络的优势与实践教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做到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实时反馈,从而指导教学改革。同时,管理者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在外实习实践的动态过程,进行实践行为的及时监管,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实践管理服务。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断整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搭建,积极鼓励老师开设网络精品在线课程,增进网上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训项目。利用微课堂形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专业技能大赛”“新闻写作”“摄影摄像”“演讲朗诵”“文化创意”等与学生紧密联系的活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来。另一方面,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点,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真正需求点,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整合,使用社交网站全面展示专业特长、作品、文学评论,开拓视野,学习沟通技巧。
总之,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不仅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2]。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实践教学建设必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道路,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加强。
“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把握“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机遇,克服困难,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得“互联网+教育”真正融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