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通识课程中探究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2018-03-07 11:5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识情感课程

陈 慧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1 通识课程的研究现状

1.1 通识课程的含义解读

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总体上,大家一致的观点是认为通识之“通”是贯通的意思,即“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之“识”,包括知识和人的感情、意志等,包涵获取知识和培养全面的人格。

1.2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与通识教育相近的概念有专业教育、自由教育和素质教育。

专才教育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通识教育则是“培养既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它们是互补的。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在内涵上也有共通之处,但区别依然是明显的。自由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但是带有狭隘的阶级性。通识教育舍弃了后者,成为“为大多数公民提供的、密切联系当前社会问题、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

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针对学生的片面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以培养完整的人、有教养的或高素质的人做为教育宗旨。但对于两者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各异。有人认为两者等同,也有人认为应该把二者区别开来。笔者更赞同后一种观点,即素质教育属一种教育观或教育思想的范畴,而通识教育则指教育内容。前者着重强调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的实施形式,后者是指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

1.3 通识课程的国内外实践

大体上,通识教育都是以开设一定的必修和选修课为主渠道。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以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或者以考试成绩作为课程合格的标志。

一些高水平高校历来看重通识课程的开设。在美国的四年制高等学校中,大约有86%的高校要求学生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3~40%。通识教育课程、主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比例达到了1:1:1。我国最早开设通识课程的是港台地区,香港崇基学院于1951就模仿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开设了人生哲学课程。1963年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后,这门课程变成了一门改为通识课。台湾东海大学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率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刘铁芳指出,我国内地的一部分精英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夜开始在本科阶段开展通识课程。具体实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阅读形式,二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普遍知识讲授形式。“对于一些普通的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可以通过经典阅读讲座、相关文化主题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形态开展,旨在为学生的身心舒展尽可能地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

1.4 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就目前各高校开设通识课程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关于通识课程的认定,通常是把公共基础课部分视作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英语、军训与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其中,两课、英语、军训与体育这几门公共必修课占到全部通识课程总学分的70%以上,并未很好的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的精神。

二是通识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普适性。绝大部分通识课程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工具性色彩,那么这些通识课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效果则会有限。

三是从课程管理的角度而言,尽管各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并不完善。例如在师资队伍方面,通识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大学对此重视不够,使得通选课成为一些教师填补工作量、当作“练手”的机会,这些课程被“边缘化”、“次等化,”。

2 积极情感的研究现状

2.1 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刘佩(2014)在探讨语文学科积极情感时认为,积极情感是指可以带来积极地行为变化的一种情感,这种在学习中长期的积累的情感,会内化成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情感,它处于一种稳定、深厚的状态。

蒋小青进一步指出,积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六大促进功能。一是动力功能,即激励人们的行动。二是启智功能,直接影响智力发展的活动效率。三是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外显因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四是感染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上课时感情投入,82%的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五是迁移功能,有调查显示,当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时,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六是健身功能,大脑功能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更完善,内分泌系统、免疫能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能较好地减少疾病的发生。

2.2 促进学科教学中的积极情感的研究

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如何在某一具体学科当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行了相关研究。

蒋小青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诸多策略,将这些策略划分四大类,分别是“激发和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强化英语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英语自信心和英语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采用个案法和实验法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积极的情感互动。此外,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家庭教育、性别差异五个方面为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以上研究大都集中在英语、语文等语言类学科教学当中,多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对于其他课程、其他学段的教学却鲜有触及。在通识课程这一广阔的领域是否能研究出一系列提升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不仅能改善当前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亦有显著和重大的影响。

3 在通识课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通识教育的含义而言,通识的“识”本身就涵盖了人的情感,那么积极情感自然也就包括在内。从这个角度而言,通识教育与积极情感是紧密相联系的。

就通识教育的目标而言,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有三:清晰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和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其中,以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为重中之重,而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然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这一角度而言,培养积极情感可以说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在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王义遒指出,通识课程不是满足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应当在于学生是否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里的体验和感受更多的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

纵观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已有了诸多关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探讨如何在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刘佩.语文学科积极情感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周建军.论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情感互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通识情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