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2018-03-07 15:43◎刘
文化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刘三姐美学旅游

◎刘 伟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经过多年的积累,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有很多,《印象·刘三姐》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印象·刘三姐》是世界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面世15年以来常演不衰,很多时候甚至一票难求,绝大多数国内外观众对其交口称赞,原因何在?在于《印象·刘三姐》节目新颖独特,以吸引观众赞不绝口的极佳口碑,这是文化产业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值得深入分析探讨。目前而言,基于旅游美学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探讨的成果甚少,且亟待加强;现从旅游美学的角度对《印象·刘三姐》加以探讨。

一、《印象·刘三姐》与旅游美学

(一)《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融舞蹈、音乐、歌唱、民族风情,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2]《印象·刘三姐》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团队制作完成。《印象·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首演于桂林阳朔县,其舞台是面积为两公里的桂林漓江水域,背景是以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山峰;整场演出共分七个板块——序(山水传说)、章节一(红色印象/山歌)、章节二(绿色印象/家园)、章节三(金色印象/渔火)、章节四(蓝色印象/情歌)、章节五(银色印象/盛典)、尾声(天地颂唱)。15年来,《印象·刘三姐》累计演出7000余场;截至2017年12月30日,累计销售门票162万张,净利润逾1亿元;除门票收入外,还促进了当地的餐饮、旅游、培训、交通等行业共同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作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代表性文化旅游项目,《印象·刘三姐》还是张艺谋团队七部“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开山之作;长期以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号召力充分得到了市场检验。

(二)旅游美学

旅游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2018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的综合贡献率达11.04%,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旅游资源稳步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相关新兴学科和专业次第出现,旅游美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美学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3]旅游美学是旅游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旅游者和景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二是旅游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但具体说来,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实则是包罗万象——从自然景观到社会景观,从国内到国际,从物质到精神,从审美客体到审美心理等,几乎无所不包。从研究目的看,首先,旅游美学研究如何通过旅游活动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其次,旅游美学研究如何以旅游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后,涉及到研究社会美育、大美育等相关学科。

二、《印象·刘三姐》之美

(一)如梦如幻——场景之美

旅游之美可以大致分两类——精神和物质。精神之美能陶冶情操、催人奋进、引人深思,例如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物质之美则可以给人带来现实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享受,例如万里长城的宏伟之美、张家界的奇秀之美、西岳华山的险峻巍峨之美。

物质之美又可分为自然景观之美和人造景观之美,落户于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即是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有机结合的典范,其演出场景美轮美奂,令人如梦似醉。从自然环境看,《印象·刘三姐》以桂林漓江两平方公里水域为舞台、以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山峰为背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之美甲桂林”,其自然景观之美毋需赘言。人工景观方面,从色彩到服饰、从摇曳多姿的水上渔船到世界领先的舞台灯光、从江心月亮船到宏大演出,从舞蹈到音乐,主创团队充分为观众准备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二)凡间天籁——音乐之美

壮乡谓“歌海”,世居民众“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歌”;当地的民歌,尤其是多声部合唱宛如天籁,这一点在《印象·刘三姐》中多有呈现。不夸张地说,音乐,尤其是声乐部分,是《印象·刘三姐》的点睛之笔,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言。

《印象·刘三姐》的音乐分为两部分,一是刘欢、齐秦、齐豫等歌星录制的《藤缠树》《When A Butterfly Loves A Flower》等歌曲,二是当地民众现场演绎的男女对唱和侗族少女演唱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尤其侗族少女演唱的《侗族大歌》,可谓是凡间天籁。本歌是一首原生态合唱歌曲,由二十位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十二、三岁的女孩子用当地方言演唱,旋律亲切感人、跌宕有致、声如银丝;诗人蒋志华不由地感叹道:“山歌阵阵清香惠,玉宇嫦娥心已亦醉。”[4]

(三)斑斓夺目——色彩之美

《印象·刘三姐》中的天籁之音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听觉器官,而在如此规模宏大的场景中不断切换色彩,使人既感震撼又感到新奇;如前所述,《印象·刘三姐》是一场视觉盛宴,这从五个主要章节的命名即清晰可见——红色印象/山歌、绿色印象/家园、金色印象/渔火、蓝色印象/情歌、银色印象/盛典。

