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选择、演变与发展趋势

2018-03-07 15:17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特色

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南京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09)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增速6.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6%,如果按照6%左右的速度再增长10年左右,即大约在2027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选择、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此外还包括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基本制度。它是一个经济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公有制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拥有经济功能,还拥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文明建设功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制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做出努力并最终选择的结果。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向经济绩效更高层次变迁的过程,它是由低效、矛盾甚至有些混乱向高效、有序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确把握这一过程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自信和经济理论自信。通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改进之处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制度未来发展调整的方向。

一、可供中国社会选择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做出的重要选择,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每一个国家都会面临如何配置与利用资源的问题,即都会遇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谁来决定”的问题,然而不同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相差很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全面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可供人类社会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经济制度通常有如下三种。

(一)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正如马克思总结的那样,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利己心)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3]。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土地和资本、劳动力归私人所有。所有的经济决策由家庭(包括个人)和企业做出,而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假定他们出于理性的心理特征,同时又出于自利的动机。市场机制具体化为价格、竞争和供求三大机制相互作用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正如“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谁来决定”的问题。亚当·斯密深信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比任何政府做得都更好。这种经济制度通常和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19世纪的英国经济制度接近于该模式。

(二)完全计划经济制度

虽然亚当·斯密所推崇的自由放任政策在历史上不少国家曾经大行其道,但也伴随着学者们的批评,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最科学,人类社会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如果自由放任是问题重重的,那么政府全面管理或许是可以选择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地论述了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在其旷世经典著作《资本论》中论述,政府必须拥有所有生产资料并用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充分利用,即通过政府的计划而不是市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4]。

(三)“混合经济”制度

现实世界中,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在21世纪的今天并不存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与完全计划经济制度某种程度的结合,从而解决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自由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而计划经济也有自身的优缺点,把它们结合起来,取其优点,去其缺点,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正如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被经济学家称为混合经济或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混合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简单混合,而是对市场经济的改进[5]。混合经济制度是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共同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

发展至今正在运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归于上文所述的“混合经济”制度,其发展有自己的路径和特色。根据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中发挥作用,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制度发展分成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较大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以再细分,最终逐渐形成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的形成也伴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在世界的重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将使得我们能够解释各个经济体或同一经济体过去和目前各不相同的经济绩效。理解经济制度的变迁将打开一个社会通向提高福利、减少苦难和赤贫之门[6]。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制度

这一时期(1949—1978年)的经济制度可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逐渐实现了公有制,经济决策权集中在各级政府手里,地方按照中央的指令进行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国家经济。收入分配上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取消市场因素,仅限于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有贸易往来。中国经济在1951—1955年期间的迅速恢复和稳定增长,赢得了普遍的赞誉[7]。截至1956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前文所述的完全计划经济制度,化解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最终达到“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的目的[4]。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人们曾经一度相信市场这“无形之手”会失灵,转而寻求政府的“有形之手”。但是同时人们也发现与解放初相比,在这30年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增长极其缓慢、整个社会物资极其匮乏。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有形之手”也会失灵,这种经济制度也有种种弊端。比如信息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那时整个中国在超英超美的思想反导下,从上到下“浮夸风”盛行,各个基层生产单位,互相攀比,脱离现实的生产水平,最终只能弄虚作假,即使出现问题也没有一个合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不仅如此,这种经济制度还缺乏激励机制。1956年始,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有的资源都属于人民的,具体到个人身上又没有处置的能力,人民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但使用权、收益权却是极其不确定的,所以缺乏创造各种财富的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

1978年到2018年,中国走了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从此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之路。之后,中国计划经济制度中引入了市场的因素,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制度演化为上文所述的“混合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制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在不断调整改进发展之中。根据市场在这种“混合经济制度”中发挥作用程度的不同,具体地可以把它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1978—1987年)

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拉开帷幕。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经济运行中践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认为市场调节是计划经济有益且必要的补充,并把计划区分为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当时已经有多个企业实行了指导性而非指令性计划。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渐进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过去人们把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看作不相容事物的思维,并且认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8]。

2.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7—2002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表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中央在党的十四次会议中清楚地提出了改革我国商品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加快从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进的进程。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看出党中央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更强调市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发挥重大作用[8]。

3.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至今)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提法。2003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对象集中于大型企业。2006年新年第一天起废止了在中国征收两千多年的农业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价值

