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路

2018-03-07 17:1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培育价值观

黄 春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价值表达,它在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引导作用。习近平曾这样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4]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新征程新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培厚植,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路,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传统美德既包括优秀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也包括优良的道德行为,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传统道德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与弘扬要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的内核,既传承、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又有所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发展起一整套十分繁杂、宽泛的道德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4]。“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道德,强调和指明了当今中国要建设与培育什么样的国家、社会与公民的重大关键性问题。“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德”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探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追求,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我国传统文化表达了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完善、家庭的治理,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天下的安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人们不断提高道德水准与精神境界,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之中,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传统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国家、社会、个人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主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爱国、报国、利国的国家观,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有一股忧国忧民、为国为家的情怀,希望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国家的强大中得以体现与升华。国家层面的价值就是在传统的国家观中凝练出国家之大德,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观继承与超越。无论是孔子的政治伦理,还是孟子的伦理国家,他们对国家构想的思想根源,即伦理与道德,以及他们对政治和道德关系问题的认识,都是当时的社会与公民价值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追仁义、良心,求仁政、爱民,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伦理王国兴盛不衰的法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价值导向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公正、追求平等;一方面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贴近公民生活实际的道德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固有的一种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诚信友善作为公民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为人之道,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失信不立”的观念,人只有守信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些都是对我国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培育要有机结合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要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内在关联性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精练地表达了国之“大德”、社会之“公德”和个人之“私德”。“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性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明大德”,还是“守公德、严私德”都集中体现在“德”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融为一体。国之“大德”、 社会之“公德”和个人之“私德”三者在逻辑上有其共性。国之“大德”对社会与个人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之“公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其成为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个人之“私德”是国家“大德”与社会“公德”的现实基础。只有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创新奉献,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够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培育要有机结合中华传统美德。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5]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大家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加强我国当下社会的道德建设,尤其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道德建设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的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断蔓延,良好道德风尚被漠视,缺乏修养、缺失诚信、违背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公正,破坏社会和谐,阻碍改革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加强道德建设,重建道德秩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二、制度支持与机制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汇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需要坚持常态化的制度支持与体制机制创新。道德需要实践去升华,国家之“大德”也需要国家与社会在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支持。

一是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要强化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与坚定的信念。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并存与交织,亟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强化理论自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1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就会自觉地运用其去指导社会革命、生产与生活实践。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8]70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建设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否则革命与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71

二是确立公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在制度建设中,具体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9]在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不仅要利用法制来调控人们的行为,更要建立健全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的法律制度。对此,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城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10]138罗尔斯也强调建设正义的法律制度,他说:“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1]3

三是创建新形势下的价值观日常化实践机制。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家、社会政策和体制中,形成日常化实践机制;不断完善有关社会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惩戒机制;充分体现民主文明、公正和谐、平等诚信等价值观,形成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制。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2]450。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一系列社会公共政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与形象化,通过一系列社会公共政策实施,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三、治理融入与实践养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34这一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明确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眼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使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精神标杆和理想丰碑,增强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知”与“行”的问题。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合一是关键。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使人们能够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也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社会思潮并存、继起、冲撞与消长,我国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这就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得到广泛认同,贵在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要坚持用社会层面的“公德”引领改革实践,朝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迈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公共生活当中,贯穿于公共交往、公共事务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公共政策当中,在全社会塑造一套能够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共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序良俗;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是要让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同步,要让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功能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功能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价值共识;反之,国家治理也可以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平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融入国家治理之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当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13]通过一系列社会公共政策实施激励与引导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无论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还是维系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都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公共政策之中,并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之中践行,使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与形象。

二是要把价值观培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与形象化。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凸显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引导功能。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一方面又是当代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民众在切身受益中体验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具体化与形象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序良俗。在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实际与生活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让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需要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方式浸润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层面形成文明风尚、公序良俗。习近平同志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倡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因此,凝聚道德力量、树立道德标杆、建立道德秩序、激发人们崇善之心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迫在眉睫,是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四、典型示范与底线约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实际与生活实践当中,融入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样化生活方式中,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日常工作生活同步融合。一旦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同步融合,那么其就能够在人民群众中真正落地生根,使其接地气、生活化。这样人们就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约束力,以至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在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实际与生活实践当中,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与底线约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中,使之生活化,成为人们的“行为罗盘”。

首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要引导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道德素质状况与其行为方式,对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培育影响极大,他们的模范带头行为将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体细化到目标措施、岗位规范等方面之中,使其融入工作实际中,发挥公职人员的榜样作用与示范作用,确立标杆,真正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养成习惯,真正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言行举止的“行为罗盘”。此外,还要以典型和模范为榜样,开展一些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否自觉践行。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典型示范传递真善美的道德力量。

其次,筑牢底线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党员干部必须坚守法律、纪律、政策、道德等底线,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必须坚守法律、道德等底线。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尤其对党员干部来说,要有更高的纪律要求约束言行,强化底线规矩意识。要严把“私德”关,真真切切地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私德”。此外,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规范化、具体化与制度化。“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2]

最后,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树信念、当表率、做示范、守底线新风尚。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身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当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我们就更需要加强道德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4]50-51而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也会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指导人的行为。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 建立健全道德规范的评价机制,积极倡导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互助合作、民风淳朴、安定和睦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理应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