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伟杜
(广州市南武中学政治科,广东广州 510240)
一门本来极具生机和活力的课程有陷于僵化的倾向。有老师担心,长此以往,该课程必将沦落到与传统课程没有任何差别的地位,甚至最终在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将这门没有(至少暂时没有)列入高考的课程边缘化而加以抛弃。那么,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上将无疑成为失败的课程。
“亮点”为何不亮?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笔者观察与调查发现,导致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的选择由“基于学生兴趣”变为“基于教师兴趣”。较多的学校和教师仍然在思想认识上没有真正重视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种“应付”行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远意义。在片面的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学校和教师缺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学校尽量用一种简便的方式和途径“完成”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如此一来,实施起来相对方便的“课题研究”型研究性学习成为当前学校的首选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做法都是先由年级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到两个课题,公布由学生选择,学生选了之后按一定人数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设计该课题的老师自然成了该研究学习小组的指导老师。这种操作感觉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实质上已剥夺了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自我确定和选择研究专题的权利,变成了方便学校和教师管理,基于教师兴趣的僵化课程。学生能积极起来吗?
(2)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一个学期一个课题),花费大量的精力,部分未成年学生缺乏必要的毅力和耐性。学生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后,一般刚开始时都兴致高昂,都有要大干一番的憧憬,但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未预料的困难接踵而来,部分学生开始有所烦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能会出现矛盾,然后渐渐失去研究兴趣,最后显得“虎头蛇尾”。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未能得到家长、学校、教师的有力支持(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首先是物质上的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课题研究,需要经费,那难道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就不需要活动经费吗?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经费由谁来保证?以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为例,笔者担任了政治科(文化生活模块)课题《广州市旅游路线设计》和《关于打造文化广州的建议》的指导老师。当笔者给学生提出要求,研究小组一定要到广州的各个文化旅游景点走走,到广州城区的各处看看,实地考察时,学生都露出了为难之色,其中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老师,我哪来的时间?我哪来的钱?”作为老师,无言以对。其次是精神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时老师、家长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对身边的事物都不太熟悉,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更是模糊。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显得有点力度不足,部分家长更是不理解、不支持。
(4)学生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时间去完成研究活动。根据课程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每周3课时的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但是,目前高中课时的紧张大家有目共睹,一天8~9课,课程表排的满满的,部分学校可能根本不会去安排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学生课后有大量的功课需完成,周六可能还得参加学习辅导班,哪还顾得上研究性学习。学生往往是到了最后两周才匆匆忙忙查找一些资料,凑合了事。
(5)评价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按小组成绩评定个人成绩,“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缺乏学科管理,对学生的跟踪指导不及时,各课题要求及评级标准不一致,对学生课题研究的监督促进有限。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组,没有专门的办公活动场地,没有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虽然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要求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各司其职,综合管理。但这种多头管理,就像城市的“泥头车”,最终就是变成没人管得了。
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关键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针对上述原因,结合本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些经验,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
(1)还学生课题选择的主动权,使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广州市南武中学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指出,我校主要采用了开放式的选题形式。全级不设统一研究主题,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将这些题目交全班讨论予以调整(如合并相近题目,删减不适当的题目等);确定一批可供开展合作研究的题目。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合作学习小组,并选聘指导老师。
(2)学校给予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力支持,定期举办研究性活动成果展,大力表彰成绩突出学生。首先是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既然已经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开设者就应该已经充分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点,它区别于只需坐在课堂里便可完成学习任务的普通课程,它具有开放性,它需要走出去,它需要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信息、实地考察、科学试验、动手操作——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所以笔者在这里大胆设想,政府、学校财政方面是否可以适当拨一些课题研究经费给学生?哪怕是象征性的50元,对学生来讲也是一股极大的推动力。当然,我们更应该做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获得家长的支持!另外,学校和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远意义。多给予学生指导,给予学生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学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和课外活动时间用于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没有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需要学校在有限课时的客观条件下,科学统筹,灵活安排。另外,我校曾在“五一、国庆、寒暑假”期间组织安排社区服务等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假期灵活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促进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还是作为课程形态的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