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颖 杨成军 王雪梅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 甘肃 天水 741300)
拉梢寺石窟是水帘洞石窟群中的一个单元,位于渭河上游的北岸,武山县县城东北25公里的榆盘镇钟楼村的鲁班峡中,武山地处陇山之西,秦岭之北,是丝绸之路和唐藩古道上的重要文化遗存。
鲁班峡地质属第三纪砂砾崖,系经冰川运动后风蚀形成的丹霞地貌,其岩石颗粒粗大,结构松散,不易进行雕刻造像。峡谷中的响河属季节性河流,河床常年干枯,只有在降水量大的成河,经洛门流入渭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壁画和塑像不易结晶形成酥碱病变,颜料层和地仗层不便结碱分离形成地仗空鼓病变,有利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拉梢寺石窟是整个水帘洞石窟群的精华单元,通高42.3米的摩崖大佛浮雕造像,独特的佛座以及集壁画、浅龛、悬塑、影塑于一体,共同组成庄严宏大的佛说法图,崖面与垂直面向内15度的倾斜,让人仰望大佛时如同身处奇景,如梦如幻,也便于逃避雨水的冲刷。
砍尽北山柴,堆起拉梢寺。这是拉梢寺的由来[1],
将柴堆满到最高层,边修建,边抽掉柴禾,当然这只是传说记载,不符合科学。从崖面可见多处桩眼,实为打桩建栈道,再搭建脚手架,从上而下刻制。如此大面积的雕刻,使整个大佛及两协侍菩萨比例协调,各部位精致到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运用数学中的比例尺关系,边观察,边雕刻,边修正,以便于在远处看保持比例协调,而这个观察点在对面上水帘洞路的牌坊与大佛正前方的交汇处,开创了修建大佛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雕刻经验。关于拉梢寺石窟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十几篇,但是对文物本体信息描述都不统一,笔者在2010-2012年修复水帘洞石窟群项目时,与石窟保护研究所同事及文物局工作人员通过搭起的脚手架测量过具体数据,与《水帘洞石窟群》大致相同,该工程由国家文物局援助,敦煌研究院修复中心承建。
关于拉梢寺的修建年限,可从题记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功德主尉迟迥,在《北史》《周书》《资治通鉴》《通史》中均有记载,尤以《周书》记载最为详细,可推断公元559年为开窟年限。二月应为十二月,一说是将“十”忘记雕刻或者风化脱落。笔者认同这种说法,观察题记本体,“卯”与“二”两字间间距比“月”和“十”多一个字[2]。
大佛通高42.3米,低平肉髻,面形丰圆,鼻高浓眉,大眼,眼睛用铜片作成,现已氧化成黑色。脖颈粗短,镶贴鹅卵石状琉璃作白毫相,衣纹为阶梯状加凸起泥条,上彩绘方格纹,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脚掌心向外,并浮雕法轮;双手上下重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作禅定印,头光呈同心圆,由内至外共8圈,其中内圈为彩绘折枝花卉纹饰带,第2-6圈为彩绘波浪纹,第7圈为彩绘花瓣纹饰,最外圈为红色纹饰带,佛像特征带有犍陀罗风格。两侧菩萨均涂腮红,简单的几笔涂绘,远处看来恰到好处,如神来之笔,不让人感叹技艺的高超。佛与菩萨的造型基本改变了北魏晚期至西魏时秀骨清像、褒衣宽带的特点(千佛洞造像大多是这种风格),逐渐趋于丰满,以前清俊、飘逸的格调逐渐过渡为庄重健美、敦厚壮硕的风格。敦厚朴实的造像之风和简练概括的造像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中间为正面形象,左右对称排列的造像方式常见于中亚艺术[3]。
拉梢寺地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秦州、渭州与中原地区接近,其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的发展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处于丝绸之路,外来文化也对其极大的影响;再者,这里也是通往巴蜀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南朝的佛教艺术也通过秦、蜀之间的交流,对麦积山及周边石窟寺产生了一定影响。拉梢寺摩崖造像融合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及中亚文化,反映了整个佛教东传的路线,呈现多文化交汇融合的面貌[4]。
佛座为方形高座,高约17米,宽17.55米,由七层浮雕图案组成,从上往下依次分别为双重莲瓣、狮子、莲瓣、卧鹿、莲瓣、白象六层间隔组成,庄严华美,富有生机。不同于中原的狮子,此处的狮子颇具中亚风格,见证了北周时期中原内地与西域、中亚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莲花是佛教的圣花,据传佛祖刚出生的时候,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凡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佛教教义的人死魂未灭,不断因果轮回。莲花是百花之中唯一一种能花、果、种子同时并存的植物,象征着佛教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延伸。二、四、六层分别是卧狮、卧鹿、立象,形态不一;卧鹿其中间一只正面,两侧各四只,侧身向外而卧,独角,前腿弯曲等。这三种动物是佛教的吉祥物,同时也是护法神,这三种动物原来每一层均有九只,九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至高无上,九五之尊,代表皇家、帝王,表明皇家建造。每一组数字至九之后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也表示着九九归一,天下一统,显示了人们对民族团结,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三种动物头均朝外,寓意着佛祖讲法时,吉祥兽保护佛祖,抵御外来的一切侵害。其次,这三种动物也凝聚着浓郁的政治色彩。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万兽之王,能降服一切,战斗力指数非常高,也寓意着北周这个国家的威武勇猛,气势恢宏;鹿,逐鹿寓意争天下,大一统,鹿成为帝王的象征词,白鹿为瑞兽,能活千年,所以鹿代表着长长久久,国家永存;而大象的四条腿和柱子一样深深的驻扎在岩体里,寓意着这个国家根深永固。像这种极富有装饰效果的佛座组合方式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按道义讲,宗教只敬事不敬人,为什么在这里的宗教事务又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了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为政治的关系形成了北统与南统之分,南朝的佛教重在佛教哲理的辩争,大修佛殿寺院;而北朝佛教重在禅修,多凿石窟。
拉梢寺石窟以摩崖石胎浮塑为主,兼有部分悬塑、影塑,并开小的尖拱型窟龛,除此之外,进行了大面积的壁画填充。填充的主要内容:一部分以摩崖大佛为中心,在四周崖面绘诸神及众生听法,兼绘单幅佛说法图;另一部分崖面通体绘千佛场面及单幅或成组的佛说法图。壁画带有强烈的密宗、禅宗特点,还有小乘、大乘佛教宗派信息[5]。
拉梢寺石窟的摩崖造像是世界之最,具有独特的佛座组合方式,魏碑体的题记,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见证了武山这片土地上纷纷争争。人们的悲欢离合,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抗争与交融,中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印证了这片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留下的璀璨历史文化和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