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应注意的适度性问题

2018-03-07 15:26:26◎刘
文化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适度性网络小说影视剧

◎刘 敏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 北京 102200)

所谓文学,这里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文学与电影一直有密切联系,文学存在方式一直是口头的或者文字的,而电影以全新的物质形态把文学内在的审美因素转移到银幕上。文字的单一形式被打破了,画面和声音给审美主体提供了新的阅读姿态;而在转换的过程中,电影宽大的银幕上随处可见文学的审美基因[1]。

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民间的皮影戏一度被认为是电影的原始形态。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谭鑫培的唱段《定军山》就是由戏剧改编而来,这不仅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而且形成了中国戏剧电影的特色。从此中国民间流传的戏剧不断被拍成电影,《长坂坡》《青石山》《白水滩》《纺棉花》《金钱豹》《天女散花》等唱段被搬上银幕[2]。不过这些影片只是把原来的戏剧原封不动地拍下来,还谈不上改编。中国早期的电影也有一部分是由现代戏剧改编来的,张石川改编的《黑籍冤魂》,郑正秋的《马永贞》,欧阳予倩、洪深、田汉都是从戏剧起家的电影人。文学作品已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电影艺术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极大帮助[3]。

2000年以来,中国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商业电影也形成了一股强烈热潮。冯小刚的《手机》《天下无贼》,张艺谋改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李安改编的《色戒》,陈凯歌的《梅兰芳》,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新世纪,网络文学也进入影视作品改编的行列。2000年,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成电影,自此网络小说与电影的联姻拉开序幕。赵薇导演的《致青春》改编自网络小说,近几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例如《何以笙箫默》《归来》《左耳》等等。在当代电影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电影内容供不应求、电影艺术与其他媒介的合作都预示着文学作品改编将在电影内容创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成功案例分析

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离我们较近,很多导演和编剧选择这类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作品改编较好的有:陈凯歌改编的李碧华的同名长篇小说《霸王别姬》,张艺谋根据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由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妻妾成群》原小说主要表达的是“一夫多妻制”封建家庭内部的男尊女卑。苏童深入人性和女性深处,用多彩的笔触,有力而沉痛地展现了女性身心微妙的地方,使人物的行为动作和内心活动具有鲜明的特征[4]。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将苏童作品里的细腻阴柔转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刚烈,使人物性格和情节节奏变得张弛有力,张艺谋没有对原著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在体现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特色。他抓住原作的灵魂,青灰色大院子中一片红色的灯笼,给人一种强烈的色彩感和一种象征意义——权利。这样一来,张艺谋找到了自己的电影意象,名字改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叙事的重点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将原有的故事背景江南小镇转变为西北地区,这一独特的创作,不仅没有改变原来作品的内涵,反而赋予了新的情感。女性在封建家族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主题被深挖、表现出来。这样的改编作品之所以受到好评,就在于其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适度原则。

三、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原则,可以说是文学名著的“雅”与影视剧大众传播形成的“俗”之间的适度问题、文学之所以能够变成电影,是因为它含有电影所需要的美学内涵,含有可以与电影对等的美学要素,如人物、故事、语言、节奏感等,这些都是文学与电影共同具备的艺术元素,用一定的方法把文学的要素转移到电影中,就是改编。改编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认真研读原作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改编,那么编剧就有充分的自主权,想怎么改那都是编剧的自由,何必要忠于原著?但是要改编就要按照电影的规律进行改编,在改编作品之前,编剧应仔细阅读、分析原作,把小说烂熟于心,进行改编时,至少要对故事的事件、场景设定足够了解,才能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二)了解生活、关注剧中人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不能脱离生活,因此改编后的影视剧也不能脱离生活,并且应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特点。好的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程度是后世改编者较难达到和超越的,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早已深入人心。

(三)改编要忠于原著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原则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素材进行艺术再创造。

1.忠实于原著叙事结构和情节走向

对故事要表达的主题、艺术特色、思想情感理解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倡要忠实于电影的独特审美规律。电影和小说一样离不开叙事,离不开故事,为了让电影更加具有看点,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就需要突出矛盾冲突的构架。

2.忠于原著的基本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改编的适度性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影视剧作品的兴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成功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将一种观点、一种思想展现出来,人物特征鲜明,电影自然会成功[5]。

3.忠于原著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导向

原来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受众中广泛流传,就在于其传达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适应大众的心理,必然有深刻的内涵,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取向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是符合大众心理的,是能满足大众要求的。

(四)改编需有亮点

任何一次新的改编,必须有新的亮点、新的选择。通过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来传达文学名著的主题内涵、发光思想,让读者能够通过影视剧作品,引起对文学名著的兴趣,然后抛弃一切评论观点去自己品读原作。

三、结语

如何把握好每一部文学作品改编的尺度,是一个难平衡的问题,影视剧作品有自身的特点,照搬原著,就会失去灵魂,也就没有了感染力。同时文字转化成画面本身就有难度,一些脱离作品商业属性过重的电影改编,也对原文学作品造成了不利影响。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做到合理改编的适度性,坚持对文学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坚持把文学作品内涵与电影的特点合理转换,一定能改编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6]。

猜你喜欢
适度性网络小说影视剧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浅析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适度性指导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23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适度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
中国如何走出储备“水槽”:基于 ARIMA 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性分析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