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永霞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要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要以十九大精神审视课程的每个章节目,用十九大精神提升思政课程高度和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十九大精神有效地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
在实现十九大精神与课程、章节目整体对接的基础上,要明确重点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实现十九大精神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质性融入,要深度把握、系统理解十九大的基本理念、基本精神、基本要求,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阐释最新理论依据,与时俱进地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推进教学、提升效果,依据十九大报告的基本理念、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梳理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和深度融入的着力点。
在实现十九大精神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时代精神在经典案例中的昭示和对典型人物的感召和吸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经典案例和典型人物对时代精神的会聚、刻画、凸显,坚持理由事证、“情”与“理”通,把伟大的精神落实到经典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中,用经典案例和典型人物确证和刻画伟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现十九大精神向课堂教学的转化。
让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及时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主渠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四个意识”。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教师和学生的头脑,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双层面把握新时代要坚持和建设、发展怎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
从解读社会实际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突出问题意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等文件精神,实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体系设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了。
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在精度和深度的解读基础上,进行广泛、全面的学习宣传。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等载体,实现多渠道学习,可以为师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和思想指导。通过多频次的政治学习,让思政教师进一步领会自己在社会建设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认识到自己的时代责任,从而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素养,并主动把握好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落实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当然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需要同步开展师生共同学习研究讨论活动,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生讲学团”,力求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研读活动,并积极响应号召参与讲学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讲学结合、以学带讲、以讲促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同步展开。课内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演练。课外实践则是通过开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情景体验式教学增进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研读会、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会等思政专业社团建设,引导学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追寻红色历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仅仅依靠学校的学习远远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所以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检验学校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可以组织地方红色文化调研、农村地区中小学义务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不忘初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践行爱国主义,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实现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引导广大学者和教师进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认真探讨。必须建立相应的平台和载体才能形成开展理论研究、转化实践成果、服务学生的浓厚氛围。通过建设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课题等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增强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的实际效果,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
通过专题征文、主题竞赛、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交流、推送微信公众号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面、及时、准确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各类专题活动要明确以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为最高目标,提升全体教师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大局意识,引导全体学生能够通过正常途径、正确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还可以进行大范围表彰、课外交流等方式,发挥优秀教师、先进积极分子的引领和表率作用。