《印象·刘三姐》开篇不久即呈现满目的红色,与之相伴的是热络的男女集体对唱,这一场面迅即点燃了观众的观景热情,使观众精力集中,充分聚焦于演出场景。红色之后便是绿色,场景则切换为一幅幅的日常生活画面,人置身于画中、恬静安逸、悠然自得,之后依次变幻为金色、蓝色、印色——金色对应渔火,象征丰收和喜悦;蓝色对应爱情,显得朦胧而静谧;银色对应节庆活动,展示人们在节日里身穿缀满银饰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祈祷吉祥。从红色到印色,五次变幻,次次出彩,足见主创团队对色彩的把握驾轻就熟;《印象·刘三姐》的色彩之美,前所未见。

(四)婀娜娇柔——人体之美

《印象·刘三姐》早期曾有一段尽人皆知的“裸演”风波,指的是在“漓江女儿洗浴”片段中,因“月亮女儿”的扮演者“裸演”数分钟而引起的轩然大波,最后以“月亮女儿”穿起衣服而告结束。不管“月亮女儿”有没有穿起衣服演出,她和那一群正在洗浴的“漓江女儿”,都为观众展现出女性形体之美——婀娜多姿、曼妙妖娆。

旅游美学认为:“人体美,美在它的形式。构成人体形式美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体表面的肤色质感、人体空间线条轮廓和人体整体形象比例。”[5]由于是夜晚演出,人们难以在《印象·刘三姐》中感受肤色之美,但轮廓之美、线条之美则饱览无遗。“月亮女儿”在月牙船上畅快舞蹈的画面,每每出现在《印象·刘三姐》对外展示的宣传册中,也深深定格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五)歌海秘境——民俗之美

游客外出游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领略其他国家或地区姿态各异的民风民俗。换一个角度看,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若要增强自身吸引力,就需要充分展示其民风民俗之美。《印象·刘三姐》里展示民俗之美的地方随处可见。如开篇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到:“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哪怕滩险浪又多。”从歌词不难看出,壮族地区唱山歌蔚然成风,你唱我和、好不热闹;而且,山歌似春江水那般源源不断,多不胜数;聊聊几句话,即让观众感到自己已经置身“歌海”中。

除了歌唱,演员们还本色出演了渔民在江上劳作的场景,也演绎了节日里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的盛况,如深入分析,这种唱跳结合的演出形式实际上和早期的祭祀活动有密切联系,早先壮族地区的巫师,在拜神祭祀时即是边跳边唱。

(六)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旅游之美有显性的、有隐形的、有感官的、有思想的;《印象·刘三姐》里蕴含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之美。无需深究,只要通过《印象·刘三姐》看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恬淡平和的渔翁、步履舒缓的耕牛、河边洗衣的村妇,一切便不言自明。在《印象·刘三姐》尾声(天地颂唱)处,渔火渐远、灯光渐暗直至熄灭,但歌声依然萦绕,这歌声为答谢观众,感谢他们远道而来,带来繁荣和兴盛;这歌声也为感谢身边的山山水水、天地万物,是它们使民众得以生息繁衍、诗意栖居[6]。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印象·刘三姐》这样的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可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提升实践环境的美育、大美育,颇具实效性。

三、结语

《印象·刘三姐》之所以大获成功,与其对旅游美学的理解和精准把握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文化旅游项目若要取得成功,对“美点”的挖掘和打磨尤为关键,对文化历史发掘越多则吸引力越强,打磨得越精细就越显精致。那么如何挖掘?关键是要尽可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同时,这一挖掘还要和当地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争取人无我有。

《印象·刘三姐》是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成功范例,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具有可贵的首创精神和重要的启发意义。《印象·刘三姐》之美当然不仅限于上述六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提炼,既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旅游美学的相关理论,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刘三姐美学旅游
盘中的意式美学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旅游
“妆”饰美学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