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曾经说过:“穷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掌权者选择了造成贫穷的政策。”这里可以做一个延伸理解: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之所以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是因为我们的中央政府选择了被实践证明其有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一)促进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木材产量、电力、化肥产量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也自行开采了原油。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现代化的军工体系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规模庞大的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在航天航空领域、原子能科学技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领域的巨大成就共同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早在1976年,中国的工业发展种类、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已经名列前茅,有些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建造了80多万公里的公路(不包括乡村道路),完成了铁路建设两万多公里;在教育领域,中国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最高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绩效“差强人意”,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绩效开始“日新月异”。2005年中国GDP相当于日本GDP的96%,2010年第一季度结束时,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平均增长率接近10%,中国制造业总产出价值排世界第三,130多种制造品产量占世界第一的位置。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不只是经济领域获得巨大成就,40年以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整个社会获得了全面进步,生活资料极其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科技水平也日益提高。

(二)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大力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全面计划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将市场引入资源配置与利用中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高效。它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它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大力发展,形成了现今相对成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时代重大发展问题为导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学科性质,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所以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翻版,而是对它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检验认为行之有效的各种经济政策、做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为其他国家经济转型提供道路范式

二战前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成立,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实行国家各种资源的全面国有化。然而,二战后三四十年的实践显示,全面计划经济绩效较差,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寻找转型路径。全球范围内国有化改革浪潮也悄然兴起。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在经济面临严重问题时,“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使其获得成功。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转型采取类似做法,摒弃自己的体制,否定自己的文化,整个国家的思想及价值观变革过于剧烈,从而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践证明这种激进式改革未必总能获得成功。与苏联和东欧的经济转型道路不同,中国的改革比较谨慎,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到广大民众的价值观,而是先从农村经济着手(比如在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逐渐深入城市的国有经济。新中国建立4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这场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用“革命”来描述。在这场经济体制“革命”中,中国没有发生巨大的震荡,期间国家基本运行正常稳定,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保持完整,政权有效存在,特别是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经济渐进式改革成功的重大体现。伴随着渐进式经济改革过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发展,谨慎地、积极地将市场一步一步引导到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的道路上来,这样的做法可以为其他国家经济转型道路提供一个成功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的重大成果,它是历史变迁的积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发展中,未来也不会停止发展完善的脚步。

(一)坚定地选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进行配置与利用

社会主义是很多人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尝试,在若干国家实践之后,人们开始发现,无处不在的短缺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完全计划经济体制显露出诸多弊端。比如中央政府并没有拥有计划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缺乏能够提高经济效率的激励措施;主观武断的方式确定价格,不能对生产实践进行更有价值的指导;经济所能提供的激励和选择能力弱化[9];缺乏创新和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等。这些缺陷逐渐为世人所知,最终迎来了社会主义国家全面的改制与转型。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与开放,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开始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转型是一个不断使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出,彰显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将坚定地选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进行配置与利用。

(二)始终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资源进行配置与利用

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有句经典名言:凭借“看不见的手”,那些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追求自身利益的人能最有效促进公共利益。他认为在完全竞争并且没有市场失灵的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会自发地实现提供最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自发地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10]。多年来的中外实践说明,纯粹的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进行配置,也是问题重重的,规律性的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缺陷的说明。因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形成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集体的理性所把握……”[11]马克思还表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规律性地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主流经济学家也表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存在使市场产生失灵现象,从而只依靠所谓的市场还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而所有这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都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国有企业也不全部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如法国的国有企业、新加坡的国有企业,还有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实现高效率。所以,配置资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干预。这里政府的干预不在于干预的数量有多大,程度有多高,而在于政府干预的取向,它是强化市场的,还是压榨、掠夺市场的。从各国发展历程看,走向繁荣的国家,都是因为它是“强化市场型”的政府。

(三)市场与政府所形成的“混合经济”还需要继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说是由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共同配置社会资源的天作之合,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这种混合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到今天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可以在制度范围内进行改善[12]。如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国家仍然可以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允许、倡导土地的合理流转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以增加农民的选择权,提高其经济收益。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方面,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游戏规则需要再审视和再改进,重新思考和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一个既陈旧又新颖的话题,市场可以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的领域应该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出现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要看政府是否对个人权利能够进行可靠而清晰的界定,且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由发挥市场的力量。另外,在竞争与垄断的选择中,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由于自然垄断的存在仍然可以选择继续垄断的地位,而对于竞争领域的国有大企业可以削弱其垄断地位,减弱其与民争利的程度。在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比较科学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但也有一些改进空间。除了继续限制高收入阶层、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和照顾低收入人群的既有收入分配倾向外,还需要进行一些规则设定以减少可能的居民资产性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收入差异变大的现象;在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方面,政府需要设定宽松而有激励作用的创新创业环境,以提高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融入国际市场规则体系中,争取更大更多的贸易规则制订权,以期更大程度上建立有利改善中国外贸环境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相信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国家富强,百姓富足,这应该是一条通向提高福利、减少贫苦之门的道路。所以中国选择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所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3]对于现有经济制度下的问题、矛盾还需要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中医的特色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