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王丽萍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银川 750105)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它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既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人完整的人生。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生当中那些美好的东西。积极心理学假设: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疾病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强调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在精神生活和长远的追求中得以实现。
(1)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主观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人们关注此时的积极体验,也体验着过去和未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2)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思维特质——乐观和积极的人格——美德。
(3)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偏好某些目标的持久信念。
(4)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范围很广,和别人建立联系,发展友谊和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首先是大学生轻视自我生命,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因为自杀而死亡。其次是轻视他人生命。还有忽视生命质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生命意识欠缺、扭曲的生命观、生命无意义感,不思进取,浪费生命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情绪教育是缺失的,但若大学生情绪智力低,在遇到特殊事件刺激下,无法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或在重大挫折打击下无法疏导低落抑郁情绪,难免会付诸于自杀等极端行为;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媒体、互联网上会充斥着漠视生命等消极内容,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融入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积极心理学角度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应该是高校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校积极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既教人“何以为生”,又教人“为何而生”的双赢教育。所以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为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追求幸福生活,发掘个人潜能。在遭遇挫折与困难时,能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挫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能与周围的人与环境积极互动。深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挫折状态中,轻视生命、扭曲生命意义的大学生,指导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更要帮助更多普通的大学生关注眼前,活在当下,培养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生命品质,提高生存技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将重点放在建立“积极”上,而不是改善“消极”上。
生命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实践过程中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结合展开,例如通过“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演讲比赛、珍爱生命征文活动比赛、珍爱生命主题情景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展开,都是积极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高校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去,实际上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关于自我意识、健全人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在为积极生命教育服务。也可单独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该组织教师系统深入的培训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中,主动融入生命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对于积极的生命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积极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社会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与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或者扭曲的生命观;学校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会让学生感受到关注、爱与被爱、尊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所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营造一个积极的生命教育环境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gerstrom提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他认为个体看待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其解释问题时是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还是悲观的归因方式。积极的归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失败是因为自己倦怠所导致的,所以积极的归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失败是自己可控的,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自我效能感,并体验到积极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出现各种挫折和困难,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业失败、失恋、人际关系危机、巨大的生活事件打击等,都会让大学生陷入逆境,但如果一味的消极躲避无法抵抗挫折,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会轻视生命。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积极的面对挫折,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而“爱”与“被爱”都是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去“爱”他人,同时也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这需要引导学生激发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角度下,生命教育应该发掘所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尊与自信。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后做出并长久保持的对自己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一种认同程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优点轰炸”非常适合积极生命教育模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了解一些被他人发现而不自知的闪光点,从而提升自尊与自信。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0-84.
[3]陶金花,毛桂荣,李娜.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64-165.
[4]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